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看,PPI的上涨意味着企业出厂价格的提高,因此会导致企业赢利的增加;但是如果下游价格传导不利或者面临着市场激烈的竞争,走高的PPI就意味着众多竞争性企业将会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从而影响企业赢利,这样一来,整个经济运行的稳定性也将受到严峻的考验。
从2007年10月开始,我国的PPI涨幅很高,从3.2%上升到2008年8月的两位数10.1%。一年以来PPI上升的根本原因是,在全球需求急剧扩张的情况下,资源类产品的价格持续走高,而我国部分资源匮乏、内外需求旺盛,经济对于外部资源的依存度依然很大,最后导致PPI走高,直到2008年8月创下10.1%的新高。
然而,在PPI创新高的同时,CPI却连续下降,形成了明显的“剪刀差”。按常规来说,PPI对CPI有一定的指导作用,PPI增高也会推动CPI增高。为什么会出现PPI和CPI背道而驰的现象?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历史上来看,在物价上涨周期,PPI和CPI的峰值出现的时刻不同,而CPI峰值在很多时候比PPI早了几个月。以我国2004年前后的物价上涨为例,CPI于2004年7月达到5.3%的高点,而PPI则于同年10月达到8.4%的高点,相差3个月。同时,进入2008年以来,由于供需矛盾和资本炒作等多方面原因,以原油为代表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冲高,带动我国PPI涨幅明显提升,更凸显了两指标走势之差。
(2)在我国现阶段,PPI跟CPI的传导并不顺畅。PPI向CPI传导上涨压力的链条大致有三种:PPI(煤炭、成品油、电力)→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CPI;PPI(采掘工业)→水电燃料→CPI;PPI(原料工业、加工工业)→工业消费品→CPI。由于我国下游产品的市场总体大于需求,而且国家对中间产品实行价格管制,于是就导致PPI向CPI的传导在很大程度上被弱化,而PPI上涨对CPI的影响更多的是在心理层面上。据专家估计,当前在我国PPI的上涨浮动中只有10%左右可以传递到CPI中。
(3)PPI和CPI两个指标的侧重点不一样。在CPI中食品和服务业所占据的比重非常大,PPI则涵盖了各种工业制造业产品,两指标的构成因素区别明显。按权重跟价格波动来看,石油价格的浮动对PPI产生了更明显的影响,而食品价格对CPI的影响也更突出。通常而言,CPI是衡量国家物价水平的最高指标,而对于PPI以及其他价格指数,政府很少有动力去专门调控。
然而,PPI和CPI相反的局面不会保持在一个长期水平上,从中长期看,PPI和CPI的差别一定会缩小,并最终保持基本同步。
其实,在多数情况下,CPI和PPI的走势方向相同。总而言之,CPI和PPI作为整体经济运行的核心指标,对国民经济和资本市场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可以做一个形象的比喻:整个国家经济就如同一辆飞驰的列车,普通民众是列车的乘客,各类企业则是列车的零部件,而国家经济政策就是为确保这辆列车又快又稳地行驶。假如说GDP增速反映的是速度指标,那么CPI和PPI就是表明列车运行稳定程度的核心指数。如果CPI指数太高,车上的乘客——广大民众就会感到车速太快而受不了;假如PPI工作不正常,那么列车的零部件——众多企业就会承受很大的压力负荷。这两种情况一旦发生,都需要迅速对宏观经济进行“点刹”与调整。
要点回顾
PPI、CPI的增降趋势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整个经济运行的健康程度,并可以作为预判未来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动的重要指标。
拉弗曲线:税收必须有分寸
拉弗曲线反映了政府必须保持适当的税率,才能保证较好的财政收入。
一般情况下,税率越高,政府的税收就越多;但税率的提高超过一定的限度时,企业的经营成本提高,投资减少,收入减少,即税基减小,反而导致政府的税收减少,描绘这种税收与税率关系的曲线叫做拉弗曲线。
《管子》有言:“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危。”这段话表明一个治理国家的道理——一个国家要想把经济搞上去,其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生产、贸易等经济活动,并在必要的时候进行一定的调节和控制,而不是横加干涉,对百姓豪夺。对今天而言,这段话仍有鲜明的启发价值。从经济学上看,“取民有度”跟“取民无度”都和税收政策有关。
一个国家只有把税收政策执行到位,才可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资金扩大实业,由此才可以扩大税收来源,增加政府的税源,真正做到国富民强。纵观我国古代那些衰败的朝代,在行将就木之际,几乎都伴随着国家对百姓的横征暴敛。苛捐杂税多如牛毛,百姓揭竿而起,王朝最终不可避免走向消亡。
在征税中,“利民”的思想是非常可贵的。但是,在税收、政府和个人之间存在着一个怎样的规律,在何种情况下才能使税收政策收到最好的效果,对国家、民众都有好处,却是一个深邃的经济学问题。然而,一位经济学家竟然会在一张餐巾纸上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1974年,当时,美国经济正处在“膨胀”的困境里。南加利福尼亚商学院的教授阿瑟·拉弗和当时美国总统福特的白宫助理切尼在华盛顿一家餐厅里共进午餐,为了使他们明白只有减税才可以让美国摆脱“滞胀”的情况,拉弗临时在餐巾纸上画了一条抛物线,浅显生动地给切尼讲述了减税的优势所在。
一起就餐的还有《华尔街日报》的副主编万尼斯基,之后他马上把这件事情发表在报纸上,并大力做了宣传和赞扬,“拉弗曲线”由此声名远扬,被戏称为“餐桌曲线”的“减税主张”博得了社会各界的认同,并最终被后来的里根政府所采纳,其影响遍及欧美各国。拉弗也因此成为家喻户晓的经济学家。
受拉弗的减税理论的影响,从20世纪80年代起,世界上许多国家持续实行减税政策,美国、加拿大、德国、英国、印度、巴基斯坦、沙特、马来西亚等众多国家纷纷出台减税方案,形成了世界性的减税浪潮。
而统计显示,这些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并没有降低,反而会呈现一个上升的态势。
下图就是“拉弗曲线”。
图中,原点0处标识税率为0,此时政府没有税收收入;随着税率增加(由O-T-I的方向移动),税收收入呈现抛物线形的变化。当税率到达T点为100%时,社会将没有人愿意工作,所以也就没有税收收入了。拉弗曲线说明,当税率到达T点时,税收收入对人们工作的积极性有一定的提升,所以税收收入随着税率的提高而下降。
拉弗曲线表明这样一个观点:当税率低于某个标准的时候,会激发社会的工作激情,从而促进社会的供给,政府的收入也会一同上升;而当税率高于某个水准的时候,就会降低工作情绪,从而降低社会供给,政府的税收也会跟着减少。因此,政府为了取得更多的税收收入,最佳的方式不是提高税率,而是减税。这解释了经济学中的“欲速则不达”的哲理。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经济生活中,违背这一客观规律,不按照应有的程序办事的例子却屡见不鲜。
比如,在某城市郊区有一个通往著名旅游景区的高速公路,除了节假日和旅游旺季以外,大多数时间并不拥挤。高速公路两侧设有辅路,通过主路时收取费用,辅路免费。所以当人们从这里经过时会看到一种现象:主路上车辆风驰电掣,却寥寥无几;而辅路上的车、人很多,将整个辅路挤得水泄不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直接原因就是走主路的时候需要“过路费”。对大多数百姓而言,为了省钱而多花时间是可以理解的。然而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情况实际上是一种资源上的配置不合理。
首先,高速公路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其次,辅路上的车辆行驶缓慢,耽误了大量的时间,这又使得一些社会资源遭受不小的损失。我们可以降低“过路费用”,但是在现实中却很难做到。经营高速公路的公司往往以“贷款修路、收费还贷”的方式操作高速公路项目,这样一来,他们就不会降价。经营者的思维就是:收的费用越高、越多,我们就可以更早地还清贷款数额。
在结合了拉弗曲线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收费高、收入高”的看法是非常片面的。高速公路经营者们正处在拉弗曲线的危险境地。这时,如果收费不降价,不沿着T-I方向移动,大多数司机都不会去走高速公路,经营者的总收入不但不会增加,还会降低。只有降价,车辆才会走高速公路,总收入才会增加。实际上,我国许多地方的高速公路,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这种收费太高的状态中。实际上,我国很多地方高速公路经营得都不是很好,不仅使经营者难以为继,还造成了公众时间和公共资源的极大浪费。
最后,经营者终于开始对高速公路的收费进行调整,总体上降低了收费标准,通过高速公路的车辆这才明显增加,辅路上的通行状况也得到明显改善。当然,经营者运用拉弗曲线还可以确定高速公路过路费用的最优费率。比如,调查驾驶员对过路费用的接受程度,测算出收费每增加或下降一元,选择高速公路的车辆所减少或增加的百分比;计算收费降低后经营者减少的收入和车辆增加而提升的收入两者之间的差额等,就可以最终得出一个收入最大化的收费率水平,从而可以让高速公路经营者与司机之间达到一种合理的平衡点。
要点回顾
政府应该制定优惠的税收政策,改善投资环境,吸引社会力量和外资前来投资兴办实业,以扩大税基,增加税源,增强政府的财力,加快经济发展。
泡沫经济:再美丽的泡沫也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泡沫经济是指资产价值超越实体经济,极易丧失持续发展能力的宏观经济状态。泡沫经济经常由大量投机活动支撑,由于缺乏实体经济的支撑,所以其资产犹如泡沫一般容易破裂,因此经济学上称之为“泡沫经济”。
泡沫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经常会由于支撑投机活动的市场预期或神话的破灭,而导致资产价值迅速下跌,这在经济学上被称为泡沫破裂。其主要体现在房地产市场和股票交易市场等领域大幅投机炒作上涨达4年。但是一旦泡沫经济破裂,其影响将波及一个国家的大多数产业甚至国际经济的走势。
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经济一片繁荣,股票市场和土地市场热得发狂。4年间,土地价格翻了几番,股票总市值涨了3倍。一些做事业的公司也加入到炒地和炒股的热浪中来。市场达到一种失去理智的疯狂状态。恰如果戈理在戏剧《钦差大臣》里说的:“上帝欲使人灭亡,必先使其疯狂”“上帝要让一个人疯狂,一定会先夺走他的理智”。
美国的国土面积是日本的25倍,但是日本土地总市值是美国土地总市值的5倍。日本陷入整个经济大潮波涛汹涌的境地,土地和股票市场都在上演着一夜暴富的神话。当时日本全国民众都沉醉在幸福和喜悦中,但是灾难也悄悄降临了。以1990年为开端,日本股市和土地价格就像从高空抛下的铁球一样狂降不止。一夜暴富转瞬变成了过眼烟云。数家企业开始倒闭,将近40家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崩溃,爆发了剧烈的挤兑风潮。土地和股票市场的暴跌带来数千亿美元的坏账。极度繁荣的市场轰然崩塌,美丽的光环惨淡落幕,人们形象地称其为“泡沫经济”。
什么是泡沫经济?它是指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来源于金融危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当泡沫毁灭之时,即是社会动荡甚至经济崩溃之时。“泡沫”这一说法来自于1720年发生在英国的“南海泡沫公司事件”,当时这家公司很有实力,垄断了对西班牙的贸易权,并对外鼓吹其利润在高速增长,因此很多公司和个人都争相抢购南海股票。由于缺乏资金支持,一段时间之后,南海公司股价迅速下跌,就像泡沫一样飞快地膨胀又飞快地破灭。
其实,“泡沫”就是平时所说的“虚拟资本”。在经济学中,虚拟资本是以有价证劵,比如股票、债券等形式存在的,可以给持有者带来一定的收入流量的资本。而现实资本是以生产要素形式和商品形式存在的实物形态的资本。
现实资本与虚拟资本的关系充满着争斗。当现实资本大于或等于虚拟资本时,市场经济处于实体经济状态下,经济会健康稳健地持续发展。当虚拟资本大于现实资本时,经济发展就会步入一种虚幻的状态。泡沫经济产生的原因在于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偏离,即虚拟资本超过现实资本所产生的虚拟价值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