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昭凉州查案,本就一头雾水,马文莆虽神情淡定,可内心定是着急如焚。刘知远一死,正好给此事一个结局。并肩王收尾,马昭和内卫结案,一箭双雕。”
“你又如何断定马昭会就此结案?”
“太傅马文莆,原本以为此行可顺利查出真凶,解刘知远之围,岂料刘知远被贬之日,马昭也并未查出蛛丝马迹。此案如若不顺水推舟,那接下来倒霉的恐怕就只能是马昭了。”
“孺子可教也。刘知远之死,若据此结案,镇远大将军古赫必然不服,对马昭乃至马文莆必然心存记恨,他日东宫若想再行招抚,实难如愿。既然,并肩王不想把这块肥肉送给太子,而他又无福消受,就只能由伏薪斋代为享用了。”
朝媛突然明白过来,那日在兼济阁,先生说明凉州案中利害关系,谏言并肩王做个顺水人情,让太子得以招揽古赫将军,从而以此让太宗皇帝对太子心生猜度,为日后东宫易主埋下伏笔。并肩王并非武夫莽汉,仔细盘算下来,于己毫无裨益,既然此事须得就此作罢,又不想让古赫入幕东宫,唯有除掉刘知远,并嫁祸以盗珠之罪,日后尚有回旋之余地。
马昭密书父亲,告知刘知远回京途中自杀身亡,对此事马昭书信之中也是颇为怀疑,可仵作验尸结果却也未曾发现任何异常。事发突然,又值此京机繁乱之时,马昭纵然心生疑窦,也需的与父亲商议之后,方可决断。身为太子太傅的马文莆,平素总是一副儒生稳态,势如成竹在胸,未卜先知。方才看完快马密报,此刻却也有些安坐不住,那日太子东宫所虑之事,未曾想竟会如此这般发生。
使团遭劫,拖延数日,皇上早已龙威不悦,若是此番刘知远莫名自杀,又要将此案拖入另外一个深不见底的漩涡之中,到时不知还将滋生出何等凶险之事。种种迹象表明,此案远比事先预想的要可怕,敌手究竟意欲何为,愈发模糊不清。刘知远自杀,北海神珠失而复得,想必筹谋此事之人,是想就此了结。如果马昭以此据呈皇上,纵然皇上相信此案缘起刘知远见财起意、谋杀使团,不做深究,镇远大将军古赫又岂会坐视不理,欲揽东宫一事,几无可能。
如果命马昭继续追查下去,以现在的情形看,断然不会轻易得手,若是皇上耐心不在,到时定会引火烧身。识大局者,当有所为有所不为,进退自知,切不可妇人之见,枉送性命。抉择取舍之间,亦要以保存实力为先。这个消息对马文莆而言,注定是要耗费一番心力。下定决心之后,马文莆便去往东宫,向太子诉说详情。
马文莆并未将马昭密报呈禀太子,只是简要口述了一番,略表遗憾:“未曾想此事竟是刘知远所为,实在让老夫痛心疾首,更枉费了太子殿下对他的一番求贤之心。”
得知原委,太子甚为震惊,可事后细细想来,却觉其中颇有蹊跷:“刘知远见财起意,谋杀朝贡使团,此事实难让人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