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网上开了博客,我的一部分精力就用于如何去打理博客。刚开始初学乍练,中规中矩,只知道打开发博文窗口,对着键盘“滴滴答答”敲文字,除非一气呵成,否则时断时续,一时无法回到首页,耽误事情。
实际上一个典型博客,结合了文字、图像和其他博客与网站的链接,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彼此互动。如果页面不能及时更新,老是一副旧面孔,或许就会失去网友回访几率,有悖开博的初衷。
不过有了“粘贴”和“复制”等高级手段,我则将“我的文档”内容,轻而易举移植到博客中来,无论诗文还是图片,一律原创,丑媳妇见公婆,我怀着忐忑之心拭目以待。
不知是我所介绍的维吾尔族民俗风情独具魅力,还是“艾贝保·热合曼的文字家园”其本真特色,发了几篇博文,很快就引起了反响,或者收藏和转载我的博文,或者希望相互关注和加为好友,虽说不知道一个个真实姓名,却通过文字拉近了距离。
有一天我发了一篇《我是孔子的弟子》的博文,很快就看到一个署名“疏影”的网友写下如下评论:“这么巧,我是曲师80级中文系的。应该是师弟吧?好亲切呀!又想起了刘教授中山装上的两个大口袋,卡片从左边口袋拿出来,讲完后再放到右口袋里。当年《灰色的墙》上有你吗?”原来不但是网友,还是校友,尤其他提到的古代文学刘教授,和我们自办民刊《灰色的墙》,一下子将我拉回到30年前的大学生活,感慨万千。后来“疏影”回母校,还特意为我拍了一张当年中文系教室的照片,我就立即贴上博客,和博文《我是孔子的弟子》搭配在一起,作为特殊的纪念。
虽说博客是一片小天地,却通达五彩缤纷大世界,表现在个人网页上,有的以文字见长,有的以图像为主,还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博客,譬如股票和书画,不管哪一类,都已形成自己的圈子,相互交流和切磋,为博客不断增添新的光彩。
我也有自己的博客圈子,有我主动请求加入的,也有圈子盛邀参加的,多以内地为主,有两个则是我们新疆的。说到博客圈子,我就自然想起一个远在日本的网友,或许我介绍新疆美食的系列散文,勾起他游历新疆的美好记忆,每每留下评论的同时,还要对其历史渊源、传说故事进行一番考证,不乏真知灼见。
后来他负责一个文化圈子,就邀请我加入,冠之以“资深成员”的头衔,而且经常将我的博文“加精”推荐,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关键是他不仅熟知新疆文化和民俗,而且对维吾尔语也很感兴趣,尤其评论我的博文时,经常穿插一些维吾尔语,有时用汉语拼音替代,有时直接采用维吾尔文字,学识广博,令人钦敬。
一日正在办公,突然进来一个大个子,一开始我以为是前来办事的,不曾想来者却问我说:“你就是胡杨牧歌吧?”胡杨牧歌也是我的一个网名,不登录博客咋能知道这个名字?果不其然,来者就是因为经常看我的博客,才专门登门造访的。“胡杨牧歌的文章不但文笔好,有生活,更重要的是对我们新疆进行了很好的宣传!”来者说。原来来者网名“大徐”,因为喜欢我的文字,就想着专为我写几篇评论。
后来大徐不但写了,而且写得非常出色,尤其令我感动的是,写作之前,大徐甚至将我的文章下载复印,在同事和朋友间传阅。“我之所以这样做,目的有三:一是作者是新疆少数民族作家,其作品大多反映新疆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习俗世貌。我希望大家通过阅读这些文章,更进一步了解新疆的历史文化,了解新疆少数民族风土人情,了解新疆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第二个是因为作者的文章笔触细腻,格调高雅,想象力丰富,感染力强,我想是美文就该与大家一同分享;第三我想做个小小的调查。看看作者艾贝保·热合曼的文章,会给读者留下什么样的印象,是否能赢得广大文学爱好者的共鸣。”如此有心之人,写下如此真诚的文字,让我感激不已。后来我们从网友成为文友,再后来则是朋友,即使不能经常见面,也要留个纸条,或发条短信,相互牵挂。
说到纸条,也是博客的一个重要功能,打开博客“消息”窗口,又会自动弹出若干小窗口,仅进行文字表述的,就有“评论”“留言”和“纸条”。一般情况下,评论和留言都是公开的,唯独“纸条”带有私密性,只有“收”“发”二者彼此心领神会。
我也经常收到类似的纸条,有的咨询一些民俗风情和地理名称,有的纠正博文错别字,有的则是逢年过节时的问候和祝福。或许是看我不少文学作品公开发表,也有让我帮助提供本土报刊投稿邮箱的,我就搜肠刮肚,有求必应,第一时间将相应邮箱告诉对方。后来甚至就有网友向我讨教写作经验,或者干脆直接将稿子发到我的邮箱,让我帮助推荐发表。这一下就难为我了,一是我充其量一个业余作者而已,哪里有什么经验可谈,二则当今文学竞争如火如荼,没有相当文字功夫和生活积累,即使名人推荐也不一定能发表,何况我呢。
与此相反,我也遇到别人向我组稿,或者通过博客向我约稿的情况。最为典型的是,远在东北的一个文艺刊物编辑,一日发给我一个纸条,说我的文字很有特色、耐人寻味,想约一篇5000字以内的作品,希望给予支持。正好手头有个短篇小说符合要求,我就立即传了过去,果然于去年最后一期刊发,当刊物被我贴上博客,很快就有不少网友跟帖评论,仿佛过节一样,红火得很。
由于博客这个推手推波助澜,2010年我的博文不仅在本土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样也得到一些内地朋友的青睐。先是一首小诗登上全国最有影响力的《诗刊》,随后名为《出嫁》散文诗组章亮相四川的《散文诗世界》。到了年终岁末,我的《我看见风像洪流一样奔涌》的长诗,先是被青海的《金银滩》文学季刊所刊用,继而收录到江苏的《蓝布衣》诗集之中,可谓收获颇丰。
更重要的是,我的博客还引起了曼畅老师的关注。曼畅老师是河南著名作家,同时也是一位作家、诗人手迹收藏家。只要浏览一下他的博客,就会看到一长串作家、诗人的名字,和一封封或端庄典雅,或潇洒飘逸的作家、诗人亲笔手迹,给人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启迪。不曾想,在这一长串光芒四射的作家、诗人行列中,就有我的名字,这既是一种厚爱,更是一种鞭策。
凡事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我开博客,从一开始的刻板教条,到现在的熟能生巧,真正又是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就以“页面设置”来说,起先一律都是文字,不懂得配置图片,后来不但会熟练操作“图片播放器”,适时更换自己的图像资料,而且还能根据博文内容,选择一些极具特色的图片插入其中,从而使博客图文并茂、锦上添花,达到意想不到的最佳效果。
为了使用方便起见,博客页面自定义风格,事先都有固定模式,像新浪就有“最新、人文、娱乐、情感、青春、动漫”等专题,刚开始我只会在其中来回变换,时间长了,就有一种被束缚的感觉,不能完全表达我的心迹。于是学习另辟蹊径,选择一些自己喜欢的风格图样,而且确立这样一个原则:必须具有地域特点,必须视野辽阔高远。具体讲就是将更大的空间,留给蓝天、留给群山、留给江河、留给一望无际的遐想。加之配有节奏感极强、曲调欢快而又优美的民族背景音乐,我的页面一下子显得生机勃勃,阅之仿佛春风扑面,让人心潮澎湃、感慨万千。
然而有一件事情却让我自己感动不已,这种感动,和一个叫作“龟兹胡人”的陈志学博友有关。我在其博客《陈志学和他的龟兹风情插画》一文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他是一位普通的退休老人,却不像大多数老人一样喜欢种养花草安度晚年,也不热衷于棋盘之争,但却对龟兹文化情有独钟研究之余,喜欢在电脑上创作以龟兹文化为背景的风情插画。”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退休的“龟兹胡人”陈志学,不仅在新疆获过特等奖,也在全国荣膺一等奖,是一位出色的插画艺术家。欣赏他的插画,就像欣赏一件魅力无穷的艺术珍品,让人流连忘返,过目不忘。
倍感荣幸的是,就是这样一位著名画家,一口气给我的作品创作了10张插画,而且每一幅作品下面,还附有我的原文和链接方式。《麦西来普》,一对舞动的男女,色彩艳丽,动作夸张;《十二木卡姆》,集吹拉弹唱舞于一体,古色古香、形神兼备;《艾德莱斯绸》,仿佛一片祥云,成为流动的风景;《纳格勒乐队》,就像一群骏马驰骋疆场……说实话,这一幅幅精美的插画,其本身就是最好的艺术传承,让人在视觉享受同时,也对神奇新疆的文化和历史产生浓厚兴趣。
看似随意渲染的色彩,却达到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就那么寥寥几笔信手勾勒,却让一个个人物力透纸背,呼之欲出。夸张的形似、简约的神似,构成“龟兹胡人”陈志学插画的最高境界,这是大家才能达到的艺术造诣,同样让我从中受益匪浅,不能不说是博客带给我的最大好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