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北园春工贸公司和乌鲁木齐市二运司只有一路之隔,路那边是国有企业的工人,这边都是种菜的农民。
二运司被收购后,企业的工人想不通,“农民一夜之间竟然领导起工人了”。彭长胜回忆说,北园春接手二运司后,很多工人不能接受这种身份的转变,一度堵在门口不让北园春领导进去办公。后来,还是在政府工作小组和企业领导的协调下,企业才顺利完成了收购工作。
农民变身股民
上世纪90年代,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各种形式企业的出现,乡镇企业生产出的商品不再像上世纪80年代初那样吃香,企业的技术、人才、环保、安全和卫生等方面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文玉杰回忆说,1995年前后,随着产业政策的调整,相当一部分乡镇企业因为贷款困难、产品找不到销路等原因,纷纷倒闭。
2000年前后,发展遭遇资金瓶颈成为乡镇企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怎样才能让企业继续发展下去?”彭长胜回忆说,在这次困境中,北园春又完成了一次“漂亮转身”。
北园春以让农民入股的形式对九家湾村一队进行改造,九家湾一队117个村民参与了企业的股改。在这一次农村“改革”中,北园春集团不但让村民尝到了甜头、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也给众多面临资金问题的企业提供了一个范本。
今天,再回顾乡镇企业的起步,文玉杰评价说,乡镇企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而且是农民自求解放、自求发展、自求富裕,通过办企业来改变自身命运的发展史。
经过30年的发展,今天,新疆农村中隶属第二、第三产业的中型以上乡镇企业已达629家,全疆有34家企业被确认为全国乡镇企业大中型企业,3家企业被命名为国家级乡镇企业集团,其中,乌鲁木齐市八家户等8个乡镇企业工贸小区被命名为自治区乡镇企业示范区。
(赵梅)
流行语
星星知我心
电视剧《星星知我心》拍摄于1984年,此剧让观众哭得眼泪加起来要流成河了。而此剧让内地的观众记住了一位母亲的典范——古秋霞(吴静娴饰)。
许多关心同情古秋霞命运的观众,纷纷要求电视台不要让身患绝症的古秋霞死去。编导们只好尽量延长她的生命,最后迫不得已才让她离开人世。由于观众还关心她的5个子女的命运,于是又拍了后来的续集《星星的故乡》。而由母亲的饰演者吴静娴演唱的电视剧主题歌在当年也广泛流行。
旧闻新看
《乌鲁木齐市天山区的支农壮举六百吨城肥下乡》
1月20日上午600吨城肥下乡,157辆插着小红旗、装满肥料的大卡车从乌鲁木齐市人民广场出发,破例穿过市区,通过西大桥,浩浩荡荡地开往乌鲁木齐县安宁渠乡。这一多年未见的“城肥下乡”壮观景象,引来了一路行人惊奇的目光。
为了以实际行动贯彻全国和自治区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天山区党委和政府决定在春节前组织一次大规模的“城肥下乡”活动。通知发出后,各街道党委和办事处做了大量组织动员工作。各族群众和干部表现出了极大热情:有车的出车,有肥的献肥,不少街道干部亲自清理厕所,居民们主动积拉禽畜粪,共青团员义务装运,一些个体户开着自己的卡车加入了运肥大军。短短20天内,共积人畜粪肥600吨,计157车。
运肥大军是在农民兄弟们的锣鼓、唢呐声中进入安宁渠乡的。许多农民骑自行车远道而来,喜气洋洋地领上了肥料。
——《新疆日报》1989年1月23日报道有删节(作者李冀平)
第三节改革足迹 乌鲁木齐市首批个体户开启创富时代
国企职工吾斯满辞职卖烤肉
每月47块1毛9分的死工资,吾斯满拿了10年。1981年4月,吾斯满做出了一个让家人和朋友瞠目结舌的决定,时年28岁的他狠下心辞掉国企工作,向当时的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工商分局申请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在二道桥摆起了烤肉摊。
“设法养千口,做工养一人。”年已56岁的吾斯满用这句话来回答当年辞职“下海”的原因。吾斯满原是新疆建材厂的一名职工,随着儿女的相继出生,47.19元的月薪显得入不敷出,只能想办法多赚点钱养活家人。
现在,他是南昌路“吾斯满珍珠抓饭王”饭馆的老板,在乌鲁木齐远近闻名。和吾斯满一样,有口饭吃或者吃得好一点,是第一批城市个体户的朴素想法。
开放:个体经济“松绑”
1980年前后,大批下乡知青如洪潮般涌回城市,等待安排就业,或是削尖脑袋往国企里钻。然而企业不可能接纳所有需要饭碗的人,社会上产生了大量待业青年。
无奈之下,不少人借政策东风开始从事理发、修家具、卖小吃、卖小百货等营生,维持生计。第一批城市个体户就这样在街头诞生了。以街为市,以地为摊,马路市场可谓培育个体户的“摇篮”。他们赶上了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波,
赶上了流通领域的市场化变革。
时任乌鲁木齐市工商局工商科科长、现年71岁的张尚华回忆,1979年1月,乌鲁木齐市革委会发布由他代表乌鲁木齐市工商局起草的《关于开放集市贸易的通告》,确定在乌鲁木齐市首批开放15个集贸市场。“那时候我和一些工商干部到北门文艺路、春风巷等地去张贴这个通告时,老百姓都围了上来,问是不是真的。”
从那时起,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
到1979年年底,全区个体工商户有4168户,其中乌鲁木齐市782户。到1981年,也就是吾斯满成为个体户的那一年,乌鲁木齐市已有3291户个体户从事商业、饮食业、服务业等行业。
吾斯满则记得刚“下海”那会儿政策不停在变,但越来越宽松:“我开始做买卖不到半年,有工商干部来我的摊位告诉我,现在政府的政策变了,要保护做买卖的人,还规定个体户可以请一两个帮工。我那时买卖做得不大,一个人经营刚好,就没有请帮工。”
现在,吾斯满雇了30多个员工,“要是放到以前,我就是资本家了,肯定要被割尾巴的。”
害臊:身份上直不起腰
走上街头的个体户们很快就发现,通过自己的勤劳付出,赚的钱要比在“单位”多得多。吾斯满摆了一个月烤肉摊,就赚了300多元,相当于以前半年多的收入,一家人坐在每月用两块钱租来的小平房里高兴得“眼泪都淌出来了”。
吾斯满的妻子用这300多元给两个孩子买了好几套新衣服。他的妻子说:“1981年时,我的女儿4岁,我的儿子才1岁,以前我老公的工资太低,没钱给孩子打奶子喝,赚了钱后,才开始天天给两个孩子打奶子喝。”
吾斯满在摆烤肉摊3个月后,花300多元添置了一台黑白电视机,这是他家除收音机外的第一台电器。一到晚上,周围的邻居就到吾斯满家看电视,小小的出租房里坐满了大人小孩。
经过28年的打拼,现在的吾斯满早已完成了原始积累,如今的他开着本田车,住着高级公寓,经营着400多平方米的餐厅,儿子在澳大利亚上大学,一年的开支就是五六十万元。他感叹地说:“当了个体户,我的生活完全改变了。”
然而,“先富起来”的个体户,社会地位并不高,“政治”上挺不起腰杆。
1982年7月开始在乌鲁木齐市青年路原东风电影院门前开商店的纪大珍说,虽然开商店是合法的,但是还是觉得害臊。“那时人们都看不起做小买卖的,羡慕集体企业、国企。我的一些朋友看到我做买卖都觉得丢人,见到我就把脸转过去了。尤其是个体户的孩子,在学校都被同学嘲笑‘他们家是个体户’。”
1982年12月,第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新《宪法》,规定: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意味着个体户受到了法律保护,从此,个体户的社会地位慢慢提升。
到了1985年,个体户以勤奋、灵活的特点在市场竞争中显露出优势。“比如开商店,个体户晚上也不关门,营业时间机动,国营商店还是正常上下班的,当然个体商店生意好了。”纪大珍回忆说。
据自治区工商局留存的资料记载,当时,在政策的指引下,没有经商习惯的哈萨克族、蒙古族牧民也开始放下手中的牧羊鞭,进入流通领域。到1985年,已有5000多名牧民走进务工、经商、个体经营的行列。
1985年,新疆个体工商户达到16.8万户,全年营业额达11.5亿元,个体工商户最多的是喀什,其次是乌鲁木齐市,这两个城市的个体户都在两万户以上。
“社会地位慢慢不同了。越来越多的人羡慕我们大把挣钱,也开始改口叫老板了。”纪大珍说。
变迁:个体户走上新阶层
纪大珍当初是在街边摆摊,因为没有办营业执照,工商部门经常来查。后来工商干部告诉她,可以去领一个营业执照,这样做生意就合法了。于是,在1982年的7月底,纪大珍拿着户口簿、照片、单位证明等,到当时的天山区工商分局顺利办了照。
纪大珍开商店25年来,共到工商局换过11个营业执照。她现在还保存着当年的营业执照复印件,还在复印件上编了号码。
纪大珍领取的第一个执照是黑白印刷,执照上的内容都是钢笔填写的,上面还贴着经营者的照片。
据那时专门负责办理营业执照业务的张尚华介绍,纪大珍拿到的执照是工商局自己制作的。到了1984年,乌鲁木齐市才实行了全国统一的个体营业执照和营业执照副本,并规定每年1月开始实行一次验照贴花工作。
张尚华说:“1982年,随着市场开放,个体经济得到较大发展,但是无证商贩剧增,闹市区和市区主要交通干线上随处可见摆设的摊点,严重影响市容。职能部门为此开展了清理整顿,当时就取缔了800多户无证商贩。”
1983年,乌鲁木齐市天山区工商局成立全市第一个个体劳动者协会,纪大珍被推选为组长。1990年,天山区工商分局个体协会成立了东门分会,纪大珍被选举为副会长。
到了1998年至1999年,首府出现了超市,对商店的冲击很大,纪大珍的小商店举步维艰。2000年后,纪大珍的商店几经搬迁,经营场所也越来越小,继续维持已没有多大意义。2006年5月,纪大珍将开了20多年的红梅商店关了门。
在25年的个体户生涯中,纪大珍不仅光荣地入了党,还被选为乌鲁木齐市第十二届人大代表。
如今,经过30余年的发展,新疆个体工商户已达47.8万户,从业人员78.9万人,注册资金108.8亿元。
(耿蕾)
流行语
深圳速度
说起当年的深圳速度,人们就想到了53层高的深圳国贸大厦,这座当时国内第一高楼为特区赢得了“深圳速度”的美誉。
1984年,在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高160米的国贸大厦仅37个月竣工,其中创造了“3天一层楼”的奇迹,从此成为“深圳速度”的象征。“深圳速度”常被用在许多领域,来形容速度特别快、效率非常高。
旧闻新看
《乌鲁木齐市红山浴池恢复擦背项目》
最近,乌鲁木齐市红山浴池恢复了修脚、擦背等服务项目,这是有脚患的和体衰力弱的浴者的福音。
当记者来到红山浴池后,在盆浴间宽敞、明亮的大走廊上,看到许多有脚患的浴者正坐在舒适的沙发上等待就医,修脚师傅正在聚精会神地给一位浴者修脚。这位浴者高兴地说,他是从塔城出差来的,脚上生有肉垫,一走路便感到疼痛难忍。过去跑了不少地方,都得不到治疗。这次来乌鲁木齐市出差,听说红山浴池恢复了修脚项目,特地赶来求医。
其他脚病患者对此也赞不绝口,要求登报表扬浴池这一为群众着想的服务精神。
浴池领导同志告诉记者:修脚、擦背服务项目深为各族群众欢迎,给有脚患和体衰力弱的浴者解决了困难。非金属矿公司的一位老干部是浴池的常客,他患有半身不遂症,以前每次来,总是老伴给他擦背。这次,服务员给他擦了背,他连连称好。
——《新疆日报》1979年8月27日报道有删节(作者石坚)
原标题:有脚患和体衰力弱浴者的福音红山浴池恢复修脚擦背等服务项目
第四节百姓生活 “张瑜头”“费翔头”“郭富城头”……
夫妻理发店当年美发最流行
从提着篮子上门为人理发的剃头师傅,到远近闻名的七纺夫妻理发店老板;从开设市中心第一家门市店,到拥有20多家美发分店;从他剪什么发型首府就流行什么发型,到现在只在徒弟的店里当个“大师傅”,他就是刘顺华。
在寻访首府美容美发行业发展的足迹时,刘顺华的名字被提起。痴迷发型设计近40年的他,带着许多发型从大姑娘剪成外婆的超级忠实顾客,一路走来,见证着首府美发行业的发展。
初创业提着篮子理发
剪起发落,女孩一扎长的马尾辫散落地上;烫好发根,蓬松的头发有了自然的弧度。在刘顺华的剪刀下,发端从左至右渐变的线条慢慢显现。此时,镜子里的女孩,有着时下最时尚的BOB发型。
2008年10月中旬的一天,在乌鲁木齐市广电宾馆附近徒弟的美发店里,看着镜子中刚做好的发型,年近50岁的刘顺华说:“15年前流行的‘童花头’跟这个发型很相近,又流行回来喽!”
1983年初,在浙江嘉兴,刘顺华的第一个孩子刚刚出生,来不及品味初为人父的喜悦,他就被窘迫的家境折磨得愁苦不堪。春节,一个在新疆做裁缝的朋友回家过年,偶然跟他提起:新疆理发店的手艺不好,咱这里的师傅过去肯定能当“掌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