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来日子过的顺风顺水,却因为熙河主帅刘法,泾原战役失利被牵连,降官停职。不过还好,不久之后,官复原职。
大宋和金国还处于蜜月期的时候,金国归还了大宋的河北故地,翟进改任河北第四将。
翟进前往遂城上任之时,辽国军队如狼似虎的杀了过来,都统制刘延庆,令翟进为先锋,与辽兵战于幽州石料冈、卢沟河,翟进不负刘大帅所托,一路是所向披靡。
和辽国人刚打完,金国人又来了。
金国进犯汴梁,宋朝廷密召西道总管王襄,合兵三万,前往京城勤王。
到叶县的时候,汴梁城已完蛋可。
王襄放弃了勤王,但又不敢回到河北,打算带领军队南下。
翟进却极力阻止军队南下,这让王襄很不高兴。
王襄一怒之下,就和翟进分道扬镳了,你翟进想要当炮灰,你自己去吧。
翟进继续勤王,但最终因为人马太少,且军心不稳,没有到达京城。
经略使范致虚,集合五路军马驻扎、在潼关的时候,以翟进统领河南民兵,收复西京。
翟进到达福昌县,派兵袭击金兵营垒。
金国的游骑很嚣张,在郊区吆五喝六的装13。
小样,让你知道大爷的厉害,翟进设置了埋伏,把金国游骑,一个一个的,都擒拿了过来。
金人进逼灵山寨,翟进与金人展开战斗,突破金国的包围,到达了高都县。
翟进没有逃跑,也没有停止和金军的交战,纠集了乡兵七百人,夜晚行军、白天埋伏。
五天后,翟进到达洛阳城,夜半时分,破关入城,擒获高世由。
都总管孙昭远到达洛阳后,命翟进戍守渑池边界,并提升翟进为武义大夫、阁门宣赞舍人。
后,金人进犯白浪隘,将要渡过黄河,翟进趁金兵半渡之时,击败金兵。
不久,金国再次攻击洛阳,翟进兵少,洛阳再次陷落。
翟进兵败之后,退守伊阳,聚集散亡,仅仅只有一千人。
金人进犯薛封,翟进挑选精锐三百人,趁着月黑风高夜,纵火烧毁金人营寨,烧死数百金兵,在驴道堰(河南省洛阳市伊滨区吕店镇拉马店)活捉金将翟海。
后来,翟进统率军队抵达龙门,多次与金人隔黄河对峙,在洛阳展开拉锯战。
韩世忠一直跟着高宗皇帝和王渊,作为护卫队伍。后来,韩世忠收编张遇、平定李民和刘彦,被朝廷授命在京西等路,捉杀内外盗贼。
翟进的败军,遇到了韩世忠的部队,两人合兵一处,夜袭完颜希尹的兵营。
完颜希尹是女真的智者,率先得到了消息,做好了准备。
翟进和韩世忠的部队被打散。
韩世忠很惨,被金国追杀了一通,逃回汴梁城。
老韩一怒之下,砍掉了率先逃跑的陈思恭等人,在后来,韩世忠率领残兵南下。
韩世忠回朝后,朝廷很客气,没对老韩怎么样,反而还升了韩世忠的官,任为鄜延路副总管,加平寇左将军。
不是韩世忠有人情,而是失败的将军、守臣都太多了。韩世忠这样的敢战之士,已经不多了,这才有了,这次的升迁。
翟进稍微好点,败逃数十里以后,扎下了营盘,还没缓过劲来,号称“没角牛”的大盗杨进杀了过来。
翟进那个郁闷呀,被金国人欺负也就罢了,你这种流氓加人渣的,变异结合体,也敢来欺负我?!
翟进乘杨进半渡之时,发起攻击,杨进大败而归。
要说翟进到这个时候罢手,也就算了,可是憋了一肚子火的翟进,非要把火发泄在杨进的身上,一路追了过去,毁掉了杨进的四个营寨。
正所谓,天有不测风云,翟进的战马受惊,把翟进给掀了下来,掉到了壕沟里。
杨进眼很尖,趁着翟进被摔的七荤八素,手起刀落,把翟进给结果了。
……
翟进英雄半生,万万没想到,会被这种流氓给杀了,这也太狗血了。
宋朝廷赠翟进为左武大夫、忠州刺史,以他的后代五人为官。
翟进死后,翟进的哥哥翟兴,带领部队,退保伊川(今属洛阳市)。
四月十四日,金兵拿下洺州,叛军孙琦焚烧随州,接着进入唐州抢劫,几日后进犯德安府,德安府击败孙琦。
边境线上打得不可开交,南宋朝廷也没闲着。
五月初五,朱胜非被任命为尚书右丞。
老朱这个人啊,有才,绝对的有才,
要说在武功方面,老朱打仗就知道跑,不过呢,人嘴巴好、文采好,马屁拍的很有技术含量。
都是有奶就是娘,有钱便是郎的主。黄潜善之流,充其量是个泼妇,对不起,他应该是悍妇,泼妇起码还有三点水。
但人朱胜非不一样,典型的优雅的淑女,喜欢风轻云淡的感觉,和舞文弄墨的生活……
比如说,人在马屁的同时,也不忘说实话,能在上书中指出,朝廷的过失,而不是黄潜善之流,满嘴的马屁。
比如说,咱们前面说过,老朱请求,还是康王的赵构登基,就说的慷慨激昂,催人尿下:“仁义者,天下之大柄,中国持之,则外夷服而诸夏尊;苟失其柄,则不免四夷交侵之患。国家与契丹结好,百有余年,一旦乘其乱弱,远交金人为夹攻计,是中国失其柄,而外侮所由招也。陛下即位,宜壹明正始之道,思其合于仁义者行之,不合者置之,则可以攘却四夷,绍复大业矣。”
人家既没有让赵构北伐,也没阻止赵构南下,却给赵构带了一顶高帽子。
在前面的内容中,我们提过钱盖兵败的事。
因为兵败的人太多了,朝廷不仅没怪罪钱盖,反而给老钱升官了。
老朱觉得很不爽,老朱有话说:“钱盖任陕西制置使时,就弃师误国,这样的人怎么能获得升迁呢?”
钱盖因为老朱的这句话,不仅官没有升起来,反而被罢免了。
老朱的政治敏感度,是相当高,针对当时宰执大臣荫补太滥,上书给高宗皇帝发表了一通议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