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云儿算是名正言顺地留在了梨花庄,依旧住在九宁的小院的厢房。九宁只好暂住在婉夫人的左暖阁,可是一有空,她就会颠颠地跑回小院逗孩子或者陪郑云儿讲话。郑云儿读过很多的书,九宁觉得和她讲话很有意思。
中秋夜,梨花庄点上了上百盏白色的莲花灯,氤氲的白色灯光透出一股圣洁的意味。九宁因为在这里的第一次祭月大典上闹了笑话,于是将祭月礼节熟记于心:一、沐浴更衣。二、陈设,即月出后,向月亮的方向安放好祭桌,摆放好祭品,点燃红烛,铺设好席子。三、就位,即参祭者正坐于祭者席上,执事、赞礼就位。四、祭月,赞礼唱:“祭月“,主祭出位,到奠席前,跪于席上。五、上香、祭酒,赞礼唱:“三上香“,执事递上三支香,主祭在蜡烛上点燃,向月神鞠躬,再将香插于香炉中,如此三次;赞礼唱:“三祭酒“,执事斟满酒爵,递给主祭,主祭将酒洒在席前的地上,再将酒爵放到祭桌上,如此三次。六、读祝,执事递上赞美月亮的祝文,主祭借月光与烛光,向月亮展开诵读。七、焚祝文及月光纸,主祭将祝文和月光纸放到席前小盆中,焚烧。八、拜月,赞礼唱:“拜月“,众人“拜---兴---拜---兴---平身“,主祭及参祭者一起向月神行“再拜“之礼。九、从献,赞礼唱:“从献“,主祭离开奠席,参祭者按照长幼之序依次到奠席前,跪,上香,默默祈祷心中所愿,然后向月神行拜礼一次。直至所有女性参祭者拜完。十、礼成,赞礼唱:“礼成“。至此,中秋祭月仪式完成。撤掉祭桌,在月下布设中秋家宴,大家一起赏月、宴饮。
而且九宁还牢牢记住: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之,如莲花。纸肆市月光纸,绘满月像,趺坐莲花者,月光遍照菩萨也。华下月轮桂殿,有兔杵而人立,捣药臼中。纸小者三寸,大者丈,致工者金碧缤纷。
九宁知道庄里有专门的祭月台,每年中秋月亮破云而出的时辰,不管天气是阴还是晴,祭月典礼都会如期举行。今年的天气很好,早早地月亮就从天际洒下清辉,婉夫人盛装而出,九宁也穿上了厚重的礼服。很多庄里平时看不见的人们都出来了,他们都穿的很整齐,整齐地跪拜在祭月台下。祭酒后,婉夫人把一篇祭文烧在香炉里,她从不当众宣读祭文。
不过,九宁知道那份祭文的内容,因为婉夫人写祭文的时候,她就在旁边,她觉得这就是婉夫人的爱情独白:
月皎皎兮,照我故乡,月沉沉兮,掩我归殇,蟾宫玉桂,荫福故人;秋寒渐起,客旅早归。清辉盈户,空明漫庭。松柏森森,桂叶伶伶,笙歌渺渺,柔舞翩翩。仙袂乍然,乘月华而访绮罗,微澜风动,饮婵娟而醉长歌。秋之为气,月之为神,人伤聚散,月复圆缺,此计难定。且莫悲怀,把杯盏共,看清风袭月,与月下同,赏江天一色。胡为今夜,共醉此中,归去来,莫等闲,伏惟尚飨。
不过,九宁不知道的是,从晋朝先祖几百年前将祭月纳入国祭后,和神圣的月神对话就已经是皇家专属。民间祭月只能简单的摆上贡品,祭祀后分食,更不能有祭文。如果,九宁走出庄园,她还会发现,没有人穿和她们相同样式的礼服。而这一切,郑云儿看在了眼里。
皇宫里,月主祠已经点满金色莲花灯,文武百官跪在殿外,皇帝陛下、众皇子和众皇妃在太后的带领下跪在殿内。赞礼严格地按照祭祀顺序执行着,显示着皇家的威严。这是一年之中,唯一由太后主祭的节日。不过,读祝的依旧是皇帝陛下:
呜呼,嗟夫!泉映婵娟,玉兮铮枪,山接银汉,琼乎琳琅,清风徐习,秋意初芳,蟾宫清华,丹桂弥香,赤县神州,共举觥觞,华夏震旦,盛时同襄,汉家儿女,正冠齐裳,斋戒奠酒,沐浴拈香,备陈时鲜,集列异方,诚敬祭献,祈闻陈详,遥思先祖,维德系下,千载庇荫,当时今日,明兮大道,荆棘芜荒,致中和民,宏愿承扬,继道天地,承德圣乡,以明为名,以义为利,以慧为富,以和为贵,以让为强,以德为得,以端为美,民有己服,国兴礼乐,庙堂施仁,江湖义昌,躬揖顾菟,禋祀弗忘,羽衣献诚,霓裳奉仰,伏祈明灵,垂佑我邦,圣教永续,国家恒昌,风雨调顺,万姓德光,至诚祭告!伏祈尚飨!
四爷激越的声音的月主祠显得格外洪亮。祭祀结束后,所有的祭品撤到了不素斋,这是皇家接纳百官宴饮的地方。太后亲自切开了今年的大月饼,分给每一宫的主子们和品级较高的大臣。月饼分下去后,大殿内响起了此起彼伏的谢恩声音。
宴饮即将开始时,太后忽然对四爷提议道:“每年的宴饮都让那些小辈们陪着我们,反而让他们拘束了,今年要不让他们替你去陪着百官,你们呢,就到雨花台陪陪我这个老人家。”
四爷知道太后今晚是有意不让他半路开溜去梨花庄了。他端着酒杯站起来道:“众位卿家,每年看着我这张老脸过节,你们都没新鲜感了,今天让寡人的儿子们陪着你们过节。来,喝下一杯酒,我大晋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众臣举杯,脸上挂着尴尬的笑容,因为他们不知道皇帝陛下此时是不是真的幽默。
四爷把酒杯掷在几上,“叮”的一声,吓得众臣脸上的笑容都还没来得及抹去,就安静了下来。四爷狡黠地笑了笑,扶着太后走出不素斋。太子连忙指挥着众皇子安抚众臣坐下。
四爷和太后走在最前面,怀素郡主走在太后侧边,刘贤妃和尹、简二妃随后,后面的闵嫔看着眼前的变化,心里的恨陡然增加了几十分。
大家在雨花台按位分坐定,侍女纷纷呈上新鲜的月饼和水果。太后眼里带着笑,四爷和妃嫔们也陪着笑。等侍女们都退下,太后幽幽地说道:“你们说说看,我们一家人是有多久没有像现在这样坐下聊叙聊叙了。”四爷连忙赔笑道:“是孩儿不孝,只顾前朝杂事,没能随侍在母后旁边。”
太后摆摆手:“你事多,我知道,我没有怪你。不过,你也确实不孝,这么多年来,后宫怎么就再无所出呢?”嫔妃们有些尴尬,领罪道:“臣妾有罪。”四爷也有些尴尬:“母后,这子嗣之福是靠上天安排的,我们哪里知道原因。”太后接着说道:“你说,老七老八出生那年,是多高兴的一年,宫里一下多了三个孩子,你也终于有了一位公主。”太后说到这儿,忽然停了下来,说道:“唉,你的伤心事,我也不想提。只是,皇家子嗣都是越多越好,你这么多年再无所出,母后我心里着急啊!”
四爷的脸色变了又变,终于又变回了含笑温和的样子:“母后教训的是,孩儿谨记。”太后欣慰地笑了笑接着说道:“依我看,你的后宫也该充裕充裕了,你已经十七年没选过妃了,这成何体统!”太后语音刚落,所有人的脸色都变了一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