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曹仁师领懿旨校兵场点精兵两万出兵营州城,平李尽忠等叛军,他认为几千人马的叛军,凭他的战争经验和他战功卓著,定能生擒活捉叛军首领李尽忠。如果凭他与李尽忠的交情,说服他不费一兵一卒,让他归顺朝廷,那他的功劳……;大唐皇帝还不的……。当他退出唐朝明宫池宫殿之后......。
长孙无忌心有余悸。一是对曹仁师不放心,他战功卓著、老谋深算,但年龄不邀人,容易轻敌;二是营州城周围的粟末靺鞨族部落首领乞乞仲象、黑水靺鞨人部落首领乞四比羽和靺鞨族首领突地稽、厥稽等八个部落首领,多年来朝廷对他们不太公平曾经还把他们臣服于高句丽国,不仅向大唐朝贡,还得向高句丽朝贡,这些都可能引起他们的不满;三是由于朝廷失算,把靺鞨族八部落迁居在营城周围,在距离上给他们制造了抱团的机会,他们团结一致将是不可小视的力量;四是这些年来,他们寄人篱下,谨小慎微,没有什么内忧外患,没有战争,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如果,他们与乱臣贼子李尽忠遥相呼应,必然动摇我大唐之根基。于是上前一步说:“启禀皇帝陛下,营州城周围靺鞨族部落多年来由高句丽管辖,现如今高句丽国已灭,靺鞨人部落无人管辖。这些年来,朝廷把靺鞨族八部都迁居在营州城周围,他们寄高句丽篱下,多年没有发生战争,经济上得到不断发展,经过落养精蓄锐,其现在的力量不可小视。他们早有起事反唐,另立靺鞨国之意,这些我们也估计不足,如果叛军李尽忠等与靺鞨族八部落联合反对朝廷,想必对我大唐江山社稷于不利”。长孙无忌看了看武则天,继续说道:“另外,曹仁师将军虽然战功卓著,经验丰富,但对靺鞨族部落的情况此不甚了解,也许十足的信心很可能使他产生轻敌心里。”
天后武则天问道:“可是,曹仁师将军是你举荐,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以爱卿之见......?”
“非也,我并不是不相信曹仁师将军”。长孙无忌说道:“为了保险起见,在他之后,应再排第二队人马。如果,曹仁师将军顺利取胜,消灭李尽忠,夺取营州城,那么两队人马分别攻打粟末靺鞨族部落首领乞乞仲象及其率领的西部其他四部落和黑水靺鞨人部落首领乞四比羽及其率领的东部其他四部落。如果,曹仁师将军失利,第二队人马就可以……”。
“长孙无忌,你真是诡计多端”,天后武则天说道:“那位爱卿愿意愿意统领我大唐第二队人马前往营州城,消灭背叛我大唐王国的乱臣贼子----李尽忠?”
“长孙无忌相爷”,武将中间李楷固问道:“我有些问题:大唐进军营州城第二队人马多少人马?完成什么任务?是主战还是配合曹仁师?”
长孙无忌说道:“李楷固将军提出的这些问题切合实际,也是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这些问题就是分析这场战怎么打?就是制定作战计划,既然李将军与我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你有想法,这说明你能胜任统军之职。由你带兵直取营州可否?”
李楷固将军还想询问一些问题之后再做打算,可是天后武则天早就不耐烦了,心想:做为武将怎能如此磨磨叽叽,说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国家用人之时,怎能瞻前顾后?李楷固将军,你要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不行就算了?”
长孙无忌知道,这是陛下用的激将法,说明陛下已经看中他了,于是说道:“是阿?你到底行不行?或者问你:去不去?”
李楷固将军被迫说道:“末将愿往”。
“你能行?”武则天追问道:
李楷固说道:“取营州城没问题”。
传朕的旨意:“命你统军十万,领百万两军响,只许成功不许失败......。”
李楷固只好说道:“臣遵旨!”
太监:“退朝”。
退朝之后,丞相长孙无忌与李楷固将军一同走出殿堂。长孙无忌说道:“想必李大大将军已有打算?想必胸有成竹?此战的关键直取营州城”。
李楷固:“攻打营州李尽忠不在话下,只是营州城周围粟末靺鞨人部落首领乞乞仲象、黑水靺鞨人部落首领乞四比羽等靺鞨人八部落首领,人多将广,又经多年养精蓄锐,实力非同一般。”
“我送你八个字‘智取营州,恒扫靺鞨’。”丞相长孙无忌:“靺鞨族人多也只是乌合之众,但两个人你必须注意,一个是粟末靺鞨族部落首领乞乞仲象,另一个是黑水靺鞨人部落首领乞四比羽。这两个部落是靺鞨最有实力的部落,这两个人在靺鞨族人中深得人心,并且足智多谋……,你必须派五百精兵……”。其实,靺鞨族各部落中,最值得注意的人是粟末靺鞨族部落首领乞乞仲象的儿子大祚荣,只是他太年轻,没有引起丞相长孙无忌和大唐各位将军们的注意,以后当注意到他时,他已经……。
李楷固:“丞相英明,末将也认为如此......,按长孙无忌丞相意思行事”。
李楷固将军按丞相长孙无忌的安排,派五百精兵乘李尽忠凯旋混入营州城、乘叛军庆功无防备之、乘夜深......。打开城南门,里应外合,乘势李楷固攻入营城......。李尽忠死于乱兵之中。也算“尽忠”了。
主帅李尽忠一死,士兵就没有战斗力。东门逃往粟末靺鞨人部落投奔首领乞乞仲象、西门出来的士兵逃往黑水靺鞨人部落投奔乞四比羽首领。北门逃出的士兵,比较分散,投奔那的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