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攻打洛阳被李兴击败。
川、陕宣抚司统领王喜等在禥阳县与金军相遇,打败金军。
九月,金兵再次攻打洛阳,李兴兵少,不得已弃城逃走。
十月,金军再攻庆阳府,守臣宋万年得知朝廷有意谈和,于是据城投降。
二十日,在陕州宋金再次交火,金军被宋将吴琦击败。
二十九日,金军袭击洮州,攻打铁城堡,被宋军统制孔文清、惠逢击败。
十一月,金将领合喜再次攻打陕州,又被吴琦击退。
金军攻打宝鸡县,统制杨从仪打败金军。
也就在这个月,投降金国的杜充也挂了。这种祸害天下的人竟然得了善终,老天真的可以开开眼了。
有的时候,你不得不感叹,这个世界的因果究竟是怎样的,杜充这样的人,死一万次都不足以赎罪,可他偏偏就这么安然的去了。
难道挖开黄河的缺口,荼毒上千万的百姓是对的吗?如果是对的,那什么是错的,难道是北伐的硬汉岳飞吗?
也许在下执着了,在这个世界上真的就没有公平可言。有的只是磨难和不解,天意幽幽,人终究是无法看清。
写到这里,在下想到了一个说法,这个说法叫做“大数据”。
如果把中国人当作一个大数据的话,女真也好,戎狄也好,五胡也好,蒙古也好,乃至于后来的欧洲列强、日本,对中国人来说,他们都是让中国人不断强悍的天敌。
正因为有了天敌,让忧患和安乐并存,中国人才能一步一个脚印的走道了现在,我们在不断的改变,却也始终都没有背离过去。我们依旧是炎黄的子孙,依旧以诸子百家的准则行事。
虽然经历了百年的黑暗,但在下始终相信,中华腾飞并不遥远。当然了,这种大数据,对那些在磨难中死去的人来说,就太过于残忍,为什么偏偏是他们成为了垫脚石呢?
这一年基本结束了,咱们还得在补说一些事情。
宗弼被岳飞打满脸菊花开,但在书生的劝谏下终于没跑,但他还是回去了,在燕京见到了南巡的金熙宗完颜亶。
君臣相见谈了些什么,记载的内容并不多。
在行在住了约十日的时间,宗弼要求回到军中。完颜亶亲自给宗弼敬酒,赐以甲胄弓矢及马二匹,以表示对功臣及叔父的礼遇。
皇帝送完了,就该大臣送了。在送别宴会上,宗弼和左丞相完颜希尹呛呛起来了。这件事咱们在说希尹的时候说过。
第二天,宗弼宰相皇后裴满氏辞行时,把两人的冲突给说了一番,说希尹有不轨的言行。
具体是怎么的不轨,在下也不找到资料,反正完颜亶听说自己叔叔被欺负了,就把自己的叔叔给召了回来,为了替叔叔出气,完颜亶就把希尹给杀了。
之后宗弼又一次来到了燕京,说:“宋将岳飞、张俊、韩世忠率众渡江。”
完颜亶依照叔父的意思,下诏还击宋朝,这也就柘皋之战的开始。这里咱们就有的说了,以宗弼在战场上的能量,能守住汴梁城已经是烧高香的事情了,为什么还要北伐。
所谓三大将过江的事情,纯属扯淡,淮河对宋朝来说,一直也没有丢。人家过江又没过淮河,而且三大将此时已撤出了战场,你还打个什么劲,难道丢脸还没丢够吗?
为什么?这就要说说宗弼的智慧了。现在双方都明白,双方都有忌惮,谁也奈何不了谁,自己要想战上风,必须打赢了谈。
宗弼能打赢吗?怕宗弼自己都没有谱,但他觉得用和谈的方式,边打边谈,应该还是可以捞到油水的,因为南宋的文武不合。
宗弼有怎么知道这些的呢?两个原因,一个是宗弼根据书生的建议,分析出来的。另一个原因,秦桧是奸细。这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宗弼知道了,且完美的利用了。
宗弼返回开封,点检粮草,调集兵马约十万人,准备重兵南侵淮西。金军从年底开始,逐步由开封附近向南移动。
宋朝在淮西也有重兵,淮西宣抚使张俊约有八万人,淮北宣抚副使杨沂中约三万人,淮北宣抚判官刘锜约两万人。
皇统元年(1141)绍兴十一年
正月初二,凤翔统制杨从仪在渭南再次打败金军。
在这个月内,宗弼进攻寿春,宋守将孙晖、统制雷仲出兵抵抗,失败后弃城逃走。
宋廷顿是慌了,这到底怎么回事?咱们打你的时候,都是留着手,你怎么翻脸不认爹啊?急令刘錡、杨沂中、张俊分率所部渡长江抗击。
中旬,刘锜部首先自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渡江,下旬到达至庐州(今合肥)。
庐州城内民众逃散,兵力薄弱,只有统制关师古所部的两千余人,而且缺乏防御器具。
刘锜绕城巡视一周,认为难以坚守,便与关师古率众南返,退兵东关(今安徽含山西南),据险扎营,钳制金军。
二十八日,金军攻陷商州,商州守将邵隆弃城逃走。而后邵隆出兵在洪门打败金军,收复商州。
邵隆就是追随李彦仙守陕州的绍兴,后陕州失陷,突围南下,进驻商州(今陕西商县),因高宗年号绍兴,为避讳改名邵隆。
不就之后,邵隆就因为反对秦桧乞和,被老秦下毒毒死。
二月三日,刘锜、关师古还没撤到东关,金军进占庐州,宗弼遣韩常等率部分兵力继续南进,攻取含山、和州(今安徽和县)等地。
也就在这一天,朝廷给岳飞下令前往江州,使金军腹背受敌。
岳飞也没闲着,同时向朝廷建议,乘金军主力南侵淮西之机,岳家军可再度长驱中原袭取汴京和洛阳,金军势必回军救援,淮西的战局必将得到缓解。
岳飞估计高宗不会接受此策,又于同日提出中策,说前往救援淮西,沿江东下,再由江州北上,不如改由蕲州、黄州一带渡江,出敌不意,可收腹背夹击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