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堂课Miss.Nuzz讲解的是一篇现代小说:主人公,一个华尔街经纪公司里的小经理,住在纽约市区里常见的高层公寓里。起风的夜晚,家里的窗户敞开着。他回家兴冲冲地从文件里抓出一张黄色的订单得意地对妻子说,如果不出意外把这笔生意拿下来,他就能晋升一大级。她的妻子,希望他能像其他美国丈夫一样,星期五晚上能带她去外面逛逛,dinner,friends party,movies+popcorn(晚餐、聚会、电影、爆米花),回家doing the novel thing(做新奇的事情)。然后,恶补平时工作欠下的睡眠,一直睡到星期六下午。丈夫对妻子万分抱歉,送走妻子后,一个人望着黄色的订单作着计划。不料一阵风把订单吹到了窗外的水泥台阶上,落在别人家房间窗口十几米远的地方。他爬出窗户捡起那订单,犹如在救自己命。但是往回走一转身看到二十几层的楼下灯火通明,双腿吓得一步都迈不开,全身紧紧贴在公寓的墙壁上。一个小时过去,他开始想人生,想自己永远回不到自己家的窗户。他不由自主地抓着台阶的边缘蹲下来,然后不由自主地想象着自己就这么掉下去,想象着第二天一群警察围着他的尸体找不出任何线索,除了从他的口袋里掏出一张黄色订单。他全身都没了力气,最后想碰碰自己的运气,贴着墙壁慢慢挪,看能不能到达自己家的窗口。结果真的到了。他连喊几声“妻子,我对不起你”,豁出去撞碎了自己家的窗户,冲进自己的房间。小说的标题叫做“一个死者的口袋”,它的作者写过的另一部很著名的书为The Death of a Salesman(《销售员之死》)。
那篇小说读完后我有不少感受,可是用英语表达不出来,只有听我的同学发表意见,却只感觉他们的发言比较肤浅。有几个同学没说几句就很善于联系自己的“实际”,趁机跟班上同学聊起自己的开心事,“Hey,guys,the story reminds me something really funny happened to me,did I ever tell you that once…(嘿,大伙,这故事使我想起发生在我身上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我有没有告诉你们有一次……)”接着大家都听那同学讲。老师也听她讲,她不能打击学生的积极性,因为很多小外本身对上课都没什么兴趣,所以她要很努力地顺从学生的口胃。如果这篇小说换到在国内的课堂里教的话,语文老师一定会有很多精辟的分析和板书。我们国内高中生的思想深度普遍比美国高中生深多了。
中学生的笔下常常能点石成金:一个闹钟,一朵云,一次男女同学间不经意的对视,一次国庆期间夹在人群中的旅游,在笔下都能化为意境悠远的作文。虽然我们在国内学习压力很沉重,但其实我们的内在精神感悟比国外的学生丰富多了。似乎是大多外国学生由于生活比较安逸,对身边的一切缺乏珍惜。
如果读者们想看类似于我上边写的一段故事简介,大家其实可以登陆www.amazon.com网站上随便卖的什么书的页面里都有很多外国读者在上面对书进行的简介和评论。我觉得这些都是很好的免费英语,这些流传在民间的英语资源丝毫不落后于国内“XX英语”正规出版的英语教材。现在我们国内有无数的聊天室和留言版,不少人在上面写都写红了起来,很多贴在网上的文章也被编成一部部书,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文化生活的一部分。这么多人愿意花时间坐在计算机前阅读或者发表“灌水”的中文贴子,为什么不去看看一些“灌水”的英文贴子,也用英语随便写写感受?
我的英语老师是戏剧专业毕业,喜欢叫学生把正在教的长篇小说表演出来。比如在教莎士比亚小说时,用心良苦地帮学生设定角色,花两节课的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预演。望着我的一些仍然喜欢花时间用水彩笔画画,在彩色泡膜纸上剪各种简易道具的同学,想着国内的同学都在分析鲁迅、托尔斯泰、司马迁,感觉自己仿佛在小学……老师盼望的学生表演到了。可一上台每个人都捧着课本念经似地念对话,还时不时有“怎么回事?你把我的部分也念了。(What's going on?You stole my part.)”轮到我上台,我举着一个用水彩笔画的钱包,大声读起我角色的台词。反正我就一股脑儿把英语都读出来了,但自己读完也不太清楚是什么意思。老师竟给了我A。
但我也有头疼的事,英语文学,特别是那里面描写形容的英语最难。没读几个字就遇到诸如“expunged”,“feebleness”,“exhilarating”之类的难词,得没完没了地花时间翻字典,一大堆词查完后我已经精疲力尽,不想去背诵它们了。英语文学课本:经常我把文章看是看下来了,但一看课后问答题考察的情节,经常挠头“有发生这回事情吗?”不得不回头再把相应的段落读两三遍,才茅塞顿开明白那些意思按自己之前的理解都错了。不过这对拓展我的词汇量有了很实在的作用。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发现美国中学语文教学的一个基调——对人性的看法都是很悲观的。上课教过的文章,比如“Crucible”(《严峻的考验》)的主题:偷情自私的人在上帝面前都能撒谎,在社会上散播歇斯底里的恐慌;“Catcher in the Rye”(《麦田守望者》):孩子总是会掉进一个虚伪的成人世界;“The Great Gasby”(《了不起的盖茨比》):真实的爱会遭受物质欲望的强烈进攻;“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哈克流浪记》):复杂的、种族歧视根深蒂固的社会是容不下友谊的。相比之下,国内学校的语文教育,以及我们很多畅销的青春少年写手至少总的调子是:社会生活有压力,但也有阳光的一面,人是可以改进的,人的一些私欲是可以克制的。
对美国文学影响深远的必读书除了上面这几本,大家还可以去看看这么几本经典:“Of Mice and Men”(《人鼠之间》),“Catch 22”(《第二十二条军规》),“The Invisible Man”(《隐形人》),“Gum,Germ and Ion(枪,细菌及钢铁)”。如果您有留学美国的计划,不妨将这几本都读读。特别是“Catcher in the Rye”《麦田守望者》里面的英语比较容易。其实在国内的书店宣传和销售的英语读物,比如《指环王》《哈里波特》语言都挺艰深的,不建议大家一头栽到那里面去。
我甚至建议来这边读理科研究生的学长学姐们也花时间去看看这些书。看看这些东西就像熟悉美国的鲁迅、钱钟书、冰心、陈凯歌、莫言、韩寒一类的人物,美国人就是看这些人的书长大的,你略知道一些,对他们的思想价值体系就有些了解,就能找到更多共同的语言,在他们提起这类东西时你也不会觉着生疏,甚至一些场合还可以当做共同话题聊聊。比如,我时常和美国小孩在一起的时候他们会讲:“It's Catch 22.”(It means something goes in a vicious circle.恶性循环)那么Catch 22是什么?你读过这部小说,就知道这是美国高中语文课堂教的一部小说的名字,不会摸不着头脑。关于美国人的语文教育,有两个英语资源极其丰富的网站叫www.sparknotes.com,www.cliffnotes.com。这两个网站介绍各种美国高中生必读的书。网站上面的英语也都是很好的书面语,值得大家参考。
三、我最喜爱的生物课
在生物课上我终于找回一点在国内读书时的学习状态,觉得比较Turn me on(来劲)。每天早上八点钟的生物课是我最聚精会神的一门课。愠倦女士是一名genetist(生物遗传学家),非常聪明。她上课一般不抱任何讲义,不看任何笔记,上台张嘴就能滔滔不绝地讲。一觉察她口头上讲下面学生不理解时,就马上拿起水笔在白板上画图解释。
愠倦女士讲课我几乎都听得懂,这固然与我在国内的突击自学是分不开的。同时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生物是门理科课程,愠倦女士没有必要用艰深的英语词汇来描述细胞壁通道、光合作用、进化论等知识,讲的内容也没有像国内听力考试里考察学生一样四处暗藏玄机,都比较直接。最多有时候一些生物里的专用术语会让我愣一下。
生物课本上的英语我几乎也都看得懂。我感觉书本上的英语写得很好,比国内英语课本的英语甚至都多了几分生动和优雅,引诱得我背起生物书上的语句。不过很快我陷入一个矛盾的境地:似乎书本上的每句话都值得一记。身边已经没有国内老师规定你哪些句子是考试重点要背诵,我自己背哪一句谁知道什么时候才用得上。每天要为上课准备的阅读有好几页,没法子做到过去在国内每节课一页长的英语小短文能反复背诵。我不知道该怎么办,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大量地边张嘴读边背诵,虽然第一时间也在大量地遗忘。
每节课愠倦女士都有布置课后的Review Questions(复习题),我的同学只用三言两语就做完了。我却做不到,只能整段整句话地从课本里原原本本地抄写下来回答问题。这样学生物是很死板的,但其实在抄写的时候我不是在学生物,而是通过抄写来加深我想背的英语的印象,“不动笔墨不读书”。有时候一道问答题只需要书本上的两句话,我可能会前前后后多抄两句,多练习些英语。总之,生物课本最后成为了我的“英语课本”。考试时答题、甚至在生物课上发言,我都常常借用课本上的句式,因为我一开始很保守,认为自己还没有什么英语脑细胞能写出什么像样的英语句子。
每逢星期五的生物课,愠倦女士评讲单元复习题。有一次,我的作业交给一个同学核对,只错了半道题。那同学大声宣布,Hung全班第一。愠倦女士大喜。从此以后愠倦女士一直对我态度很好。还有件很给力的事,一天我的作业传下来,前边的Ashley看到了,转过来:“Hung,is that your handwriting?That looks like printing.How did you do that?(航,那是你写的字吗?就像打印出来的一样。你怎么写的?)”我写字没有什么体,但看上去算工整。她看着我,眼神居然流露出一丝爱慕,把我电了一下,这让我受宠若惊。
我注意到班上的美国学生并不是想象中的那样会踊跃发言,所以我也减少了发言,利用下课后与愠倦女士保持交流。生物课本里的内容愠倦女士并不是全部都讲。在美国每个科的老师可以用不同的教材,根据本地省教育厅的基本大纲自由搭配教学内容。我上的只是一所很普通的公立高中,外面一定有很多好学校老师一定抓得严,因此我得自己看书本上老师没讲过的东西,有什么问题独自去找她。
和愠倦老师说话是我来到美国后第一次和外国人真正面对面长时间讲英文。能够近距离地听愠倦女士讲一大段英语,我留心总结到两点对学英语口语的启发:第一,英语为母语的人在讲话时,他们在念介词、连词、助动词时只是短促地点一下就滑过去,只要给人感觉说出来就行了。因为这些“结构词”每个人都在用,大家都晓得,所以你只要稍微带一下,不需要发音很完整。总之,glide over(滑过)英文句子中的“结构词”,避免把重音放在语法结构词上。第二,讲英语要习惯多用“active verb”(主动动词)。什么叫active verb?说白了就是少使用“be”“there is”“should have been”。Speak a lot more sentences like“I hit my head on the bar”instead of“my head was hit on the bar.”
四、健康课/体育课
康州法律规定,每个高中必须为学生设置三年的Health/Gym(健康/体育课)。我一直上的就是我前面提到过的那位身材魁梧的大妈的课。记得在健康课上经常讲的内容就是防范青少年心理疾病。印象比较深的是大妈花了近两周时间讲depression(忧郁症),还给我们放了一部电影。电影讲述主人公最要好的朋友患上了忧郁症,自我挣扎了很长时间最后自杀的悲剧。那朋友经常告诉主人公感觉活得没意义,主人公很着急,但只是一直自个开导劝说那朋友。那朋友醉酒开车,逃学,放弃自己的网球运动,开自己要自杀的玩笑。结果他朋友真的轻生了。电影放映后,大妈说抑郁症在青少年中很有比例。我听了觉得很有趣:美国的初中生和高中生的压力跟芝麻一样大,跟中国的学生哪能够比。我看那些压力,都是什么酗酒、吃药、早得子女、枪支暴力引起的,多是自找的。照书上说的那些症状,我整天在学校里英语被人嘲笑,文化方方面面没有适应,我不早已经得忧郁症了?我对忧郁症怎么在美国青少年中间这么流行感到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