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44900000007

第7章 圣贤论(1)

治 学

导语:

中国古代圣贤都十分注重治学之道,其内容主要包括好学、博学、慎思、笃行等方面,涉及到了治学的态度、内容与方法等问题。在治学态度方面论述颇多,归纳起来,一曰诚心,二曰虚心,三曰恒心而已。孔子还主张治学要“四毋”:即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论语·子罕》)更升华了治学的思想境界。

在治学方法方面,孔子把学习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礼记·中庸》)这个学—思—行的过程,已完全符合现代理念。孔子还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荀子进一步发展说:“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荀子·劝学》)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思”是重要环节,而“行”是学习的最终目的。治学的目的必须是适应社会,服务国家,造福人民。

勉励子女治学成才,首先要使他们树立坚定正确的人生信念和正确的学习态度,养成一种好学、博学、勤学的好习惯,并尽力在学习方法上不断改进和提高,以便收到更理想的效果。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西汉·刘向《说苑·建本》)一个人要终生成为“学习型的人”,活到老,学到老,才能更好地立身处世;一个国家要成为“学习型的国家”,就能不断创新,国强民富。

本篇收集了国内外圣贤、伟人、名人对治学方面的精辟论述和至理名言,共分为勉学、笃学、践行三个部分,基本上概括了治学方面的道理,对勉励不同人群成学、成才、成功,实现大志,都有着现实的意义。

1、勉学

【原文】

孔子曰:“鲤,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则无根(引伸为容貌),无根则失理(理性),失理则不忠,不忠则失礼,失礼则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逾明者学也。譬之如污池(低洼水田)水潦注焉,菅蒲生之,谁其非源也。”

——《吕氏春秋·建本》

【译文】

孔子对他的儿子孔鲤(又字伯鱼)说:“鲤,品德高尚的人不能不学习,接见别人时不能不修饰,不修饰就没有好的容貌,没有好的容貌就会失去理性,丧失理性就会不忠诚,不忠诚就会丧失礼仪,丧失礼仪就不能立身处世。那在远处就光彩焕发的,是修饰过的,越接近就越加清楚明白的,是通过学习获得的。比如那低洼的下等田,雨水倾注在里面,菅茅、菅蒲生长在里面,从上面观看它,谁又知道它并不是水源呢!”

【原文】

孟子之少也,既学而归,孟母方绩(织布),问曰:“学何至矣?”孟子曰:“自若也。”孟母以刀断其织。孟子惧而问其故。孟母曰:“子之废学,若我断斯织也。夫君子学以立名问则广知,是以居则安宁,动则远害。今而废之,是不免于斯役,而无以离于祸患也。……”孟子惧,旦夕勤学不息,师事子思,遂成天下名儒。君子谓孟母知为人母之道矣。

——《列女传·母仪传》

【译文】

孟子小的时候,放学回家,他母亲正在纺织,见他回来,就问:“学习怎么样了?”孟子回答说:“还不是和过去一样?”孟母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十分害怕,就问母亲为什么,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就像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是为了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你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从此由早到晚勤奋不止,拜子思为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道理。

【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集·诫子立志》

【译文】

德才兼备的人的品行,常从宁静修养身心,用俭朴的行动来培养品德。不节俭,无从确立自己的志向;不宁静,难以达到远大的目标。学习必须专心致志,增长才干必须努力学习;没有刻苦的学习,就不能得到广博的才智,没有明确的志向,就不能学到要学的知识。沉溺散慢,就不能激励精神;轻佻浮躁,就不能陶冶性情。否则,年龄随着时间流逝,意志伴随光阴消失,终于一事无成,只落得既不能继承前人,又不能有益于后人的结局。到那时,在狭小的天地里悲伤、叹息,又有什么用处呢!

【原文】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世家,感泣辞母去,至南都入校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继,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名人言行录》

【译文】

(北宋政治家)范仲淹两岁就失去父亲,母亲贫困无依,就改嫁长山一位姓朱的人家。范仲淹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家世,悲感地泣别慈母,到南都的校舍,不分昼夜地勤苦攻读,五年中间没有解开衣服好好地睡过觉。有时夜里疲惫不堪,常常用冷水冲头洗脸。稠粥往往不够吃,只得熬到下午才吃。他废寝忘食,刻苦研习,终于领会并精通《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的要义,激昴慷慨地表示了自己以天下为已任的志向。他常常自诵一句话勉励自己:“大丈夫应当在天下人忧患之前而先忧患,应当在天下人享乐之后而享乐。”

【原文】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八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居者,用心躁也。是故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

——荀况《劝学》

【译文】

积垒小土成为高山,能对气候产生影响;细流汇合一起成为深渊,能供蛟龙活跃其间;多做好事成为一种美德,精神状态便焕燃一新,圣人的品性便具备了;所以,不肯一步步走下去,就不能达到千里之遥;不汇合小流,就不能成为江海。即使是骏马的跳跃,一步也不能当十步;而劣马坚持走完十天的路程,在于持之以恒。用力刻物,半途而弃,即使腐烂的木头也刻不成什么物体;坚持不懈,即使坚硬的金石也能雕出花来。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和强硬的筋骨,但在泥土中上面吃尘土,下面饮黄泉,能钻松泥土,这就是因为它用心专一。相反,螃蟹有八足和两只钳状的大爪,如果没有蛇、鳝的洞穴,便无处存身,这是因为它浮躁分心。因此,没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就不能达到光辉的目标;没有一丝不苟的精神,就不能取得显著的成就。

【原文】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孔子《论语·述而》

【译文】

我不是生来就有知识的,我是喜爱古代文化,勤快敏捷地学习而得来的。

【原文】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论语·阳货》

【译文】

人的本性是差不多的,学习不同却可以使它相差很遥远。

【原文】

吾十又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孔子《论语·为政》

【译文】

我十五岁时立志学习,三十岁时能自己立身,四十岁能不被世界现象迷惑,五十岁知道事物有规律,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想办什么事就能办成,但不能违背规律。

【原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论语·卫灵公》

【译文】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去想问题,(但是却)没有益处,(这样)还不如去学习。

【原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礼记·学记》

【译文】

玉不雕琢,不能成为器物。人不学习,不懂得道理。

【原文】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

——《礼记·学记》

【译文】

善于唱歌的人,能使别人跟着他唱。善于教育的人,能使人继承他的治学志向。

【原文】

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

——《左传·隐公三年》

【译文】

喜欢儿子,应当用道义教导他,使他不要走上邪路。

【原文】

书应读通彻,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诫外甥书》

【译文】

读书应当读明白,应当存有高远的志向。

【原文】

古今来许多世家,无非积德。天地间第一人品,还是读书。

——清·金缨《格言联璧》

【译文】

古往今来出现过许多显贵的家族,他们共同的秘诀,无外乎善于积德。人世间最高的人品,还是要靠读书来培养。

【原文】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三字经》

【解读】

古语云:养子不教父之过,训导不严师之惰。父教师严两俱备,学问无成子之罪。又曰:勿谓今日不学而有来日,今年不学而有来年,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呜乎老矣!是谁之愆?悔之无及也。

【原文】

蚕吐丝,蜂养蜜。人不学,不如物。

——《三字经》

【解读】

蚕能吐丝结茧,以成衣帛之功;蜂能采花酿蜜,以成酝造之用。蜂、蚕为天下之小小昆虫,且对人类贡献甚大,尔等堂堂男(女)子,倘不好学而荒其业,是昆虫之不如也。

【原文】

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

——《三字经》

【解读】

夫犬与鸡,皆家所畜禽也。犬有守夜之功,而小巧玲珑人不敢犯也。鸡有报晓之声,而勉人早起劳作也。然以至贱不过鸡犬,尚且有功于人!人生在世,若苟且度日,而不思力学以荣其亲,虽鸡犬之不如也!何以为人哉!

【原文】

幼而学,壮而行。

——《三字经》

【译文】

人在幼年时期,学好知识,及至壮年才能干好事业。

【原文】

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

——《三字经》

【解读】

仲尼,孔子之字。孔子之母祷于尼山而生孔子,故孔子字仲尼。项橐,鲁国圣童也,七岁而为孔子师。言圣人生知,尚且辛勤好学,师仿贤圣之童以自励,况乎今之小子,而不勉欤!

【原文】

赵中令,读鲁论,彼既仕,学且勤。

——《三字经》

【解读】

赵中令即赵普,宋太祖时为宰相,宋太宗时为中书令,故曰赵中令。尝曰:“吾以半部《论语》相太祖,以半部相今皇,凡世治民安,皆读《论语》之功也。”彼既仕,且贵为宰相,而勤学好读尚且如此,况未仕之小生,可不勉欤!

【原文】

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

——《三字经》

【解读】

汉以前,非世家无书,非抄录传写则无书,且无纸,非绢帛皮币简册不能抄录,贫而无资者不能得书。汉有路温舒,牧羊于大泽,取蒲草编成席,借《尚书》抄录而读。又公孙弘年五十矣,为人牧豕于寨竹林中,乃以刀削去竹青,借取《春秋》抄录而读之。二人由是名显当时,贵为卿相。夫二子贫贱而好学如此,今之读书者,条件优越如此而不好学,岂非自误乎!

【原文】

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

——《三字经》

【解读】

晋有孙敬,读书夜深,常恐盹倦,乃以头髻悬于梁上,经防困睡。又苏秦不遇而归,为骨肉所残,乃励志读书,每值懒惰昏倦之时,将利锥刺其股以自警。夫二子之刻苦自励如此,固无父兄之教,威严课督之也。尔辈小生,享安居温饱之乐,又有贤父母以教率之,安得不思勉励以自历哉!

【原文】

如囊萤,如映雪,家虽贫,学不辍。

——《三字经》

【解读】

晋车胤好学,家贫,夜读无油点灯,乃取萤火囊之,而藉其光以照读书。又孙康寒夜读书无油,乃出庭前映雪光而读。夫二子不以贫废学,终成大器,况尔辈有父母满足资给,何不勉欤!

【原文】

如负薪,如挂角,身虽劳,犹苦卓。

——《三字经》

【解读】

汉朱买臣贫而采樵,不废读书。方砍柴时,置书于林下而读。负薪而归,悬书于担头,诵而步行。后仕武帝,为会稽守。又隋李密好学,乘牛而读《汉书》,将馀本挂两角之上,杨越公见而奇之,后袭爵为蒲山公。二子身既勤劳,而犹劳苦坚卓如此,况儿辈饱食终日,无所事事者乎!

【原文】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

——《三字经》

【解读】

老泉名询,字明允,宋眉山人,苏东坡之父也。老泉幼而失学至二十七岁始悟其非,发愤攻书,以成大名。两子皆大儒。世号“三苏”。

【原文】

若梁颢,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彼既成,众称异,尔小生,宜立志。

——《三字经》

【解读】

宋时梁颢,为人最好读书。青年发誓,教子成名。子中状元,一门五福。梁颢生于五代,后晋天福三年应试起,历后汉、后周,不中状元,誓不甘心。到了八十二岁,宋太宗雍熙二载,始中状元及第在金殿对策,独占鳌头,为多士之魁首,头角峥嵘,气宇轩昴,岂不美哉!尔辈读书当以为法,至老不倦,以颢自期,无怠其志可也。

【原文】

任末年十四时,学无常师,负笈不远险阻。每言:“人而不学,则何以成?”或依林木之下,编茅为庵,削荆为笔,刻树汁为墨。夜则映星望月,暗则缕麻蒿以自照。观书有合意者,题其衣裳,以记其事。门徒悦其勤学,更以净衣易之。非圣人之言不视。临终诫曰:“夫人好学,虽死若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王嘉《拾遗记》

同类推荐
  • 诗词赏析七讲

    诗词赏析七讲

    本书稿是一本关于古典诗词赏析的指南性读物。本书作者在本社出版有《诗词创作日谈》,本书是其姊妹篇,创作与赏析兼备,对读者更好地体味中国古典诗词的美好意蕴有着很大的帮助。书稿包括七个部分:识字、知人、论世、诗法、会意吟诵、比较,从赏析一首诗需要了解掌握的七个层面为读者详细解读了如何才能很好地理解感悟一首诗,体会诗歌的艺术美,享受人生的快乐。
  • 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杜牧诗选

    中国历代诗分类集成:杜牧诗选

    本书选编杜牧诗作167题共185首,大抵以《文集》为主,其馀各集,凡能断定确为杜牧所作者,酌量选人。编选体例分编年与未编年两部分,以《独酌》为界。编年部分按年代排列,未编年部分则按原集顺序排列,先《文集》,后《外集》,再《别集》。入选的作品,一般有题解,具体说明每首诗的作年、写作背景、作品之特色、后人之评价等,但不求面面俱到,视作品的具体情况而定。注释重点是解决字词难点,说明典故含意,有时略作串讲,对于人名地名,尽量注释清楚。注释文字力求简明精当。
  • 把生活过成最美的诗句

    把生活过成最美的诗句

    本书是一本关于最平常生活的叙述,作者让一个个平淡的日子充满了诗意。这缘于她有一腔对生活热忱的品性,坚持爱与善良的传播,让亲身所历的一切真善美都有所注脚,永远做一个在场的人,心存对自己生活的这个时代的热爱和赞扬。生活中常常有这样的例子,许多人误以为作者是在书写她们的生活,因为读者也她的生活中看见了自己的影子。生活有十色,请相信向着太阳生长的植物一定是最茂盛的。作者愿意与你一起,沐浴心灵的阳光,每天都有拔节的声音。
  • 情系人间(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情系人间(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

    《最受学生喜爱的散文精粹》从喧嚣中缓缓走来,如一位许久不见的好友,收拾了一路趣闻,满载着一眼美景,静静地与你分享。靠近它,你会忘记白日里琐碎的工作,沉溺于片刻的宁谧。靠近它,你也会忘却烦恼,还心灵一片晴朗。一个人在其一生中,阅读一些立意深远、具有丰富哲学思考的散文,不仅可以开阔视野,重新认识历史、社会、人生和自然,获得思想上的盎然新意,而且还可以学习中外散文名家高超而成熟的创作技巧。
  • 读者精品(心灵倾诉)

    读者精品(心灵倾诉)

    如今已是午夜人静,望望窗外,天上只有孤清一弯新月,地上白茫茫满铺的都是雪,炉中残火已熄只剩了灰烬,屋里又冷静又阴森;这世界呵!是我肠断心碎的世界;这时候呵!是我低泣哀号的时候。本书收集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关心灵倾诉的故事。
热门推荐
  • 痴无央

    痴无央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亲情、友情、爱情,是人间乃至三界共通的情感。情至深处,已是对望中地相守,默默间地契合,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眼里看到的,心里想到的,都是那个(她或他)。为(她或他)痴傻为(她或他)疯颠为(她或他)轮回为(她或他)守护,只要(她或他)当下幸福,分分秒秒!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做好在职每一天

    做好在职每一天

    本书主要从员工的角度出发,设身处地地考虑员工的问题,不仅深入细致地分析了员工为什么要用心工作,还结合职场的实际案例,从态度、责任、主动性、热情、高效、学习等方面阐述了员工要如何做好每一天的工作,有助于员工调整心态,振奋精神,重新找回对工作的激情,从而全面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 红楼梦(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红楼梦(语文新课标课外读物)

    由于许多世界文学名著卷帙浩繁,而广大中、小学生时间又有限,我们便在参考和借鉴以前译本许多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高度浓缩,保持了原著的梗概和精华,使之便于我们全面而轻松地阅读。为了全面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阅读的兴趣和爱好,这套课外读物还收编了大家喜闻乐见的广博知识,把阅读名著与掌握知识结合起来,扩大阅读的深度和范围,这正是设计本套读物的最大特色。因此,本套课外读物有着极强的广泛性、知识性、阅读性、趣味性和基础性,是广大中小学生阅读和收藏的最佳版本。
  • 废材重生:天才回归

    废材重生:天才回归

    她,是二十一世纪的神医,她,是北国的第一废材。一日,她被人用车子害死,竟穿越到北国第一废材身上,她发誓,定要对害她的人死无全尸,帮过她的人,一定待他不薄!【新手,不喜勿喷】
  • 爱情是从表白开始的

    爱情是从表白开始的

    顾子轩:“林冉笙我喜欢你”他们两是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夜半他经常偷偷潜入她的房间在她的额头上波一个林冉笙傲娇顾子轩惯着—《爱情是告白开始的》
  • 后来的时光,不知去向

    后来的时光,不知去向

    每一个故事,都包含着现实所经历的悲伤。那些困顿不安的日与夜,在黑夜的眼目里,逐渐成伤。目前更新为练手之用,正式章节敬请期待。
  • 十二尊字录

    十二尊字录

    尊者,天地至强。古有为尊成圣者,目摧万物,指碎山河,翻手为云,覆手为雨。静则风轻云淡,动则随手灭寰,一时无两。慕生是个普通人,普通的生活,普通的一切。除了瘫痪的双腿,体弱多病的身体。一块神秘令牌的出现,却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九重天,八域海,七星阁,六极仙。无尽外域,何处才能称为至高之点。崇魔天煞宫,崇清太真殿。两大尊灭令,千年赌约,这一次,又将由谁赴约。一个普通人的修仙旅,一个跌宕起伏的热血故事。且看,十二尊字录。
  • 菩萨戒本宗要

    菩萨戒本宗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

    作者以一个个充满哲理的小故事讲述不同的对生活对人生的观点和感悟,让你在阅读中能抛开理论的迷雾,获得人生顿悟,从而深刻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的人生;使你的意志更坚强,内心更强大。它是你迷失航向时的灯塔,更是你春风得意时的镇静剂。 这本书并不是一本简单粗暴的励志成功学书籍,而是一本温情脉脉却充满力量的随笔;它不是为了告诉你怎样大器晚成,而是如冬日阳光般温暖地关怀,是对梦想照进现实的鼓励与谅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