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到了尾声,姜榆随着姜希晴走亲访友了好几天,终于得空休息了一下,却又刚好撞上了情人节。何北铭毫不掩饰的发短信问她:我买了两张话剧票,北晨有事不去了,你要和我一起去吗?
婉转又强势,让人没有拒绝的机会。
姜榆放下手机去挑选衣服,屏幕上发送出去一个字:好。
*
自从上一次吃饭后,姜榆在前几天又见了何北铭一次,是姜希晴带着她去何家拜年。何北铭二人虽然回到了国内,但他们的父亲何安炳身为外交大使仍然留在了国外,一起留下的还有他们的母亲顾仪。姜希晴也不仅仅是和顾仪关系好,她去何家拜访是因为姜家与何家素有故交,时常走动利于联系感情。
何北铭的奶奶早亡,只留下爷爷何书景一人。何老爷子虽然名字文质彬彬,但行事却是不折不扣的武将作风,正处而立之年亡妻,家中还有两子一女,多少人劝他为了孩子也要续娶,他愣是全部回绝了,独自一人艰难地将三个儿女抚养长大,成家立业,就这么过了大半辈子。何老爷子很喜欢姜榆,他说姜榆虽然和亡妻长得不像,但是骨子里那股劲儿特别像,尤其是眼睛。姜榆看过那位的照片,她被永远的定格在了她最美的时候,二十五六岁,青春未褪,韵味已成,狭长的凤眼上挑,和姜榆的杏眼一点都不相像。
但是何书景出奇的喜欢姜榆这个小辈,每回都给她包最大份的红包,拉着她问长问短,俨然是当做亲孙女疼的架势。
何家是外交世家,底下两个儿子都在驻外大使馆,连带着孙辈小小年纪也在国外,何老爷子身边只有一个小女儿。但是女儿大了也嫁了,他膝头寂寞,见着个小辈都很喜欢,最喜欢的,便是姜榆。
去何家拜访前,姜榆想要躲着何北铭,装病不去。但一想起老人那慈祥的目光,心下又有些羞赧。不就是个男人嘛,又不是没见过,姜榆给自己壮着胆。
庄清夏曾经问过她,为什么要躲着何北铭?姜榆想了很久,不敢戳破心中呼之欲出的答案。答案就是,她对他也是有感觉的,她不想承受感情变化的痛苦,又不忍心拒绝他。姜榆素来悲观,一段感情还没有开始,她就好像已经看到了结束。尤其是她在电影里看遍了那么多的沧海桑田,她不相信什么是永久的,却也不能接受改变。
你只是不够爱。庄清夏一针见血的戳破她。她作为旁观者,看得很清楚,姜榆这种感性起来,为了梦想能够不顾一切的性格,在这段感情里犹豫躲避,只是因为不够爱而已。不够爱,并且没有勇气、自私的不舍得去拒绝。
那你为什么不试着去了解他呢?也许不会像你想的那么悲观。
姜榆看着屏幕上的这行字,久久的陷入了沉默。
*
姜榆去何家拜年的时候,何老爷子乐得眼睛几乎眯成了一条缝。何北晨漏嘴说了些什么,连带着何家人看她的目光都意味深长,弄得她坐如针灸,何北铭倒是镇定自若,只是几乎藏不住脸上的笑意。
“哥,你今天笑什么呢?我一年都没见你笑这么多次!”何北晨贼兮兮地在姜榆背后说着话,像是为了故意让姜榆听到,“是不是因为见到了小榆姐才这么高兴呀?”
被何北晨这么一挑明,姜榆反而不尴尬了。她坐在那里,气场全开,冷声道:“北晨,过来。”
何北晨屁颠屁颠的走过去,就差没装上个尾巴。
“你知道主角都是怎么活下来的吗?”姜榆阴险一笑,有种邪佞的感觉,“因为反派的话太多了!”
“妈呀!”何北晨被她这种阴沉的风格吓到,躲在何北铭身后,“哥,小榆姐好吓人!”
何北铭听到这两人的对话,弯起眼角,笑意融融,“那你做主角,我做反派,只要有活的机会,都给你。”
猝不及防听到表白,姜榆绷着脸转过身,一点情绪都没有泄露出来。
何北铭也意识到了自己的不妥之处,他摸摸鼻头,暗恼着自己怎么脱口而出了。
之后在餐桌上吃饭,两人全程没有和对方说一句话,桌上气氛有些凝固,还好有何北晨这个耍宝的在,才没让场面继续尴尬下去。
姜榆要离开何家的时候,前脚刚走,后脚就收到了何北铭的短信:对不起,但我是真心的。
姜榆没有回复。
片刻她的手机又响了,依旧是他的短信:请你给我一个机会好吗?
姜榆将手机关机放在一旁,闭目假寐。姜希晴从后视镜里看到她,无奈地笑了笑。年轻人的事情,就让年轻人自己解决吧。
*
姜榆与何北铭并排坐在一起,没有半点不适。或许是何北铭知道自己太急了,这一次约她出来十分贴心,没有给她造成一点困扰。姜榆也很高兴——她一直想看这个话剧,但每次想起来的时候票都已经售空了。这个话剧名为日出,是由一群老戏骨出演的,讲述民国年间反抗旧社会的故事。
刚一开场,姜榆就全身心地沉浸在舞台上了,根本无暇顾及其他。何北铭也没有沮丧,她看剧,那他看她好了。
这出话剧的开头非常压抑,说的是一个富家公子被家族所束缚,整日闷闷不乐。后来,他被迫娶了一个妻子,可是他对封建古板的妻子十分不满,经常与其发生冲突。这个公子出门游玩,在街上见到了一个女学生,满足他对伴侣的一切幻想,对这个女生进行了热烈的追求。
说起来,这个话剧的故事和内核都十分简单,甚至可以说有些烂俗。不过是用两个不同的女人代表两种不同的追求,一个是封建守旧,一个是新潮开放,而后男主角在重重压力下,最终选择了冲破世俗和女主角在一起。但是因为这个故事是写在当时那个动荡的年代,算是这一种风格的开创者,第一个把美人比作花的是天才,第二个是庸才,第三个是蠢材,庸才和蠢材多了,也就显得天才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了。
尽管如此,这个剧本成为经典也并不是因为他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而是剧本本身足够精巧,情节设置高潮迭起,环环相扣,台词世俗而不粗俗,暗喻多且到位,立意高深又不空洞,这才成为经久不衰的名作。
姜榆想看这个话剧,不是冲着剧本来的,而是冲着演员来的。这场话剧,出演的都是磨练许久的老戏骨,姜榆想来感受一下,这些老戏骨演戏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