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猎人对话狩猎生涯
努瑞拉·合孜汗
猎人心灵纯洁没有邪念,
放鹰的时刻醉心于狩猎。
这是我在纷争的人世间,
看到的最有趣的一幕。
——阿拜·胡南巴依
从前,哈萨克民间有着向勇士讨要战利品、向猎手讨要猎物的习俗。这里的讨要不是乞讨,而是一种出于相互尊重的索取方式。在广袤的原野上,寻找失物的人或过路的人遇到了满载而归的猎人,就会向猎人索要斯热阿勒合(斯热阿勒合:指猎人赠送给在野外遇见的陌生人的一部分猎物。),而猎人则会很骄傲地分一些斯热阿勒合给对方,这对猎人来说是一种荣耀。如果相遇的人没有开口向猎人索要斯热阿勒合,则会被视为是不明事理的人。猎人不会因为陌生人分享了自己的战利品而心生嫉恨,相反他会像遇到了财神爷似的认为这是吉祥的征兆,是一件很幸运的事儿,还会为异乡人分享了自己的猎物而深感骄傲,并相信福祉一定会再次降临于自己。所谓的斯热阿勒合也有猎取猎人心里话的意思吧。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我这部根据一生从事狩猎行当德高望重的老猎人的种种趣闻而写成的书籍,也算得上是向猎人索取的斯热阿勒合吧。我就是本着同读者们一起分享狩猎快乐而提笔的。
我是听到那些为保护民族文化遗产而呕心沥血的年轻学者们的提醒才决定记录狩猎趣闻的,否则我自己是不会想到提笔的。我要讲的猎人就是我的父亲——合孜汗·阿合曼。从前我总是有这样的想法:父亲一生的历程应该由别人来写,后来我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如此避而远之是不对的,因为狩猎不仅仅属于我父亲一个人,它来自于哈萨克民族的古老习俗,是哈萨克人民创造的草原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写下来并保存下去。我是在狩猎的环境中长大的,而父亲又是继承了哈萨克民族古老狩猎生产习俗的猎人之一,他本身就是一个活生生的素材,我还犹豫什么呢?在当今社会,经济的变革给游牧生活带来了许多变化,原来的狩猎需求被现在的生态保护观念所替代。我们将猎人的故事写成文字,目的并不是为了让今天的人们继续出去狩猎,而是为了记住那些未能传承下来的古代狩猎生活,为以后郑重其事地交给历史博物馆而作准备。
我所写的狩猎故事仅仅是中国的哈萨克民族在阿勒泰地区狩猎生活的印迹。即便这样,我认为通过这部著作,人们可以看到先祖源于古代的狩猎技艺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并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进而可以从这些故事中了解到哈萨克民族狩猎文明的主要模式。
我在写这部作品的过程中,发现狩猎生活、尤其是发生在我家中的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我的记忆中变得模糊不清了。我没有必要为了多产而虚构作品的内容,不能凭空想象模棱两可的事情,或者根据自己的诉求和观点而作出推断,必须要描述真实的狩猎人生。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就需要我将那些模棱两可的东西问得清清楚楚。同时我发现自己知道的东西还不够多,可惜啊,如果我提前考虑到会有这部作品问世,那么我会搜集更多相关材料的。
我于2004年开始着手写这部作品。当时我就想应该与父亲好好地谈一谈关于狩猎的故事。可我毕竟是嫁出去的姑娘,而且另立了门户,与娘家的距离又那么远,我几乎无法与父亲坐在一起长谈。那时我为了在哈萨克斯坦更换绿卡,在阿拉木图市逗留了很长一段时间,我越回忆父亲的狩猎生涯就越想念他。我将自己知道的东西都写了下来,将需要进一步询问的部分空了下来。在此期间,我写了许多诗歌,均发表在哈萨克斯坦的文学期刊《母语》《星星》《哈萨克文学》等杂志上,编辑和读者们给予了很好的评价。2005年,我的诗集《额尔齐斯河彼岸》在哈萨克斯坦印刷出版。之后我下定决心暂时停止自己在其他方面的写作,而专心从事狩猎故事的写作。
2005年12月下旬,我回到了故乡。一回来就直奔额尔齐斯河畔西别特村的娘家。父亲感冒了,加上心律不齐、血压不稳,已经卧病在床一个星期。我从阿勒泰市取了药,亲自照顾父亲。一个星期之后,父亲的感冒好多了,我感到欣慰。之后的十几天,我一直陪伴在父亲的身边,静静地让父亲回忆他的狩猎生涯。那一年,父亲已过八十五岁了,但是他仍然那么健康,记性也特别好,别人一看就知道他是个思维清晰的老人。
我告诉父亲,我写了关于狩猎的书。
促使我写这本书的是哈萨克斯坦当代文学家阿合叶迪力·托依仙。我在阿拉木图市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了作品的前半部,这些章节已经在哈萨克斯坦的文学期刊《母语》杂志上发表。哈萨克斯坦国家广播电台“夏勒哈尔”栏目曾经以“放猎犬捕获猎物”为题播出了我写的关于父亲狩猎经历方面的文章。
我将节目的录音磁带放给父亲听了之后,他又惊又喜地说:
“在我的一生中,究竟捕获了多少猎物啊!简单地说,我依靠猎物保全了自己的生命,可是我并没有因为狩猎而变得富裕。如果当时捕获的猎物全归我所有,那么我就会积攒很多财富。我给人民公社当了二十年的职业猎人,1983年我的狩猎生涯基本结束了,开始从事个体农业。当时捕获的猎物必须上交政府,我只是以牧马人的资格获取固定的工资,最高的年工资为四百三十元,粮食和布料是限额购买的。虽然我们穿的衣服很少,但是我们没有受冻,我也没有在任何人面前仗着自己打的猎物多而摆过架子。有一年,我打了八头野熊、十七匹野狼、四十一只狐狸、十三只沙狐和四只貂,可是我的工资还是四百元。这些钱除了能够糊口,没有多少剩余。捕猎是一种技能,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具有这种技能,即便具有这种技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也很多。我尝试了狩猎的各种方法,熟悉并且掌握了狩猎的各种诀窍。虽然我的猎鹰和捕兽器足够我去狩猎,可是我对自己说:为什么不尝试一下用标枪或者其他的东西捕猎呢?就这样,我不断地改变原有方式,尝试其他方法。年轻的时候我很喜欢诗歌,会背诵哈萨克民族古代游吟诗人们的对唱《布尔江与萨拉的对唱》、《叶恩阔勒与克别克的对唱》等。有一次,我与朋友打赌,看谁背诵的诗歌多,我们整整背诵了一天也没有将自己熟悉的诗歌背诵完。如果我当时醉心于诗歌,那我日后一定会成为一位诗人,没准也会在身后留下不朽的诗句,但是我从事了狩猎的行当。在那个艰苦的岁月里,是狩猎让我们一家大小活了下来。现在我老了,我的儿子阿达力未能继承狩猎的技艺,因为当他长大的时候,狩猎行业已经被禁止了,他一直忙于放牧。这几年里我心想:‘唉呀,饱含着自己心血的狩猎技艺无人继承,只能随我而去了!’没想到还有人愿意听我的这段经历,并且将它变成有用的东西。你看,其他国家的人居然还帮助了你呢!”
当我把《最后的猎人》前半部分念给父亲听时,他说:
“你写的内容都是以前发生过的事情。《捕兽器》里的一些内容写得粗枝大叶。捕兽器与其放置在荒无人烟的地方,还不如放置在离野兽的洞穴比较近的岩石旁边、茂密的丛林中或者牲畜无法到达的地方。还有,白额褐马摔断的腰椎骨不是三根,而是六根,而且腰椎骨与两侧的骨头挤在了一起。你看到的只是我们存放着的三根腰椎骨。”
“被人们称之为鹰穴的地方在铁列恩布拉克的阳坡,而这一带的阴面则被人们称为夏格莱的旧营盘。”父亲就这样对有关的章节进行着校正。然后他再次惊奇地看着我说道:
“我的孩子,这些内容你是怎么记住的?你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这些事儿的?因为我们兄弟四个身后的儿子们对狩猎并不感兴趣,而且也从来不听关于狩猎的故事。”
“爸,您常常讲起狩猎的故事啊。”
“哎……我甚至根本不记得给你讲过狩猎的趣事,也没有教过你狩猎啊。我只记得教过你背诵诗歌、谜语、谚语和绕口令什么的。”
“是的,但是您常常对客人们风趣幽默地讲述每次狩猎的过程,我也有耳朵呀,听多了这些故事就留在了我的记忆里,而且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您的一举一动。”
“我不记得什么时候讲过狩猎技艺,只记得你小的时候特别爱问‘那是什么’‘这是什么’,甚至跟在我的后边,问得我心烦意乱。”
“那您当时有耐心给我讲吗?”
“当然了。有时候为了解闷好玩,我故意咬文嚼字地告诉你,而你也会跟着我咬文嚼字地学说一遍。有时候我说错了,你也会记住这些错误的说法。记得你三岁的一天,我骑着马带着你向大帐方向走。路上有一头驴在路边吃草。你问道:‘爸爸,那是什么东西?’‘——是驴呀!’我拉长声音回答道。第二天,我们又顺着那条路返回,看见昨天的那头驴还在那儿吃草,我问你:‘努开西(努开西:努瑞拉·合孜汗的爱称。),那是什么?’‘驴——羊。’你把我昨天说的‘驴’后面的后缀‘呀’理解成了‘羊’了,当时我笑得乐开了怀……”
“爸爸,我直到现在都没有改掉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我觉得人生就是由问和答组成的。我现在还想问您一些自己一知半解的事情,您可别再把我当成三岁的孩子了,您解释的时候就不要再加后缀了。”
父亲把我的这一句玩笑当成了我在向他撒娇,在他老人家眼里我还是个孩子。父亲说:
“今年我已经八十五岁,老了,你问我的时候,我担心自己不能对答如流,你为什么不在我七十岁的时候问我这些问题呢?”
“爸爸,我不也是到了五十岁才懂事的吗!”
妹妹阿合叶迪力对我说“:姐姐,一个很好的题材就在你的面前,你却没有加以珍惜。并不是所有的作家都能成为猎人的孩子,猎人的孩子也不可能都成为作家。我也见过一些人,他们仅仅与猎人相处了一两天,便东一锤子西一棒子地写一些漏洞百出的狩猎故事。如果你真的想写,就写一些父亲平时随便说起的捕猎故事吧。”
父亲有一个弱点,如果有人问他索要东西,只要他手中有都会送给别人,甚至连狩猎工具也会给人。他亲自打制出来的工具,全部丢失在自己手中。我们曾经见过父亲根据当时的需要,将长矛变成刀子、木棒变成绞棍、木槌变成桩子,捕兽器、铁链和铁锁变成马掌和铁钉……如今在我家根本就见不到弓弩、标枪、滑雪板、长矛、狼牙棒、捕兽器这些狩猎工具了。这些东西有的在搬迁的时候被抛弃在旧营盘、冬窝子里,还有一部分能用的东西被别人捡了便宜。这些东西对后来的年轻人没有用处,别说是看到它们变钝、发黑、被磨损的模样了,就是看到崭新发亮的东西,他们也不会多看一眼。
俗话说:亡羊补牢,犹未为晚。最让我欣慰的是,虽然各种狩猎工具早已经破旧不堪或者丢失了,但是我的父亲还健在,而且身体健康,记忆清晰,这就让我觉得无价之宝就在我的身边。阿勒泰一带禁止狩猎的时间已经有二三十年了,但父亲直到1996年都在驯猎鹰。俗话说:江山易改,禀性难移。对父亲来说,三十年前的经历就像昨天才发生过似的,历历在目,他还记得很多往事。我带着遗憾与欣慰交织的心情,拿起笔开始记录父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