登陆注册
12946600000013

第13章 乡试坎坷(2)

陈介祺在复王懿荣信中说:

“知圣人之心,然后可以知圣人所作之字所言之文,而非可以浅识圣人,如童蒙而自予今也,有所则谨而识之,而无可以自是也……通形象,非通古文字不可。通古文字,非多见钟鼎古器文字不可。今日而欲求秦以前古圣人文字之真,敬进一解曰,通真古器文字,非多读古人书,而深研圣人所求天地自然之理,有得于圣人义理之心不可,人虽作不到,而理自不可易也。后人所不知圣人之事有二,古文字其一,道理其一也。

古人作字之始,止是圣人之心,有学问道理,彻上彻下,包举远遗。于一事则以一指明之,于一意则以一字领会之,于一形则以一字象取之,于一声则加一字以谐合之,四者用所不足,则转注假借而引伸以通足之。虽一字无非圣人之心德处……”

王懿荣则致陈介祺信中说道:

“来未所谓古人之,一事不可及,已于此然其所以,能如此者,则圣人之学,先王之政,因有以贯乎?一事之中者,博者事物约者,义理因古人之器,以求古人之心。此语诚然,侄尝思古人造器寓款识于其中,真神妙不可思议,真是古人用心之精真。

秦诏所谓其于久远之意,盖器不过祭器养器,二事其曰养器,即食器用物之日与人相习者,古人象形指事,某器之宜作某事某物之用,皆有款识志之,使人临时自知望文知义忌之既久,而家人妇孺见某器即知当为某时,某事所须有条不紊,久而不忘。且为某物所宜自然,知文字自然知义理,而文字义理,亦自然久远。人之者见物,知事明理,且能习惯久远,自然解文义而不忘者,皆莫如此合器也……

侄因故人之器以求故人之心者,所见如是古人之一事,而春用心之精深,已知是又尝谓,最初文字只是象形,从古人身上说起有义理而后有文字,从今人看古人,从今人求古学,则有形象而后有文字;欲求义理,则非通训诂不可;通训诂非通声音不可,通声音非通文字不可,通文字非通形象不可;欲通其有形象文字则非钟鼎古文不可,通钟鼎古文则非见真古器文字不可。舍古器固无他属,自有天地日月山川而外物之古者,亦莫如此,一片残铜也。故又尝谓古器之文,皆当时贵贱,妇孺日习惯不求识而自识者,而今之通才博学及不能识者,其时理使然也。释古器文字有一字之确者,则从声入心通,可以证古之一义,亦复人人自然无异议,若一人稍有疑问是其释必有未确切处,不然人因此心。一语道破,虽夷狄仇口不能异词也。若必执一器而逐字,字字释之,则其势必有所不能其理,必有所不通,势必至于穿凿附会,强古人之文,以就我之心,曲硬为古人造言生事,如巫姑扶战乱一般。真可大笑!故执一器,而欲字字释之,真大惑也……”(以上陈、王二人手札,陈:《秦前文字之语》、王札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古藏部,吕伟达手抄)。

勃兴于北宋时期的金石学,发展到了清末,已经冲破了单纯收藏、研究钟鼎彝器、碑碣、石刻的狭小范围,还拓展到了兵器、钱币、玺印、封泥、陶文、砖瓦等各个方面。总之,凡是具有文字、图像、花纹的一切古老器物,均成为广大收藏家们研究和收藏的对象。开这个先河的人,就是陈介祺。而王懿荣是继陈之后的又一泰斗级的人物。他们一脉相承,为我国的考古学和古文明史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因如此,他们二人在探讨金石文字考释上,见解一致,才有王懿荣与陈通信十几年,独具慧眼,发现了甲骨文。

王懿荣在研究金石文字学方面成就尤为突出,例如,他研究和收藏商周青铜器就有:辅伯鼎、匽侯旨鼎、叔向簠等30多种。其中他考释“手执中阳文觚”、铭文“手执中”即“史”字,为商周铜器中常见的族徽。王懿荣在考释金文方面也深得陈介祺的赏识。例如,王懿荣说《尚书·大诰》中的“宁王”、“宁武”、“宁文”之“宁”字,应是“文”字之。这一说法,深得陈介祺的赞同和高度评价。

陈在给潘祖荫的信中说:“《尚书》至今日无从考据以定之……其文之古者,则唯吉金古文可以定之。吉金古文亦唯《尚书》可以通之。福山王廉生农部懿荣书来,谓《大诰》‘宁王’、‘宁武’皆古文作‘’作‘’之。余谓‘文人’说极为有见。”

原来,在西周金文中,“文”字写法往往是从“心”的,这种写法到春秋战国以后就渐渐不用了。因此,后人在隶中,传抄西周文献《尚书·大诰》时,由于不识从“心”的“文”字,于是就误作与“文字”形相似的“宁”字。

所以陈介祺称赞王懿荣,对“宁”与“文”字的勘误,是功力非凡的,《尚书·大诰》中的“宁王”、“宁武”、“宁考”、“前宁人”、“宁人”等自此变为“文”,便是西周金文的“文王、文考、前文人”,这就显得通了。从此,王懿荣在金石文字考释上的地位由原来的一般,一跃而成为与陈齐名的领军人物了。

王懿荣在有关陶文的题跋中,也使陈介祺钦佩。例如,他在给鲍康(子年)观古阁藏陶拓本上的题跋中说:陶文“款识间有若今存玺印者,可证古玺印口口(原文字模糊不清)之一。字体在彝器、玺印之间,亦秦前文字也。”“古玺印”后两字残缺,从残存字画看,似为“施用”二字。意思是说,古玺印用途之一即印制陶文。著名画家黄宾虹于1930年出版《陶玺文字合证》一书,举出古玺与陶文内容相同或相近数例,结论是:“古玺文字,前人莫名其所用,今以陶器证之,有可确知其为款识之模型,而无疑义。”“古玺文字,前人莫名其所用”的说法不正确。黄氏显然不知道,在他之前王懿荣早在63年前,已经窥破了这一秘密。

王懿荣上述题跋的落款是“丁丑五月”。丁丑应为光绪三年(1877)。而陈介祺收藏陶文则是光绪二年(1876)的事了。

关于陶文发现年代,以往多根据陈介祺的如下一则陶文题跋:“瓦器残片,出潍之东。甚古,有印文曰陈口,当是陈氏之族,口字不可识。同治壬申五月六日己丑,得之于姓。”壬申是同治十一年(1872),以此作为发现陶文的最早记录。

但王懿荣在上述“丁丑五月”的题跋中还说道:“长安所出瓦鼎,器盖完具有文字者,海丰吴子苾阁学藏其一。则汉器也,是其遗制。”这件有铭文完整陶鼎,器盖对铭,铭作:“咸亭完里丹器”,徐世襄藏有全形拓。值得注意的是收藏者“海丰吴子苾”即著名金石学家吴式芬。他与王懿荣有儿女亲家关系。这就是说,根据王懿荣的这则题跋,至少可以把陶文发现年代比陈介祺所说提前了17年以上。由此可见,王懿荣对金石文字考释的功力了。

光绪六年(1880)十一月,新科进士王懿荣回乡探亲、祭祖。但王懿荣并没有急于赶到家中,而是沿途探寻金石古物,到家后仍然四处寻访。新年过后,光绪七年(1881)二月,王懿荣开始从里返京,同样也是访友问古,散资购藏,经黄县在族兄王守训家小住后,来到潍县,住在了亦师亦友的陈介祺家中,这是王懿荣首次来到潍县拜访陈介祺,实际上也是唯一的一次会晤。王懿荣在其《天壤阁杂记》中曾记载曰:“二月间北上……过潍县,住四日,遍访赏鉴家。在陈寿丈(王懿荣对陈介祺的尊称,笔者注)处三日,书画古器不具数……”这次会面,是在二人往来书函八年,心仪已久的情况下进行的。

王懿荣在陈介祺家,遍观陈氏所藏,大饱眼福。与此同时,二人还对一些金石文字进行讨论探究。例如,在谈到所见的齐刀范时,王说:“齐刀范亦陶成者,范正面凡列三刀,其范首尾或有字,作‘’,作‘田’,作‘齐’字。又纪数年,斋所得将千余,无一完者,皆临淄出。完者乃以两残范配合作成。荣归里询知前十年福山小望(王)家村亦出百余种,群掷于海叉小溪中。荣觅人网出一完者,惜水冲出字迹,然全形具在也。又所见东武所出,燕庭丈所得齐刀铜范,即范母生意者。以新出陶范一面皆三刀,又别具一背文范,可以此证之也。”可见王懿荣在金石收藏探研方面,不但领域广阔,而且有独到见解,至大且深。所以陈介祺在诸多金石学家中与他交往最深,通信最多,欣赏之词最甚。

关于王懿荣与陈介祺的联姻关系是这样的:王懿荣之女王崇煐自少女时许配给海丰(今无棣)吴重熹(仲饴)次子吴崶。而吴重熹(官河南巡抚)乃陈介祺之佳婿也。

关于王懿荣在致陈介祺书信中多次提到的子年,乃是鲍康。

鲍康(1810——1881),字子年,号观古阁主人。道光举人,安徽歙县人。咸丰二年(1852)晋京,开始与陈介祺、李佐贤等人交往。同治八年(1869)任四川夔州知府,同治十一年(1872)退官居京后“息影臆园,自号臆园野人”,“思念旧交,求其友声,遂复与隐居海滨之簠斋通尺素焉。”他为王懿荣与陈介祺牵线搭桥,使王、陈在金石文字学上探讨出许多重要成果。

关于王懿荣在书信往来中经常提到的郑庵、郑龛,即潘祖荫。

关于王懿荣在书信往来中经常提到的清卿,即金石学家吴大澂。

关于王懿荣在书信往来中经常提到的仲饴,即吴式芬之子吴重熹。

关于王懿荣在书信往来中经常提到胡石查,即胡义赞。

王懿荣与陈介祺书信主要内容,除了对时政(如对中法战争、中俄边境勘界等)有所涉及外,主要是围绕金石学研究进行互赠金石拓片,考释金石文字,探讨治学方法,谈论辨伪心得,交流拓印技法等,并不断相互传递收藏信息。这种“识古字论古文”的学术讨论与交流,积极推进了金石学研究的深入发展,他们二人的许多重要学术观点,都在书信中进行统一和阐述。无论是对王懿荣日后发现甲骨文,还是陈介祺研究陶文,都是有相当大的影响和坚实的基础。

王懿荣致陈介祺的书信内容及特点是:

1、互赠拓片。王懿荣与陈介祺的书函往来,始于寄赠金石拓片,也终于寄赠金石拓片。同治十二年(1873)王懿荣致陈介祺第一封通信,就是先赠金石拓片,然后再恳请陈介祺赠寄他所研究的金石拓片。

2、讨论治学心得。讨论治学方法与途径是王懿荣与陈介祺往来书信的重要内容,他们或长篇宏论,或纵横古今,涉及面极广。他们极其注重将金石学放在整个古代文化背景下去审视和把握,从中探索金石领域的规律,所谓义理,摒弃主观臆断和猜想的学术观点,反复考释每一个金石文字的真实性及其文字理义。

3、相互交流辨伪经验。他们二人高水平的辨伪奠定王懿荣在金石学上的突出地位和主导风气。使王懿荣潜心治学,一生精于金石文字的考证及器物辨伪,工墨拓,著述甚丰。青年时代就被众家赞许,正如吴士鉴在《王文敏公遗集》序言中说道:“鉴别宋之旧椠,考释商周彝器,得公一言,引为定论。”

我们从王懿荣致陈介祺的往来书信中同时也看出王懿荣高尚的人品和做人的准则,如:“遂使壮不如人,饮食男女生性守约,誓不御妾,而一妻动辄垂危……”

又如,“侄不酒、不烟、不二女,不解为利……”

王懿荣在致陈介祺信中,还记载了他在乞假赴四川探视父母途中,所见到河南、陕西受灾情况:“连年饥旱,十室九空。率五六村,绝无人烟,道殣相望,鸢吞狗噬……”对灾区人民给予极大关注和同情。

他还在信中责问朝廷和当地官吏:“佛家所言善劫更惨于兵火矣。岂人力耶?然追究数十年来,太平疆吏,抑谁之咎耶?……”将矛头直指慈禧太后和地方的贪官污吏,他们谁管过老百姓的死活?而是地方欺骗中央,中央糊弄地方。造成腐败的恶果,谁来承担职责?一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跃然纸上。他这种忠君报国、爱国爱民之心还在致陈介祺信中多次流淌,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活生生的立志要做清官能臣的典型形象。

王懿荣在京城当时交厚的还有缪荃孙。两人是从金石文字学收藏研究切蹉相识,后交往甚厚,后来在光绪五年(1879)已卯科乡试时,缪荃孙恰是王懿荣的同考官,他推荐了王懿荣,王懿荣尊他为房师,他对王懿荣有知遇之恩。这样他们俩有特殊关系,在王懿荣还未中进士前,王懿荣在户部任候选主事,而缪荃孙已是翰林院编修了,二人在金石学、文字学、考古学方面探讨切蹉,情同手足,传为美谈。

缪荃孙(1844-1919),字筱山,又字炎之,筱珊,晚号艺风,江苏江阴人,幼年随父在四川,中举人后,被四川总督吴棠聘为幕宾,张之洞当时在四川任学政,他曾协助张之洞编写《书目问答》。光绪二年(1876),缪荃孙赴京参加丙子科会试,缪荃孙考中进士,初以庶吉士用,授编修。后任史馆纂修、总纂、提调。负责《清史》中列传撰写,并参与《顺天府志》的编纂。辛亥革命前,曾创建江南书馆与京师图书馆,为近代公共图书馆和国家图书馆的开创者。著有《续碑传集》、《南北朝名臣年表》、《近代文学大纲》、《清学部图书馆善本书目》、《清学部图书馆方志目》、《艺风堂图书记》等。

光绪三年(1876),缪荃孙赴京赶考时,他在四川拜时任四川学政的张之洞为师。张之洞便把他介绍给自己的内兄王懿荣。缪荃孙长王懿荣一岁,缪荃孙一到京师,便耳闻王懿荣虽未考取功名,但在金石文学方面已经造诣很深。王懿荣与他研训诂、考金石、探古文,二人来往密切,有师友之谊,特别在缪任职江苏、湖北时,二人书信不断,王懿荣曾寄书曰:

同类推荐
  • 天纵神武:李渊

    天纵神武:李渊

    李渊是中国封建制时期功业卓著的有为帝王,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争议、毁誉参半的帝王之一。他奠定了彪炳千秋的二百九十余年的盛唐霸业,并因之得到了后人的褒扬;他也因无力阻止亲生骨肉的相互残杀,无奈地被其子李世民“请”下了丹墀,而令后人悲叹与哂笑。李渊是唐朝开国创业的军事统帅,善于决断、既富远见、又善施行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纵观李渊的一生,他有着因势借力、先取关中、后图天下的兴兵起事思想;军政兼施、各个歼灭群雄、统一全国的战略指导思想;正确料敌、集智用长、先胜后战的作战指导思想;因势定制、严明赏罚、用人所长的建军思想。
  • 帝国的另类

    帝国的另类

    本书介绍了中国历史上24位“另类”皇帝,展示帝王家族的另类怪胎,从中探索了产生这些“另类”皇帝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以及对中国历史发展所产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
  • 岳麓风云(上下)

    岳麓风云(上下)

    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教育机构,在世界教育发展史上独具特色,它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发展、人才培养起过巨大的作用。岳麓书院坐落于风景秀丽具有神奇色彩的岳麓山下,始建于北宋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至今已有一千零三十年。期间讲习绵延,弦歌不断,一直是湖南的最高学府,湘楚人才的摇篮。在有关资料所列的世界万.所大学中,其历史悠久仅次于摩洛哥加鲁因大学。岳麓书院是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南宋初年,理学进入繁荣时期,人才辈出,学派林立,理学家纷纷以创办或主持书院为契机进行讲学和传播学术思想,岳麓书院成为重要理学学派之一——湖湘学派的主要活动基地。
  • 他为世界而来:成吉思汗和他的草原帝国

    他为世界而来:成吉思汗和他的草原帝国

    要想征服脚下的版图,就必须先征服人心。以小说笔法,参考史料,还原一个真实有料的成吉思汗。9岁,父亲被塔塔儿人毒死,众叛亲离;18岁,被仇敌蔑儿乞惕部抢走妻子,兴师动众;22岁,遭到结拜兄弟札木合的忌恨,挚友变仇敌;45岁,联合各部,统一蒙古,建大蒙古国,被推举为成吉思汗;以3万兵马起家,用43年时间统一蒙古草原,横扫欧亚大陆,征服720多个部族。从铁木真到成吉思汗,一路狂飙突进,出生入死,传奇不灭,征服不止。成吉思汗,一个用力量谱写历史的征服者。
  • 王永庆全传

    王永庆全传

    塑胶巨子的创业实录,台湾首富的成功秘诀。王永庆是台湾最知名的大企业家,是白手起家的典范,也是年轻一代心目中最崇拜的创业英雄。有 “塑胶大王”之称的王永庆是凭个人奋斗走向商业成功的典型代表,被誉为台湾的“经营之神”。本书不仅详尽描述了王永庆的创业发家史,还把他在商业经营乃至日常生活中所展现出来管理艺术及独特的人格魅力一一展现在读者面前,对于管理者、创业者及普通的打工者都很有启发及借鉴作用。
热门推荐
  • 娇妻休逃

    娇妻休逃

    夏洛这辈子做的最丢人的一件事就是在“猥琐男”面前自称是宫彦的未婚妻。而且这个“猥琐男”竟然就是宫彦本人!所以最后她没有吓到对方,反而被对方占尽了便宜QAQ~可最不是最丢人的,最丢人的是,在这之后,她竟然真成了宫彦的未婚妻!过其实这样似乎也挺好,乱认的未婚夫不仅是宫家的少爷,还是人气居高的国民男神。只是唯一不好的就是:男神体力太好,她吃不消啊!!!!
  • 一蓑烟雨任平生历练传

    一蓑烟雨任平生历练传

    一个放荡不羁的少年任平生,以打架为名,惹上校园恶霸丁洪,江南三大富豪之首丁百万的儿子。校园恶霸设毒计陷害任平生,击溃任平生的精神支柱。任平生失望地走上父亲的道路,出海谋生。得知父亲曾获得一笔宝藏,被团队中三个人陷害致死,瓜分宝藏。他们就是江南三大富豪。为讨回公道,任平生开始了走上一条复仇之路。
  • 未来之光,月影星劫

    未来之光,月影星劫

    公元2100,世界科技高度发达,而人类面临的是人口爆炸,资源衰竭,为了寻求新的机制使地球得以长久的延续下去,科学家们本打算派出最精干的力量穿越时空寻找线索,可一场意外,让时空发生了变故,于是三个少年从此踏上了漫漫修行之路……
  • EXO之晚来的告白

    EXO之晚来的告白

    只是不想你活着太累,没想到却在无意中伤你更深
  • 繁华散尽终爱你

    繁华散尽终爱你

    【锦书轩】让你爱上文字的香气[简介]冷川与蓝兰,一对恩爱无比夫妻,刚刚结婚。为了得到健康的孩子,被迫下岗………婴儿的呱呱落地,幸福与忙碌伴随。他们所面对的问题:五岁时的个子矮小,上学后的学习,四年级的近视,六年级的牙齿矫正……冷川的工资少得可怜,无法养活一家人的开销,为了生存,开班,到处租房,买房子贷款……多年的辛苦,眼看就要苦尽甘来,谁知道还有更大的暴风雨就要袭来,坚强的蓝兰该如何面对……★☆★☆★☆★☆★☆★☆★☆★当你不经意点开这本小说的时候,一个个故事在你面前展开,经历人生的风风雨雨,冷暖自知。别人的经历就是你面前的一个镜子,别人的经验就会让你少走一些弯路。收藏+推荐此作品就是你此生最明智的选择。喜欢偶作品的朋友请加入偶的读者群:52880938雪雪168和安玉瑶是一个人☆★☆★☆★☆★☆★☆★☆★☆[推荐偶的其它小说]《锁心:契定一生》http://novel.hongxiu.com/a/316238/《恶少的贴心女仆》http://novel.hongxiu.com/a/291608/《梦落倾心追寻你》(完结免费)http://novel.hongxiu.com/a/204907/
  • 龙之潜渊,一跃九天

    龙之潜渊,一跃九天

    他从小被自己的父亲培养,经历了无数的磨难终夺得九五之位,她惊才艳艳,长袖善舞,以天下为己任,却不该遇到了他,针锋相对、惺惺相惜.....一切的一切最后却彼岸相隔。
  • 长春洞天

    长春洞天

    世间一切的罪恶,都是心灵之火产生的灼烧。在看不见的阴影处,已经在蠢蠢欲动。天道的抉择,似乎没有抉择。人类的生死存亡,是重启,还是清洗…一切都从李文清得到这个洞天开始。众生蝼蚁中一个普普通通的他,能否撬得动这一场变革。这是使命,还是抗争,他自己也无从说起。
  • 梨花多情剑无情

    梨花多情剑无情

    “一身本领十年熬,江湖莫问儿女情。我本横刀向天笑,奈何妻儿不能保。”江湖儿女情长,一笑泯恩仇。喜欢的朋友就请收藏吧!也请多多推荐!请多多评论!谢谢!
  • 源舞者之歌

    源舞者之歌

    这是一个蕴含着无限本源之力的世界,人类破开灵魂内的源力点,成为源舞者,挥动源力而战。一个饱读秘藏的男人,觉醒了一口毫无器韵的剑魂,一次意外的涅源劫,一条毁天灭地的寂灭紫雷,从此这个男人的命运发生了奇妙的变化,在这个庞大的世界上,开始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谱写了一曲慷慨激昂的源舞者之歌。一直追逐着,努力着,渴望着,那挥动源力的感觉,那探索世界的期待,解开一切伪善的面容,还原一切真实的存在,涌动的源力,潇洒的做派,任他斗转星移,更迭时代,唯有源舞者的脚步,永恒存在。
  • 人海茫茫为何我们要错过

    人海茫茫为何我们要错过

    人海茫茫,为何我们要错过,是有缘无份还是只是路人,爱你的那个他已经不复存在?只有失去才知道珍惜?谁能白头偕老,谁能笑到最后?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总有持无恐?十年相伴,你若不离,我定不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