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子牙欲行,吩咐武吉搬迎老母,率领众家眷后续而行。自有武王和众大臣送别,此一番送别,更自不同,前文以表,在此不述,君臣自东门外分别,子牙恋恋不舍而去。
一路行来,沿途各国都是子牙封呈,各国诸侯无不感恩戴德,迎往送行,尽心伺候。一者报答恩德,二者也为可怜,子牙此去,就封于东夷之地,凶险不定,沿途各国,经数代中华先祖之治理,民情熙熙,物产富饶,将此富庶之地封于他人,自去偏僻荒凉之地,着实使人敬佩,子牙虽老当益壮,但也白发苍苍,诚也可怜,诸侯心中有愧,尽心奉献,凡一应物品,悉数供应,要物有物,要人有人,子牙心自安然。
百姓听说子牙到来,早就闻听大名,纷纷前来,一睹容颜,只见子牙鹤发童颜,精神抖擞。跨马而来,好不威风,众人齐声喝彩,无不顶礼膜拜,子牙少不了一番拜谢。
子牙见百姓拥戴,令部下打出招兵旗号,大战之后,人心思安,流离失所之人盼有个归身之处,姜子牙举贤尚德、爱才任能之名尽人皆知,一看子牙打出招兵旗,才智壮勇之人,纷纷报名,各国君侯,看着子牙之面,不予拒绝,提供甲胄器械,供应马匹粮草,一应俱全。沿途十多个国家,报名多寡不一,子牙治军之人,亲自挑选,录用精壮者,计有人马三千,粮草充足。一者子牙用兵在精不在多,二者子牙就国,不宜多兵。
一日,来到泰山,此泰山为齐鲁分界之山也,鲁国伯禽送子牙到此,子牙辞行,少不了一番告别。子牙未上昆仑山学道之时,曾来泰山多次,前为生计奔忙,不甚感觉,今日之来,乃衣锦还乡,泰山之东,立国为齐,真是别有一番心情涌向心头。子牙感叹万千,思念老友武成王黄飞虎,一殿之臣,伐纣之时,共谋策划,多立功勋,一旦为王事而没,生死两隔,幌犹今日,能不感叹。黄飞虎死后,封为泰山神,在泰山下建有东岳天齐庙,予以供奉,子牙思念,前去拜祭。
天齐庙又称岱庙,为祭祀泰山而建,自黄飞虎被封为东岳天齐大帝后。庙观大殿里供奉黄飞虎塑像,人们皆知东岳大帝掌幽冥地狱,总管天地人间吉凶祸福,生死转化,谁不敬畏,出资修缮,更加壮丽,子牙众人来到天齐庙,但见古柏虬龙蟠旋,银杏遮天蔽日,景点玲珑精美,花卉争奇斗艳,亭台古朴典雅。再看那大殿,巍峨雄伟,黄瓦明廊,红柱隔扇,金碧辉煌。殿门上浓笔撰书楹联:
“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
进了殿门,见正中供桌上端坐着东岳大帝黄飞虎,两旁坐着南岳衡山崇黑虎、中岳嵩山闻聘、北岳恒山崔英、西岳华山蒋雄。此五人栩栩如生,只因时常感应显圣,千请千灵,万请万应,祈福福至,禳患患除;四方远近居民,俱来进香,纷纷如蚁,往来不断,香火旺盛。
子牙感叹不己:“昨日同殿为臣,今日泥塑金身,阴阳两世相隔,命运坎坷如斯。”子牙昔日封神,今日来此拜神,虽为泥塑金身,也求感应显圣。子牙沾香拜祭,少不了一番祷告,无非是思念之情,祈求保佑之语。焚香完毕,子牙一行人上泰山而来。
泰山、中华第一山也,山高千韧,巍峨雄伟,峻拔壮观,山势累叠,气势磅礴,奇峰突兀,虬枝峥嵘,壑烟流动,峰岫峣嶷,东威沧海,西镇大河,有“拔地通天”之势、“擎天捧日”之姿,不愧为五岳之首,历来皇帝拜祭之山,泰山为中华民族之象征也。太公圣人也,有诗圣杜甫单道泰山的雄峻。诗曰: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姜子牙昆仑山学艺四十载,岂不知子牙学道的昆仑山为西昆仑,泰山古时又称东昆仑,皆仙山也,子牙拜祭泰山有回西昆仑之感。有诗仙李白单道泰山的灵秀,诗题《游泰山》,诗曰:
其一
四月上泰山,石平御道开。六龙过万壑,涧谷随萦回。
马迹绕碧峰,于今满青苔。飞流洒绝巘,水急松声哀。
北眺崿嶂奇,倾崖向东摧。洞门闭石扇,地底兴云雷。
登高望蓬流,想象金银台。天门一长啸,万里清风来。
玉女四五人,飘颻下九垓。含笑引素手,遗我流霞杯。
稽首再拜之,自愧非仙才。旷然小宇宙,弃世何悠哉。
其二
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山际逢羽人,方瞳好容颜。
扪萝欲就语,却掩青云关。遗我鸟迹书,飘然落岩间。
其字乃上古,读之了不闲。感此三叹息,从师方未还。
其三
平明登日观,举手开云关。精神四飞扬,如出天地间。
黄河从西来,窈窕入远山。凭崖览八极,目尽长空闲。
偶然值青童,绿发双云鬟。笑我晚学仙,蹉跎凋朱颜。
踌躇忽不见,浩荡难追攀。
其四
清斋三千日,裂素写道经。吟诵有所得,众神卫我形。
云行信长风,飒若羽翼生。攀崖上日观,伏槛窥东溟。
海色动远山,天鸡已先鸣。银台出倒景,白浪翻长鲸。
安得不死药,高飞向蓬瀛。
其五
日观东北倾,两崖夹双石。海水落眼前,天光遥空碧。
千峰争攒聚,万壑绝凌历。缅彼鹤上仙,去无云中迹。
长松入霄汉,远望不盈尺。山花异人间,五月雪中白。
终当遇安期,于此炼玉液。
其六
朝饮王母池,瞑投天门关。独抱绿绮琴,夜行青山间。
山明月露白,夜静松风歇。仙人游碧峰,处处笙歌发。
寂静娱清辉,玉真连翠微。想象鸾凤舞,飘颻龙虎衣。
扪天摘匏瓜,恍惚不忆归。举手弄清浅,误攀织女机。
明晨坐相失,但见五云飞。
子牙众人一路观赏而来,赞叹不己,既然有了诗圣、诗仙的赞美,在此小子不再多述,延缓数日,来到泺邑,今济南府也,此地为于泰山北麓,舜帝之故乡,以山泉闻名,子牙观之,大为高兴。观那众泉:
如沸腾的急湍,喷突翻滚;如倾泻的瀑布,狮吼虎啸;如串串珍珠,灿烂晶莹;如古韵悠扬的琴瑟,铿锵有声;泉水潺潺,诗情画意。
名泉七十有二,以泺泉(趵突泉)为最,有诗赞曰:
泺水发源天下无,平地涌出白玉壶。谷虚久恐元气泄,岁旱不虞东海枯。云雾蒸润华不注,波涛声震大明湖。时来泉水濯尘土,冰雪满怀清与孤。
各股泉水,自高往低,汇流而下,聚集一湖,那湖水清砌见底,明镜一般,故曰“大明湖”,有诗赞曰:
东风吹皱波粼粼,芦牙界破明湖春。风定湖光作明镜,群峰倒插青嶙峋。丝丝杨柳欲成花,春尽河桥风物嘉。时有飞鸟间高下,水中游船起噱哗。
泺邑之景,风光无限,桃李满枝,鸭绿鹅黄,莺声嘹呖,紫燕呢喃,风吹不管游人醉,独有夏日景色新。真是“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子牙观之不胜,令军士驻扎下来,逐日浏览,不思就国。自跟随丞相以来,众人就没见子牙如此高兴过。幕府耿直道:“主公多日来游览泰山、趵突泉、大明湖,流恋忘返,高兴异常。我观此地,高山雄峻,河流逶迤,腹地广阔,物产丰富,风景秀丽,不亚于镐京也。此地离营邱不远,主公何不把国都建于泺邑。一者图后续之发展,二者可娱主公之晚年,不知是否可行。”
子牙笑道:“耿大夫之言,甚知我意。只是我前已讲,武王分封,天下布局,在于相互制衡也。我齐与鲁,相互依存,也互为制衡。洛邑为齐边境,如依泰山之险,在边境建立国都,俯视曲阜,鲁国能安逸否?卧榻之旁岂容他人鼾睡,使邻国不安,必起争执,若起兵戈,反为不美,齐定都于营邱,山东之境封以齐鲁二国,尔等知武王之用意,王意不可不查,老夫如何能建都于泺邑?只是终我齐国之期,不能在此建都,以示我姜氏子孙忠于周家王朝,和鲁国和睦相安。况营邱所处位置也为险峻富饶,建于淄河之畔,南为群山可以屯兵,三面平原广有土壤,也是建都之地也。”众人领诺。
子牙对众人道:“当初老夫奉师命下山,本事殷商,因纣王无道,弃纣赴周,隐居潘溪,我见溪水潺潺,思尧帝暮年,欲传位于贤人,那贤人不忍接尧帝之位,故有洗耳不听亡国音之说,我在朝歌服侍纣王时,见纣王日夜笙歌,真乃亡国之音也,安能听之,故弃之,作洗耳不听亡国音之歌,以为诫训,不想乡民传唱,被文王听取,认为我是贤人,请我出山,我八十际遇文王,致有今天,今观此湖,大小不一,与潘溪相似,但此湖非他湖也,现来舜乡,又见溪湖,令人思绪翩翩,不能不想,所作诗歌,虽岁月已过数年,但言犹在耳,记忆犹新。
幕僚般助道:“臣等初随君侯,愿闻大作,也为训诫,以示铭记”,子牙笑道:“此乃我潘溪之语,自觉精作,不曾忘记,试听道来。”子牙一一念唱,歌曰:
“忆昔成汤扫桀时,十一征兮自葛始。堂堂正大应天人,义旗一举民安止。今经六百有余年,祝纲恩波将歇息。悬肉为林酒作池,鹿台积血高千尺。内荒于色外荒禽,嘈嘈四海沸呻吟。我曹本是沧海客,洗耳不听亡国音。日逐洪涛歌浩浩,夜观星斗垂孤钓。孤钓不如天地宽,白头俯仰天地老。”
般助道:“纣王无道,天怒人怨,天下共知,只是尧之亡国音与纣之亡国音有何区别?我等不知,望君侯赐教。”
子牙道:“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朝代更替,天让有德,故有三皇五帝之说,是谓有德传有德也,乃文让也,纣王无道,不得已,武力伐之,以救民于水火,还天下与民,乃武让也。虽为亡音,古为让,今为夺,意不同也。”
般助欠身:“何为尧之亡音,臣愚不知深义。”子牙道:“此乃尧王访舜天子故事。昔尧有德,万民爱戴,只是生不肖之男,尧不能传承;后尧王暮年,恐失民望,私行访察,欲要让位。一日行至山僻幽静之乡,见一人倚溪临水,将一小瓢儿在水中转。尧王问曰:‘公为何将此瓢在水中转?’其人笑曰:‘吾看破世情,却了名利,去了家私,弃了妻子,离爱欲是非之门,抛红尘之径,避处深林,齑盐蔬食,怡乐林泉,以终天年,平生之愿足矣。’尧王听罢大喜,‘此人眼空一世,忘富贵之荣,远是非之境,真乃仁杰也。孤将此帝位正该让他。’王曰:‘贤者,吾非他人,朕乃帝尧。今见大贤有德,欲将天子之位让你,可否?’其人听罢,将小瓢拿起,一脚踏的粉碎,两只手掩住耳朵,飞跑跑至溪边洗耳。正洗之间,又见一人牵一只牛来吃水。其人曰:‘那君子,牛来吃水了。’那人只管洗耳。其人又曰:‘此耳有多少秽污,只管洗?’那人洗完,方开口答曰:‘方才帝尧让位与我,把我双耳都污了,故此洗了一会,有误此牛吃水。’其人听了,把牛牵至上流而饮。那人曰:‘为甚事便走?’其人曰:‘水被你洗污了,如何又污吾牛口?’当时高洁之士如此。故有‘洗耳不听亡国音’之说。
子牙道罢,众人知晓,只是尧遇贤人不接,舜有大德,如何继承了帝位?子牙见众人不解,续道:“后尧访知舜大贤,舜自小苦难深重,生母去世,父盲夫娶后妻,生一子。父喜小子,偏执想致舜死,遇小过失即厉惩之。舜却孝父友弟,从无怠慢。舜聪智,父、弟每欲致舜死时,无寻,而需时,则在旁恭候。一次,舜于仓顶涂泥,其父下火之,舜借助二斗笠护己,似生翅般于粮仓跳下遁走。父使舜挖井,舜先于井壁凿一暗道。井挖至深处,父、弟往井倒土,欲活埋舜,舜自暗道逃之。父、弟以舜死无疑,见舜活,假意道:何去?甚想汝……”常设法害舜,舜不计前嫌,像往常般侍奉父亲、友爱弟弟。凡此种种,致舜美名远扬,尧帝知后,就把娥皇、女英两个女儿嫁给他。想把帝位传于舜,舜不受。尧死之后,舜避开尧的儿子丹朱,迁徙于南河之南,但天下诸侯,皆不拜丹朱,却去朝见舜;遇有纠纷,不求丹朱,却寻舜判,民谣颂舜不喜丹朱。由于民心所向,舜推脱不开,登了帝位。此是有德传有德,天下禅让故事也。
众人听子牙谈讲先朝兴废,后国遗踪之事,多有感叹。子牙叹曰:“武王得有天下,而不独占,大封诸侯,真乃德量宏天。你等知武王封伯夷后代之用意吗?”众人道:“不知,愿闻祥情”。
子牙道:“武王此次按亲、功、贵分封,亲如周公旦,贵如三皇五帝后裔,功如我等,而伯夷功没有,亲不是,论贵只是孤竹小国之弃子,阻武王伐纣且有过,何能封之,在于伯夷叔齐乃义士也,有国德让之,阻武王伐纣为忠而重伦理,不食周栗而亡气节也,而今天下分封,诸侯分离,为保社稷稳定,立其后乃为行榜样也,故倡之,此也是武王敬重箕子之意也,今我封得故国,来到舜地,知晓尧舜之事,但愿与诸卿努力,使齐地能为尧天舜日之邦。”
般助道:“君侯德名远扬,沿途之路,万民追随,今来齐邦就国,定会人民随顺,罢兵息武,国家安定。”子牙道:“非也,德之高无如三皇五帝,然也有九黎战涿鹿,炎黄战阪泉,虞舜伐三苗,夏禹伐共工之战,此乃诸卿共知也,安邦定国,在于文治武备,文武之道,不可偏废,今我等于齐就国,此乃是东夷地界,东夷好战之族,谅不会容得我等安身,诸卿务必小心为是,以防不测。”众人诺诺。
是日,子牙率众人来到舜祠,拜见了舜帝,舜中华民族之明君,深受百姓爱戴,至今济南府多留有舜帝遗迹,多处以舜命名。可见其影响深远。拜毕,回归帐中,由于沿途劳累,子牙令三军早早安歇,备来日赴营邱就国。
子牙在大帐中端坐,时值夏日,天气炎热,泺邑天气,犹似火炉,子牙哪能入卧,思衬道:“己乃东夷弃夫也,至三十而立之年却一事无成,无奈拜师学艺,得遇恩师元始天尊,授以文武之道,仙道不成,奉命下山,辅助武王,灭纣兴周,成就功名,受封齐国,现离家已数十年,不知民俗有何变化。”思至此,不能入睡,叫醒般助、祝雍,几人换上便服,来到帐外巡看。
夏日之时,虽夜色深沉,人多不入睡,屋外乘凉,月光之下,好像有一群逃难之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论地、说古道今。子牙等人慢无声息走近跟前,有一人指着帐篷说道:“如今已是周家天下,武王分封诸侯,诸侯纷纷上道就国,眼前这批人,大概也是前去封地的?”又一人说道:“不像,若去就封,焉会如此游山逛景,慢慢腾腾,也不会睡的如此安逸。”只见当中一人,年约四旬,三绺短须,面皮微黑,听了二人之言,哈哈笑道:“你二人休得猜疑,此等人无论是否去封地,都无谓了,现今虽是周家天下,其自以为受得王封,就万事大吉,可以高枕无忧了,岂不知鞭长莫及,齐地远离镐京,地生人杂,分封以来,纠纷不断,占者为先,看此数人,游览舜祠,仰尧慕舜,却不知天时已变,今非昔比。如此慢散,何能成事?”
子牙听了此言,吃了一惊,忙向前拜揖道:“不才愚钝,听君言甚感吃惊,望赐教。”那人道:“你何人也?”般助在旁道:“此受封齐国侯、周朝姜丞相也。”那人忙立身施礼道:“原来是姜君侯,失敬、失敬,言语不当,请勿怪罪。”子牙邀入大帐坐地。
此人是齐营邱人氏,复姓淳于名丹,名士也,因避战乱,欲入中原,求取聘用,今见子牙,也感吃惊,原来子牙封国后,因武王国事繁忙,延迟而行,沿途路远,迎往接送,耽搁了日程,数月不到,使东海平灵王调动人马,不日就来抢夺营邱。子牙来泺邑之后,也派出多路探马探听消息,知此消息,子牙心喜,召众人进账,商讨对策。
众人进账,听此消息,大吃一惊。祝雍道:“诸侯就国,皆急速而行,独君侯出发既晚,又缓慢而行,使平灵王占有时机,我等只有三千人马,如何能行的事,如果营邱失守,则无有立足之地也,今主公不惊而喜,何也?当速出对策,不使其目的得逞。”
子牙笑道:“一切皆在我所料中,不喜何为?不满你等说,我进展缓慢,示弱于其,正是为此也。武王封我齐国,定为五侯九伯之上,沿途考察,我已预留兵马在彼。齐鲁为邻国,泺邑近营邱,仅百里余遥,快马一日就到,镐京临行之际,周公托付我看顾鲁国,公子伯禽,智勇足备,在鲁之时,我已练就一支人马预备,随时调用。滞留泺邑,以待时机也。平灵王志大才疏,刚愎自用,贪而无厌,不知进退,一勇之夫尔?何惧之有?其若保国守境,顺从周朝,讨得封诰,我等相邻为安,不得奈其何?武王分封,乾坤已立,天下初安,我为当朝宰相,如何能侵占他地,挑起战端,不唯武王不满,也为众诸侯所不齿。今平灵相侵,欲占我国,使人愤恨,激我斗志,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首恶者必办,也为贪心不足者戒。武王授我黄钺、白旄,得专征伐,保家卫国,正义之举,灭平灵正其时也。”说到此,子牙哈哈笑道:“武王封我营邱,百里为侯,想我自拜师元始天尊以来,就有吞吐天下之志,经纬天地之才,天下在我掌中,如何只能为一富家翁也。诸卿皆治国之贤才,今平灵王送土地给你等以作用,焉能不喜。”众人拜服道:“君侯智深,我等不及也。”
原来营邱乃齐之要冲,临淄水而建,地势险要,殷商时建有营垒,驻扎军队,防范东夷侵犯,故曰营邱(临淄),后建有市廓为齐重镇,商纣时派有将军把守,纣亡,纣将纳表输诚,为镇东海,武王封子牙为齐侯,都营邱,不意平灵王前来夺取营邱,焉能不令众人吃惊。
子牙道:“家国大事,不在一城一地一时之得失也,只是为稳人心,营邱不失为佳,不知你等有何妙计,可保万全。”子牙问策于众人,淳于丹向前道:“君侯智之深,令人佩服,我有一计,可保营邱。”子牙谢道:“计将安出。”淳于丹道:“我献“仗势欺人”之计。”子牙笑道:“我用计多矣,从无听说有此计,请君赐教。”淳于丹道:“武王仁德布于四海,天下悦而归周,如今已是周家天下,此既为民望,也为大势也,君侯兴周灭纣,武王授于黄钺、白旄,可调诸侯之军,今封邦建国,名正言顺,谁人敢于争锋。正所谓:天下大势,顺者昌逆者亡,平灵王不知天数,不明顺逆,安能不败。现营邱之危,乃一时之危也,君侯可大张其势,派出信使,先行见得营邱主将,稳定军心,随后派出精锐骑兵,打着君侯旗号,分路而进,白天进,晚上出,前门进,后门出,反复数次,造成若大兵力之势。此为先入为主,先声夺人。君侯率后军进发,军卒之间间有距离,快马后面拉有树枝,反复奔跑,使尘土飞扬,形成杀气。平灵王所辖乃乌合之众,临时拼凑,心并不齐一,虽有十数万兵并不可怕,其先锋莱子国虽国富兵强,骁勇善战,但数受平灵王欺压,并不甘心,今者出兵,一者怕平灵王占有营邱,使其坐大,二者营邱空虚,抢先占有,可强国力,故兴兵犯境。投机之人,其实有狐疑之心,见君侯进驻,安知虚实,必退兵矣,莱兵退,平灵王孤,必败也。”子牙拍掌称善:“卿之计,正和我意”。逐依计而行,拜其为行军司马,参赞军机,淳于丹拜谢。
子牙拜祝雍为营邱令,带百名护卫立即出行,前去营邱交接。令王广、王强、姜威、成铸四将各带骑兵五百,三更出发,依计进入营邱城,三军随后起行,子牙又派出信使数人,调各国之兵听用。
祝雍来到营邱,与驻守将军吴桐办理交割,那吴桐年已六旬,多年操劳,体弱多病,将营邱情况一一说明,休养去了。营邱百姓,知主帅有病,闻平灵王进犯,莱国之兵已兵临城下,一夕数惊。祝雍到了,人心稍安,祝雍令打开城门,迎接子牙兵入。须时,王广率第一拨军到,打着齐军旗号,四门转了一圈,在东门安扎。随后,王强、姜威、成铸率军分别打着鲁、燕、蔡旗号依计分别于西、南、北门驻扎。登高望去,只见远处尘土飞扬,正不知有多少兵马要来,入夜,四门军兵来回穿梭,前进后出,人声嘈杂,马声嘶鸣。天明,子牙率后军入城。
话说那平灵王,世代居于东夷之地,其祖笼络各部族,成了气候,商建立之初,助商有功,商汤封其为东夷之主,势力逐步扩充,数代之后,犹和商朝做了对头。至商帝乙之期,已势成水火,商朝主要兵力,用以防范东夷,商纣之时,暴政无道,诸侯皆反,纣王拘文王麦里七年,稳住西岐,出倾国兵力专伐东夷,大战数次,不得脱身,致使国库空虚,兵民凋零,疲惫不堪。武王趁机伐纣,大战牧野,一战成功,夺得商纣天下。
周家天下,遵文王遗训,尊诰不称帝、皇,以王为皇,续称武王、尊父为文王,祖父为太王,王以下为公、侯、伯之等。武王分封,平灵不服,自立为王,与大周朝相抗衡。武王封太公于齐,封周公于鲁,在于防御东夷也。
自太公、周公封于齐、鲁,东夷东南各部见武王如此宽宏,背着平灵纷纷纳表输降,武王予以封国,东南诸夷皆平。平灵都于琅琊(今平度市),扼胶东要冲,阻东北各夷与中原来往。知太公封于齐,大怒道:“若不是我羁绊住商纣兵力,武王如何得以灭纣,今不思报恩,不拜我为王,不使东、西二王并立。却将姜子牙封于齐国,营邱虽为一隅,却是阻挡我进军中原之路,姜子牙非等闲人士,建国于齐,必有灭我之心,趁其立足不稳,我当出兵灭之。”丞相桂督出班谏道:“我军连年用兵,国库空虚,粮草不足,军马疲惫,不宜再战。今武王得国,势头正盛,况姜子牙当朝宰相,灭纣元戎,大王非其对手,我当仿效他国,纳表输诚,以保一方平安。”兵部尚书武捷奏道:“丞相之言不可,我国既已自立为王,那武王如何能容得下大王。封姜子牙于齐,势为水火,我不灭他,他必灭我。据我所知,武王封国于姜子牙,并为给予一兵一卒,沿途招的兵马不足三千,乃是乌合之众,如何挡得住我虎狼之师,其一路东来,延缓时日,畏我之心已有,我当趁其未到之时,出兵占有营邱,姜子牙失却巢穴,必定西返,我无忧也。”平灵王大喜道:“武尚书之言,甚合朕意。”当即罢免桂督丞相职务,授武捷为元帅,议定出兵,遣使莱子国,令其先行出兵,于淄水会合,灭齐之后,平分土地。
莱子国地处胶东,与齐相邻,殷商时建国,近年因纣王数次侵伐,为求自保,结成联盟,受平灵王制辖。武王伐纣,平灵王进袭营邱,得纣将吴桐设计防守,不曾得手。武王封国,平灵王自立为王,起兵进犯。莱国临近营邱,知子牙就国未到,守军虚弱,守将病重,得平灵王令旨,引兵来袭,早有探马来报,子牙兵到,只见城头插满旌旗,城内战马嘶鸣,城外远处尘土飞扬,知道遇到了强敌,不敢触其兵锋,退守河东,以待平灵王之兵,双方对峙起来。
在先秦古籍中,有明确记载的胶东古国只有莱子国。今在山东龙口市黄城镇东南约15公里处,有一山名曰莱山。莱子国即以此山命名,建国都于归城(黄县、今龙口市)。莱子国始建国的年代已不可确考,最早见于记载的是,西周初年莱子国便已存在,在西周时期的疆域曾北达海滨,南近莒国,西起淄河流域,东及胶东半岛最东端(今荣成市)。
据《史记》、《尚书》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三次东巡,周游天下,建了八座庙,祭祀八主,即天主、地主、兵主、阴主、阳主、月主、日主、四时主,其中古莱子国地盘内就有三座庙,分别是今荣成市成山头上的日主庙,烟台市芝罘区芝罘岛上的阳主庙,还有一座月主庙就设在今龙口境内的莱山上。秦始皇对古莱子国的青睐可见一斑。莱子国以东称东莱,以西称西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