却说西羌胡人反叛,入侵陇西。太守刘盱派兵拒寇,为羌人所败,死伤五百余人。刘盱急忙上书,请求朝廷派兵救援。汉明帝遣谒者张鸿率兵救援。未曾想到,张鸿率兵在允吾县唐谷间与羌兵作战,中了羌兵的埋伏之计,致使全军覆没。明帝遂紧急召集群臣,商议进兵之策。太傅邓禹推荐马武前去迎敌,明帝许之。又派窦固作监军使者,率步骑兵四万余人,大举进剿反叛之敌。
话说捕虏将军马武和监军使者窦固等率兵低至金城郡浩亹才时,正逢羌兵来犯。马武大喝一声:“贼寇前来送死!”便一马当先,挥刀掩杀过去。马武终究系百战老将,在羌兵阵中左突右击,如入无人之境,杀得羌兵大败。羌兵不能抵,遂向后退去。汉军一拥而上,冲杀过去,斩首羌兵六百余人。汉军乘胜追击,一直追抵洛都谷。谷中两侧皆是峭壁,峭壁上突现羌兵来袭。汉军未及防备,前队人马大都死伤。多亏马武行军有律,引兵徐徐退出谷外。那羌兵却也狡猾,得胜后不战而掉头撤走。马武检点军士,已伤亡千余人,遂重新调整了兵员及阵法,又派出侦察骑兵,探明羌兵营垒,挥兵进击,直抵塞外。
那羌兵首领滇吾认为汉军在洛都谷败退,不敢再追,却未料汉兵从背后杀到,吓得众羌兵来不及提刀挂甲,便四散奔逃。却偏偏又在这东西邯间,尽是坦途,并无险阻。汉军以绝对优势兵力进行包围分割进剿,斩首八百级,擒住俘虏一千六百余人。滇吾和滇岸见势不妙,乘机拼命逃生,远匿消遁,汉军大获全胜。马武班师凯旋还朝,得增封邑八百户。朝廷诏令任命窦林为护羌校尉,窦林是窦融从兄大中大夫窦士之子。越年,赤山乌桓反叛。辽东太守祭彤派遣鲜卑将领偏何率兵征伐,大破之。斩其魁帅,塞外震怖。
此时西至武威,东至玄菟及乐浪等胡夷皆来归附。明帝因羌胡远遁,边境无事,遂诏令所有边境屯卒各罢归,使得休息。却说明帝因羌胡归服,四方安宁无忧,准备着手建立礼乐制度。乃与东平王刘苍等公卿一起商讨,制订在京城南郊祭天和北郊祭地时,所用冠帽、车马及服装等规定,以及祭祀光武帝庙时,所用歌乐和八佾舞的形式。博士曹充上奏书说:“汉在受命,仍有封禅之事。而礼乐崩阙,不可为后嗣法。五帝不相沿乐,三王不相袭礼。大汉当自制礼,以示百世。”明帝问道:“制礼乐云何?”曹充说:“《河图括地象》曰,‘有汉世礼乐文雅出’,《尚书璇玑铃》曰,‘有帝汉初,得洽作乐,名予’。”明帝许之,遂下诏曰:“今且改大乐官曰大予乐、歌、诗、曲、操,以俟君子。”明帝定乐为四品:一曰《大予乐》,为郊庙上陵祭祀用乐;二曰《雅颂乐》,为辟雍飨射之所用;三曰《黄门鼓吹乐》,为天子宴群臣之所用;四曰《短箫铙歌乐》,为军中使用,以建武扬德,风敌励兵。永平二年春,正月十九日在明堂为光武帝举行祭祀大典。明帝及公卿、诸侯等,初次戴上特制的专用冠帽和玉佩参加仪式。典礼完,登灵台,观天象,大赦天下。
三月,明帝临幸辟雍。第一次举行大射礼,也称养老礼。明帝拜名儒李躬为三老,封他的老师桓荣为五更。三老身穿麻布大袍,头戴黑布进贤帽,手扶玉杖。五更的装束同三老一样,但不用手杖。明帝先行来到辟雍的礼堂,做东厢,派遣使者用安车将三老和五更接到太学讲堂。三老李躬和五更桓荣到达时,明帝亲自到门屏处迎接,并引阶而上,依礼作拜。三老和五更登堂,三老面向东方,五更面向南方。三公摆设几案,九卿将鞋放正。明帝卷起衣袖,亲自切割祭肉。捧上酱汁请三老,五更食用。又手执酒爵向三老,五更敬酒,先祝进餐不梗,后祝咽食不噎。乐府的乐工进场献艺,升歌《鹿鸣》,下管《新宫》,歌舞于庭,八佾具修。
养老礼仪式结束后,召桓荣和他的学生们登堂。明帝亲自讲论经义,儒生们则手捧经书,静心听讲,并在明帝面前询问疑难,都得到详细的解答。当时,环绕在辟雍礼殿大门外桥头,观看和聆听的官吏和士人数以千计。却说汉代的思想家、唯物主义的先驱王充,当时是作为太学的学生也参加了此次的讲经大会,亲眼目睹了这个辉煌的场面,激动不已,随即撰写了一篇《大儒记》,详细地记叙了当时的盛况。王充,字仲任,会稽上虞人。王充的祖先,本是河北大名县人,因军功受封于会稽阳亭亭侯。不久,家道沦落。
在失封以后,全家流落在当地,以农耕为生,后又从事“贾贩”,与土豪结怨,几度举家搬迁。最终迁至上虞,上虞就是王充出生的地方。王充六岁时就开始读书识字,八岁入书馆学习。因成绩优异,十六岁时被保送到京师洛阳太学深造。王充的学习特点是勤学苦读,多闻强记。当时的书籍都是由人工用刀和笔,逐字抄录刻写在竹木简牍或誊写在缣帛之上的。
简重帛贵,一部书的成本很高,价格自然昂贵。可是王充家境贫穷,无钱买书。没有钱买书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借书、抄书和背书。王充除了借阅太学馆藏及师友的图书外,就是逛书店阅读图书。且说当时的洛阳,是鼎盛王朝的京都,四方通达和游人商贾云集的大都市。商铺林立,繁花似锦,其中自然也有很多是经营书籍的店铺。但是出售的书籍往往只有几部,甚至一部书。每部书又分成很多卷,每一卷又是重重的一大捆竹简。王充一有空闲便来到商店集中的街市,见有出售书籍的商铺,就走上前去翻阅、浏览。他一边看,一边默默地背诵,把所看到的重点篇章,默记在心里。就这样,王充以顽强的毅力和强烈的求知欲望,熟读了诸子百家着作,阅览了古今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