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美学思想源远流长,而美学作为理论化系统化的学科出现,却只有近两个半世纪的历史。两千多年前的老子、孔子、孟子、荀子、陆机、刘勰等等,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涉及过美学问题。西方的柏拉图、亚里斯多德、贺拉斯、普洛丁、狄德罗、布瓦罗等等,也都在自己的著作中涉及过美学问题。1750年,普鲁士哈列大学的鲍姆嘉通教授,以《埃斯特惕尔》的书名出版《美学》第一卷,他把“埃斯特惕尔”研究的对象界定为感性认识的科学。显然,“埃斯特惕尔”研究的对象和范围比我们今天研究的美学对象和范围要广泛的多。然而,鲍姆嘉通及其后继者却从此开始了对美学问题的专门研究。鲍姆嘉通首先提出了美学,因此,他被称为“美学之父”。马克思主义美学思想的形成是美学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变革。马克思认为:劳动创造了美,创造了艺术,创造了人们的审美能力。今天,美学研究的对象,一直没有取得一致的意见。但从总的来看,美学研究的对象可以确定为:美的存在、美的构成及其发展规律。美学研究的内容较为广泛。学习美学对研究音乐、绘画、雕塑、文学、电影、戏剧、建筑、人体、人的心理、行为、语言等都是大有好处的。毛泽东曾说:文学艺术的美是高于生活美的。马克思说:人善于依照任何物种的尺度来生产,并且到处善于对对象使用适当的尺度;因此,人也是按照美的规律来造成东西的。
不论生产物质产品还是精神产品,所有的劳动者和工作者都是按照美的尺度来生产。当然,我们的文章家、文学家,以及一切爱好写作的同志们和青年朋友们也不例外。不管你意识到还是没意识到,不管你有意还是无意,也都是按照美的尺度来进行写作的。
二
许多著名的文章家、文学家,以及爱好写作的朋友们,把自己的文章或作品改了又改:这不仅是指字、词、句修改,还指段落修改,甚至主题思想修改。有些作者推翻原来的构思,撕碎或烧毁原来的文稿,重新写作。把不好的字、词、句、段、主题改好了,把不好的文章或作品改好了。从美学角度来说,就是把不好的字、词、句、段、主题改美了,把不好的文章或作品改美了。
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应该自觉地熔铸自己的马克思主义的美学观。因此,我们在写文章或搞创作的时候,在能动地反映社会现实中的生活美和自然美的时候,把自己的无产阶级的美学理想,美学愿望,美学要求,美学主张,也就不由自主地顺畅自然地贯穿到和渗透到所写的文章或作品中去了。实际上,我们这种美学思想或审美意识,对文章或作品的材料、主题、语言、结构、表现方法、艺术技巧,等等,均起到了强有力的制约作用。
三
按照汉语词典解释,技法就是技巧和方法。我们这里说的技巧和方法包括了写作书上讲到的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的各个方面的理论、条文、原则等。因此,技法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既有思想方面的,如材料、主题、语言、结构等,也有艺术形式方面的,如描写、叙述、议论、抒情、修辞等,还包括想象、联想、线索、剪裁、截取、文眼、意境、诗意、感受、角度、寓意、开拓、延宕,等等。实际上,这艺术形式方面的也受到了作者思想的支配和约束。这些技巧和方法无一不在作者的美学思想控制下进行运营和运作。当作者在写作时,将这些技法达到运用自如、炉火纯青、举重若轻、熟能生巧的地步,也就从写作的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了。
既然是漫话,笔者就不拘形式地随意而论。说实话,这随意而论,也不是漫天刷浆糊,而是有据可循。这个据就是知识和例文。笔者在知识和例文这两个方面,都加“大”了一点,加“高”了一点,加“宽”了一点,加“厚”了一点,目的是开拓读者的思路和视野,不知笔者的这个目的能达到否?
四
本书的写作思想是这样的:每一个艺术技巧下面,都有几个部分:一部分是“例文阅读”、“简析课文”、“美学思想”,另一部分是“名人名言及其他”、“畅想裂变与悟语流泻”。若前一部分是“点”,那后一部分就是“面”。笔者采取了“点”和“面”相结合的方法。这种方法能使笔者的思路开阔,做到了大上大下、大开大合、大收大放、大纵大横。在行文中,使平淡朴实的描述美与热情奔放的抒情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社会的现实美和自然美与理想的远大美和崇高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星球的灿烂美和辉煌美与高山的巍峨美和苍翠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一幅杰出的经典的绘画的流传美与一支优秀的经典的歌曲的传唱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一朵小花的艳丽美和多姿美与一棵树木的繁茂美和沧桑美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些行文中的事物,能给读者以极大的想象和联想,能给读者以丰富的知识和认知。从美学角度来说,能使读者获得了审美认识、审美感受、审美趣味、审美享受。
五
1993年,笔者从本书手稿中抽出部分文章,放入笔者主编的《作文技法100例》一书,此书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后来,笔者把抽走的部分文章又放入本书手稿,并重新进行策划、设计、增删、安排,形成了现在的《写作技法美学漫话》一书。
笔者在审阅全文时觉得,这些文稿写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它们虽然风驰电掣般地飞入二十一世纪,但仍然不免带有那个历史时代的印痕和影子,特别是有的篇目,跟这个继续腾飞的辉煌的壮丽的二十一世纪,以及这个世纪的色彩和脚步,有一点不大一样之感。对有的朋友来说,当读到这些文字的时候,也许会从尘封的记忆中,想到了什么,思索了什么……或感到甜美,或感到温馨,或得到启示,或得到意趣……笔者会感到莫大欣慰的。
笔者想:这些文字虽然带有历史的印痕和影子,都是笔者用心血浇灌过、浸泡过的,不管怎样,还是保留着为好。再说,笔者因身体欠佳,也不能执笔再写了。
笔者又想:历史——那是一页一页地用文字记载下来的已经过去的岁月,不管怎样,或者黑和白,或者紫和黄……或者精巧与粗笨,或者纯净与混浊……或者阳光灿烂,或者浅淡乌云乌云……或者灯火辉煌,或者小路泥泞……或者上善若水,或者践踏法律……或者厚德载物,或者草菅人命……又有谁能改变它呢?
六
笔者又想:一些美的东西是永恒的,流芳百世,传颂千代。笔者在文章的《畅想裂变》部分里,运用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或运用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以及想象、联想、通感、类比等艺术技巧,用大自然的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等,来衬托人物的爱民的永恒美、青春的永恒美、生命的永恒美、人生的永恒美、品质的永恒美、付出的永恒美、正直的永恒美、探求的永恒美、创新的永恒美,等等,以及把文章中人物的这些美,与中国和世界的雕塑家、音乐家、画家的爱民的永恒美、青春的永恒美、生命的永恒美、人生的永恒美、品质的永恒美、付出的永恒美、正直的永恒美、探求的永恒美、创新的永恒美,等等,像电影中的镜头把他们排列在一起,或像电影中的镜头把他们叠印在一起,以扩大和加深读者对人物美的理解,以深入和增强读者对美学思想的认识和领悟;让读者在阅读和欣赏文章时,自觉或不自觉地去接受作者的美学希冀、美学追求、美学认识、美学判断、美学趣味。美学是一个庞大而繁冗的学科,它涉及的方面很多,例如建筑、文学、雕塑、绘画、音乐,以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穿衣戴帽、待人接物、行为语言等等。真善美是永恒的,是做人和工作的最高标准。笔者在《畅想裂变》部分里所写的一些人物,以及他们所竭诚奉献的才华和创造的不朽作品,都是永恒美的。这些美的人物和美的作品,与日月共存,与江河同在。这些美的人物和美的作品,已经飞过了沧桑的流逝岁月;现在,又向着灿烂辉煌的更加美好的未来飞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唐代诗人杜甫句)。让真善美中的美,滋润着我们,让我们成为最美的人——爱民之美、青春之美、生命之美、人生之美、付出之美、正直之美、探求之美、创新之美的人。我们一代一代最美的人,把贫穷和惆怅甩掉,把荒山化为千万座、五颜六色的生长苹果、雪梨、樱桃、红枣的果树山,把沙滩化为千万片、芳香醉人的培育丁香、景天、金雀、白燕的百花滩。到那时,华夏更加美了,中国人民更加美了。这难道不是代代华夏儿女的心愿吗?这个心愿,大中华的代代华夏儿女一定会实现的。同时,读者在阅读此书时,能从中感受到给自己以鼓舞、给自己以力量,无所畏惧,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去达到自己理想的目标,那更是笔者所企盼的。
一篇例文的技法有多个,笔者仍然只抓住一个技法说深论透。本书理论部分参阅了部分论著,在此,特向作者表示衷心感谢。
这是姊妹书的第一部。
因水平所限,书中缺点和错误难免,敬请专家、教授,和广大的读者,不吝赐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