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穿了,蓬莱仙境,原本就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象,是先秦时期的人们对沧溟大海景象的一种虚构,就像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和一位外国人笔下的香格里拉,永远都只能意会和言传,却谁也无法见到它的尊容和亲临到它的实际场景里。
然而,越是见不到的东西,越是充满了神秘感,越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因此,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面对着一片碧波浩淼的大海,想望着那个奇幻莫测的仙国世界,浮想联翩,感叹不已。或为诗,或为文,把蓬莱仙境直作为一种创作题材,形成了一种海疆文学,展示出一种空濛迷离、神韵独具的海派诗风。在这些诗文的影响下,“蓬莱”二字竟成了“仙境”的代名词,蓬莱即仙境,仙境即蓬莱。不难看出,这个人间仙境,其实就是人们的一种向往与追求,是一种难以企及的理想境界。当年,汉武帝刘彻求海上仙山蓬莱不得,造出一个人间蓬莱。从此,那个虚幻的蓬莱似乎被这个真实的蓬莱所替代,常常使人搞不清此蓬莱和彼蓬莱,“恍不知神仙之蓬莱也,乃人世之蓬莱也”。结果许多人慕仙迹神踪觅何处名而来,饱览海天胜境,寻访仙迹神踪,把此蓬莱当成了彼蓬莱。前些年,城北的海边建起一座三山门,很有创意。这座钢筋混凝土结构而成的高大建筑虽然称为山门,所临的却并非高山,而是大海。面对这座奇特的门,人们常常发出好奇的疑问:三山门指的是哪三座山?怎么这里连一座山都没有却要称为三山门?迈进门洞就进入大海了,怎么还叫山门呢?正是这些疑问,带出了三神山的答案,也带出了秦皇汉武访仙求药的传说,三山门也因此给人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想象空间。透过山门,人们想象的翅膀一下子飞到了那个绰约迷离的三神山,来到了那个亦真亦幻的仙世界。这就是神话的魅力和美感。
后来不长的时间,这座三山门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组八仙石雕。从此,八仙形象便成了蓬莱仙人队伍的主体,好像离开了八仙蓬莱就难以称为仙境了。而那个蓬莱仙境的源头,三神山的美丽传说,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甚至有的艺术团体编导节目时,竟把秦皇汉武求仙的对象由三神山改成了八仙,实在滑稽可笑。
滑稽归滑稽,但是不得不承认,这些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现实的需要,八仙群体委实风光得令人咂舌。不但明八仙暗八仙的种种形式的作品举目可睹,而且以八仙命名的人名、地名、景观名、企业名、宾馆名、酒名、菜名、茶名、器物名等,不胜枚举。甚至八仙成了一种品牌,成了蓬莱人的骄傲,这种自豪感似乎可以令人拍着胸脯宣称:我们有八仙,你有吗?
不过凡事都要有一个冷静的思考。仍然回到蓬莱仙境这个话题,究竟是先有了仙境后有了八仙?还是先有了八仙蓬莱才被称为仙境了呢?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研究一下八仙是在什么时间落户到了蓬莱。从地方文献来看,在各种版本的《蓬莱县志》的“仙释志”中,根本找不到八仙的名字。也就是说,八仙在蓬莱落户的时间是很晚的,只能算是蓬莱仙人群体中的晚字辈。从最早一位落户在丹崖山的吕洞宾来看,时间也只能上溯到元明。那么,其他七位仙人的加盟,时间恐怕就更晚了。如此看来,这八位仙人的户口在蓬莱注册的时间,比秦皇汉武访仙求药的时间竟晚了好几个朝代,比起三神山的传说,差得更远了。
帝王的求仙活动,到了汉武帝时期就告一段落了。后来的人们都只把蓬莱仙境作为一种虚幻的偶像追求来对待了。而今的人们,如果能够想到这一层,就会认识到,虽然身在蓬莱,却是见不到蓬莱,也更见不到仙人,蓬莱仙境和仙迹神踪,只能在你心中。白居易先生的诗句说得好:“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仙山在虚无缥缈间,仙人也是如此。
蓬莱山上的仙人
蓬莱山上的仙人叫安期生,姓郑,名安期。对于他的来历,说法多种多样,而他所到过的地方,更是遍及各地。汉时刘向的《列仙传》中说他是琅琊阜乡人,天天在东海边上卖药,当时人们都叫他千岁翁。秦始皇巡幸到这里听说了这么个人,就召见了他,并和他唠了三天三夜的嗑,还赐给了他几千万的黄金和玉璧。这位安老先生走出阜乡亭后,便把这些宝贝都放在亭内,留下一双赤玉鞋和一封信。信中写道:“几年以后到蓬莱山找我”等等。后来秦始皇果然派了徐福、卢生等数百人乘船下海寻找这位蓬莱仙人,结果因风浪太大无功而返。最后刘向还赋了一首诗写道:“寥寥安期,虚质高清。乘光适性,保气延生。聊悟秦始,遗宝阜亭。将游蓬莱,绝影清泠。”
从刘氏所撰的这个故事看,始皇赢政显然已见到过安仙了。而先于《列仙传》的《史记》中,却并没说秦始皇见到过安期生,而只是说安期生是蓬莱山上的神仙,吃的是巨枣,还有长生不老药之类。秦始皇和汉武帝都到这里寻找过他,却都没有如愿,很是扫兴。
其实事情很简单,早在先秦时期,人们在不明白海市蜃楼是怎么回事的情况下,便产生了蓬莱、方丈和瀛洲三神山的说法,当时的一些方士也便以此为由头进行了一些包装和渲染,说是山上有金银打造的宫殿,还有长生不老药等。光有这些没有神仙也不行呀,于是便把安老先生放在这里吧。从此便上演了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以及秦皇汉武等众多帝王海上寻仙求药的故事。历代的文人墨客以此为典借题发挥撰蓬莱山上的仙人文赋诗的也多如恒河沙数。
论资格,蓬莱山上的这位安老先生是蓬莱诸位神仙中的老祖宗了,不管是《登州府志》还是《蓬莱县志》的“仙释志”中,都把安期生放在第一位。而在当下的蓬莱人中,对这位仙人能说出个子午卯酉来的却是很少。在蓬莱市区乃至蓬莱阁上,安期先生的纪念物之类也是一处都没有。即使是在人们编造的秦皇汉武来此求仙的故事中,也似乎把这位仙人给忘记了。就拿那个秦始皇访仙的故事来说吧,说是秦始皇站在高处见到海里有一片红色,便向方士发问,方士在慌乱中便诓骗秦始皇说那就是蓬莱,蓬莱便由此而得名。并且加了一句“蓬莱者,蓬草蒿莱也。”这都是哪跟哪呀?首先是这天下一帝秦始皇就这么好欺骗?明明是一片海草却说成是仙山仙岛他就信了?其次,海草也好,海藻也好,能称为“蓬草蒿莱也”?还有,秦始皇明明是来寻找蓬莱山的,说明蓬莱这一名字早就存在了,说“蓬莱因此而得名”,实在太没道理了吧。而正是这一挺别扭的故事,却一直被大家当成经典,也不知是怎么回事。更有甚者,一个艺术团体编排的以蓬莱神话为题材的节目中,说成了八仙下凡后才引得秦皇汉武到蓬莱求仙,简直滑稽得让人连笑都笑不出来,戏说也不该到这个份上啊!
言归正传,安期生老先生既然是蓬莱山上的首任神仙,蓬莱人在对外宣称这里是人间仙境的时候,是不该把他打入另册的。
古典园林的蓬莱模式
当年秦始皇到东海巡幸,因为没有见到三神山而感到十分遗憾,为了达到精神上的满足,便下令将渭水引到都城咸阳,在城东开挖了一个人工湖,称作“兰池”,池中筑起几座小山。《元和郡县图志》谓:“秦兰池宫在咸阳县东二十五里”,“兰池陂,即秦之兰池也,在县东二十五里。秦始皇引渭水为池,东西二百丈,南北二十里,筑为蓬莱山,刻石为鲸鱼,长二百丈。”这里的水体象征大海,小山象征三神山。这种叠山理水方式,最早将“蓬莱神话”引入了园林设计,成为后世宫苑风行的“一池三山”模式的首创,这种模式也被称为“蓬莱模式”。
到了汉武帝,也效仿秦始皇建起一座庞大的皇家园林叫上林苑,地跨五县,方圆三百里。“中有苑二十六,宫二十,观三十五。”建章宫作为其中最大宫城,是汉武帝于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所建。《三辅黄图》载:“周二十余里,千门万户,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武帝为了往来方便,跨城筑有飞阁辇道,可从未央宫直至建章宫。建章宫建筑组群的外围筑有城垣。宫城内北部开挖的人工湖称为太液池,湖中堆叠起的几座小山称作蓬莱、方丈、瀛洲、壶梁,象征“海中神山,龟鱼之属”。这一创意的皇家园林,水光山色,相映成趣,平沙落雁,生意盎然,从此开了后世自然山水宫苑的先河。隋炀帝所造的西苑,唐高宗在大明宫中建造的园林,以及辽、金、元、明、清五代帝王的宫苑- 北海,其布局也是按照一池三山的形式设计的。在元代是以琼华岛为蓬莱岛,团城为瀛洲岛,犀山台为方丈岛。
古典园林的蓬莱模式在颐和园的建筑中,和北海一样,采取了蓬莱模式的理水传统。湖中凤凰墩、治镜阁、藻鉴堂等岛屿,分别象征三神山。乾隆皇帝在修建清漪园(颐和园的前身)时,北边四面临水的孤岛称为“方丈”,西边那座一面有路三面环柳的土山叫做“蓬莱”,南边的一座土丘称为“瀛洲”。当地百姓嫌这些名字太雅,难记,就管方丈叫团城,蓬莱叫老公山,瀛洲就叫成凤凰墩了。
北海和中南海的水域和岛屿,有相当一部分是挖湖堆土而成。这片水域之所以被称为海,也集中体现了刻意模仿“蓬莱神话”、“瑶池三仙山”的意境———北海与中南海的“一池三山”正是仿照了传说的仙境中瑶池与蓬莱、瀛洲、方丈三座仙山的布局。既然岛屿比喻为三座仙山,水域自然就象征着东海之水了。蓬莱模式不但被皇家园林所沿用,一些达官贵人的私家园林也紧随其后,纷纷效仿。如江苏扬州曾有“小方壶园”,苏州留园有“小蓬莱”,杭州三潭印月景区有“小瀛洲”等。蓬莱神话在允恭天皇时期传入日本,象征蓬莱神话的“一池三山”模式更衍为禅寺、枯山水庭中最重要的构成,重在写照山水风致的日本庭园深受影响,相应的叠山理水出现了所谓鹤龟蓬莱石组、瀑布石组等式样,充分说明了以蓬莱神话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对日本庭园设计的深刻影响。
枯山水庭是一种利用地形地势建造的庭园,园中无泉池等水景。自从荣西(1141年—1215年)、道元(1200年—1253 年)把禅宗传到日本以后,就开始在禅宗寺院建造枯山水庭园。从镰仓时代(约1185 年-1335 年)后期起,经室町时代(约1336 年-1573 年)、桃山时代(约1573 年-1602 年)一直到江户时代(约1603 年-1715 年)初期的约300年间,是枯山水庭园的全盛时期。在室町时代,贵族们崇尚优雅、华丽,室町幕府第三代将军足利义满(1358 年-1408 年)和第八代将军足利义政(1435 年-1490 年)建造了金碧辉煌的金阁寺和银阁寺。这些贵族们喜爱日本文化中的能、狂言、连歌、香道、歌舞伎、插花、茶道等,并推动了它们的发展,使如今我们仍在享用的日本文化在这个时代开花结果并大放异彩。另外,室町、江户时代在将军诸侯身边处理娱乐、茶道会等杂务的僧侣们和居住在京都三条河原的歌舞伎艺人以及娱乐团体,为促进日本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象征蓬莱神话的“一池三山”模式更衍为禅寺枯山水园中最重要的构成。蓬莱、方丈、瀛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三仙岛,为神仙居住的岛屿。据说这一传说传入日本是在允恭天皇时期(450年前后)。这种神话传说的核心是道教思想,以长生不老为目的,宗教行为多表现为魔法、咒术。第一是用一种称作“胎息”的呼吸法来保持宇宙之气;第二是阴阳(男女)的真正协调;第三是饮用仙药。人们希望通过实践体验,进一步领悟而成为神仙,于是就把这些愿望寄托在有形的山石上,并将其引入日本庭园。
同样,随着蓬莱神话引入韩国,“一池三山”模式也成为韩国园林制作的重要手法,世界文化遗产韩国著名园林雁鸭池就是这种手法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