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后临朝之后,朱胜非上书请求赦免苗刘。
这一手很高明,可以用来麻痹叛军,对付傻瓜,绝对是一副良药。
朱胜非在兵变中表现的很好,他一直在强调苗刘是一对大傻瓜,必然成不了大事,一直居中调停,让皇帝安心等待时机,也把叛军的怒火给泄了不少。
孟太后在和高宗皇帝谈话,对老朱有一段评价说:“赖相此人,若汪、黄在位,事已狼籍矣。”
接下来,老朱也没闲着,开始分化苗刘党羽。
一次,他对苗刘心腹王钧甫,说:“前言二将学不足,如何?”
这话的意思是,之前你和我说苗刘二人智力不足,看来不是这样啊。
这明显的是激将法,太老套了。
老不要紧,关键是王钧甫中套了,老王觉得没有面子说:“如刘将手杀王渊,军中亦非之。”
老朱觉得有戏,接着说:“上皇待燕士如骨肉,那无一人效力者乎?人言燕、赵多奇士,徒虚语耳。”
王钧甫更不爽了,你不能看不起我们燕地的人,反击说:“不可谓燕无人。”
老朱心中暗笑,又下了一招猛药,说:“君与马参议皆燕中名人,尝献策灭契丹者。今金人所任,多契丹旧人,若渡江,祸首及君矣。盍早为朝廷协力乎!”
这话的大意是:你与马参议都是燕中名人,都曾经献计攻去契丹。现在金人任用了不少契丹旧人,如果渡过长江,那帮契丹人就要找你报仇了,你要想免除祸患,就该为朝廷出力?
王钧甫“唯唯”而退,心中也有了动摇。
王钧甫说别人智商低,实际他的脑袋也属于被雷劈过的,就算没有猪的形象,肯定是猪的智商。
老朱挑拨离间的手段并不高明,竟让这小子产生了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想法。
老朱怕老王不靠谱,有开始挑拨王世修,说:“国家艰难,若等立功之秋也。诚能奋身立事,从官岂难得乎。”
王世修这个人和王钧甫不同,他是有些智慧,没有傻到想要成佛,普渡众生,他就想捞点钱花。可惜苗刘太吝啬,对他的封赏太少,心中就有了怨恨。
一听老朱这话,心里顿时敞亮了,立刻见风使舵,调转枪头倒向朱胜非,经常向朱胜非报告军中情况。
也是啊,不能完全怪王世修,人家跟着你们,把命都拼上去了,你连钱都不能满足,你这像话吗?
朱胜非投桃报李,提升王世修为工部侍郎。
工部是干嘛的?那是古代传统六部之一,掌管国家工程建设。
咱们都知道搞工程赚钱,看看现在的开发商肥的,许家印都首富了!更何况是国家去搞,那油水是大大滴。
工部侍郎是干嘛的?就是工部的二把手。
这太合王世修的胃口了。
为什么两个老王都轻易的被老朱说动了?
其实很简单,因为苗刘二人注定成不了事,跟着他们混,只能给他们陪葬,稍微有点脑子的人,都能看的出来。
苗刘二人却不知死活、越玩越大,要求改年号,迁都到健康。
面对这两个莽汉的步步紧逼,孟太后不高兴了,年号哪能不越年就改呢?没有答应。
朱胜非劝谏说,若不答应,他们一定会再造动乱,可以改元,但迁都的事情先拖着。
苗刘要求迁都,是一种姿态,他们想表明自己北伐的决心,用以收拢人心。
朱胜非带着诏书交给王世修,说:按你们的意思办了,你也给我出出力,别让老苗、老刘这么闹下去了。
话还余音绕梁,苗刘又玩火了,想要挟持着皇帝到徽州以及越州去。
朱胜非大惊失色,一旦劫持皇帝,国家就真的完了,两人才华给曹操捡鞋都不够,那能玩什么挟天子以令诸侯?最终的结果只能是天下分崩。
老朱也豁出去了,亲自去见苗刘二人,对这两个莽汉,进行了详细的祸福分析,再加上王钧甫和王世修也为朱胜非说话,苗刘二人放弃了这个想法。
当然了,对苗刘来说,劫持皇帝是个不错的棋,但他们不会下。
闹腾之后,苗刘二人又升了官,苗傅为武当军节度使,刘正彦为武成军节度使,同时还给刘光世加太尉、淮南制置使。范琼为庆远军节度、湖北制置使。
这一手是苗刘为了拉拢刘光世和范琼。为什么是老刘和老范,因为他们最没本事。而且苗刘对老刘这种军旅世家,心理还是敬畏的。
有些人是他们不能控制的,只要他们干的事情被捅出了,那些人一定会杀过来。所以要把不能控制的人给干掉。
就这么一点水,到处都是王八,那还得了?
当时名气最大的是张俊,既然你名气大,就先搞死你。
任命张俊为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率三百人赶往秦凤路。
秦凤路在哪里?在宁夏、陕西这一代,这可是前线战场,三百人去那里干嘛?除了送死,还能干嘛?
张俊接到诏书,顿时就懵圈了,这唱的是哪一出呀?
张俊是什么人,那是七窍玲珑之心之人,让我走,那是不可能的,我有军队,我怕谁?而且他也隐隐觉得,这不是皇帝意思。
是那个混蛋给自己下套了?这尼玛是谁?还真想打遍天下酱油,让老子去吃醋?一定是苗傅和刘正彦!
但不管怎样,张俊心中惶惶是肯定的,万一真是皇帝下令又怎么办?因为他并不清楚杭州究竟发生了什么。
有屁不放,憋坏心脏看,必须要找人商量,把屁放出去?张俊就想到了张浚。
人是铁,范儿是钢,一天不装憋得慌。见到张浚以后,张俊表示愿意按照诏书办事,卸甲归田。
张浚心中暗骂,你小子跟我装个毛,你要是甘心放弃兵权,你来找我干嘛?拿我当枪使?
当然了,张浚也是有范儿的人,口上自认不能这么说。不仅不能说,而且自己必须被当枪使用,就表示已打算要起兵讨伐苗刘二人。
张俊一看,这感情好啊,立刻表示赞同,愿意听从张浚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