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事物的好奇与探知是孩子的天性,家长不应该孤注一掷,将全部精力都放在孩子的学习上,而应该在爱的指引下让孩子去体会学习的乐趣,这样孩子就会渐渐地爱上学习,从而培养他持久的学习能力。
作为家长的你,千万不要“低度评估”自己的孩子,否则有一天孩子会证明给你看:你是错的!
“慢孩子”=“笨孩子”吗
15岁的赵莹自述:“从我记事起,妈妈就说我不聪明,学什么都比别人慢半拍,而周围人私下里都叫我傻姑娘,就连和小伙伴做游戏,我都永远只能扮演上当受骗的角色。”
原来,赵莹在上小学时,成绩就属于中下等,其实,她一直非常努力地学习,但做事总是慢半拍,为此父母和老师就不太喜欢她。有一次,赵莹上课回答问题,老师说她回答的声音太小了,就让她到门口罚站。
虽然学习不是赵莹的强项,但她酷爱音乐。对此,妈妈却总是说:“音乐能当饭吃呀?”从上学起,赵莹就特别喜欢上音乐课,老师教的新歌,她只要听一遍就能记下旋律,歌词也能记住一大部分,但是在报名参加班级合唱团比赛时,老师却不允许她参加,原因是怕她跟不上节奏,拖班级的后腿。老师之所以这样评价赵莹,是因为他从来没听过她唱歌。
面对这样的老师和同学,赵莹觉得很失望,很不开心。好不容易熬到了上中学,她很高兴,终于可以告别这个不开心的环境,重新认识一些老师和朋友了。
然而事情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利,她发现,中学老师也同样喜欢那些机灵、活泼的同学,而对她这样成绩的学生,老师的态度则比较严肃,甚至是苛刻。有一次,快下课时,赵莹无意识地举了一下手,老师就当众问她是不是想早点下课。对此,赵莹觉得很委屈,但是老师没有给她解释的机会。难过的她只好回家和父母说,可是父母认为老师说得没错:“上课时间,你为什么就不能安安稳稳地坐着呢?非弄出一些与学习无关的小动作?”
一个学期过后,赵莹的成绩还是比较差,语文老师则当着同学的面问她:“难道你不是中国人吗?连作文都写不好。”课后,同学给赵莹起了很多外号,有些调皮的同学则干脆叫她“大笨蛋”,此时,她感到很郁闷,不再喜欢和同学们玩,认为大家都看不起她,从那时起她就显得很孤立。
父母认为赵莹的成绩很差劲,担心她考不上高中,所以就请了一个家教老师。这位老师虽然讲得很好,但是脾气却很坏,题目只讲一次,就直接问:“遇见类似的题就这么做,明白了吧,很简单吧?”有时候,如果赵莹有疑问,老师就会很不耐烦地说:“这么简单的问题都听不懂,你是不是脑子不够用?”
从那以后,即使赵莹听不懂,也不敢再问老师了,她害怕看见老师不耐烦的表情,更怕听到她的批评声。所以老师每次问她,她都糊里糊涂地点头,其实十次有八次都没有真正弄懂。即使是同一类型题,只要稍稍变换一下,她就不会做了,对此老师非常气愤,就对她的父母讲,赵莹进步很慢。就这样,赵莹感到父母不再对自己抱以希望,老师对自己也漠不关心,在她看来,自己进步一分,别人已经进步了十分,而且她认为自己永远都赶不上其他同学。
转眼间,赵莹已经上初二了,虽然家长对她不抱以太大的希望,但还是希望她能够考上高中。然而在期中考试时,她有一门才考了四十几分,这令父母对她失望透顶。
班里有个恃才傲物的男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很受老师的宠爱,在他得知因赵莹的成绩拖了班级的后腿时,就当面说她是“弱智”,赵莹非常气愤,就和他吵了起来,争吵之中,男生还打了她一下。事后老师并没有问明原由,就直接批评赵莹,说她“小心眼,为一句话就和同学吵架”。
这件事情深深地刺痛了赵莹,她为此失眠了好几天。她实在想不通,为何老师认为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修养就肯定高呢?
放暑假后,赵莹就此事和父母谈了好几次,想让他们帮助自己解释清楚其中的道理,可是不知为何,赵莹的话他们就是听不进去,而且还说她是个“不上进的孩子,不知道学习,还不让别人批评”。
因为周围人总是骂赵莹笨、反应慢,所以她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个笨小孩了。因此,她总是留心广告上提高智力的产品,既想和妈妈说买一些回来试试,又怕吃出什么问题;也因此,只要见到关于智商测试的相关知识,她就很感兴趣。赵莹说:“我很想知道那些智商较低的人都去哪里上的学?低智商的人能否治愈?”有一阶段,她每天晚上都在想这些问题。因为得不到家长的理解和支持,赵莹曾经哭过、闹过,为此还绝食、离家出走过。对此,父母总是指责她。爸爸说:“老师教过的知识,你就应该会,否则只能证明你不努力。”妈妈说:“学习是学生的天职,为什么你总是逃避责任?”
有些孩子只是反应慢,并非笨,如果能给这些孩子多一些关爱,少一些责备,相信他们会乐观地学习、生活,而不是自卑、胆怯地面对生活和学习。
改变让孩子变笨的教育方式
第一,兴趣永远第一。
一位苏联的教育家在给学前班的儿童上课时,准备了一个“发言球”,先是提问了“2+3=?”,然后将球从讲台上扔出去,接到球的孩子就说出答案。为此,孩子们学得很高兴。在场的听课老师却很不解,认为这是多此一举的行为,直接提问不就可以了吗,干吗还要多出一个“发言球”?
教育家则回答说:“没有‘发言球’,当然也可以提问,但孩子也就没有发言的兴趣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大家都不陌生,却被很多家长熟视无睹,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越来越爱学习,越来越聪明,那就应该激发、呵护孩子对学习的兴趣。
第二,体验成功的喜悦。
当孩子获取成功时,才能体验到快乐,此时,头脑中会释放出“脑内吗啡”,这种化学物质会驱使孩子想重复这一经验。那么,从这一角度讲,我们可以说:“成功是成功之母。”
在玩游戏、搭积木、做手工、参加竞赛等活动中,家长应适当引导,鼓励孩子大胆尝试,让孩子在游戏中体会胜利的喜悦。当孩子第一次扫地时,即使扫得不干净,也要大声夸赞他干得真棒,此时,孩子会体会到快乐,对自己的能力也会充满自信!
对孩子来讲,各种实践都是一次学习机会,如果我们能为孩子“找到一株矮苹果树,让他们踮起脚就可以摘到苹果”,那么,一次次的成功体验就会让孩子体会到快乐的滋味,从而信心十足地迈向更高的目标。
第三,失败了没关系。
在幼儿园中,老师要求每位小朋友左右手拍球各30次。易若的协调能力较差,拍到20多次时,球就滚到了一边。此时,易若急得眼泪在眼圈中打转,两眼直直地望着老师。老师怎么给她打分呢?打“×”,说明她失败了;打“☆”,又不符合事实,而且还失去了游戏的趣味性和真实性。能否打出一个既不失败又不成功,且能让易若接受的记号呢?
只见老师悄悄地在易若耳边说:“你拍得非常好,只差几个球就可以成功了。”然后,转身回到黑板前画上一个缺一条边的“☆”。易若破涕为笑,承认自己与其他小朋友只差一点点。
孩子的世界也有输赢可分,怎么给孩子评分可是一门艺术,虽然缺条边的“☆”不代表成功,但这并非是最终结果,仅仅是一个过渡而已,因为她离成功只有一步之差。老师这种鼓励的做法,会使易若在以后的生活中充满自信。事实证明,易若出色地完成了第二次拍球的任务。
这一次,老师不仅给她打了一个“☆”,还在第一个缺条边的“☆”上添了一条边,以此鼓励易若不怕失败、继续努力的可贵精神。
当孩子为“失败”难过时,家长不应在孩子面前唉声叹气,或是以怜悯的态度视之,更不应劈头盖脸地责骂孩子,要知道这种方式只会让孩子越变越笨。家长不妨换一种方法,让孩子明白谁都会遇到失败,错误人人都会犯,而聪明人会勇敢地面对,从中汲取失败的教训,从而继续努力,奋发向上。
棍棒催化孩子的逆反心理
有些家长奉行“棍棒出孝子”和“不打不成器”的古训,出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急切愿望,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如果文的不行,就来武的。为了实行这种强制性的管教方式,还诌了一套“小树不修不成材,小孩不打不成器”的理论。在这种近乎愚昧的教育理念的驱使下,使孩子受了很多皮肉之苦,严重的还会给孩子造成无法挽回的终生遗憾。
家长要知道,打孩子不仅是违法的,而且从人体科学的角度来讲,孩子身上的任何部位都是不能打的。盛怒之下的父母,下手往往会无情,轻则孩子被打的部位会红肿、软组织挫伤,重者则会出现脱臼、骨折,甚至造成严重的神经损伤,从而遗憾终生。
在“家长制”的长久影响下,很多父母都视孩子为自己的私有财产。他们普遍认为孩子年龄尚小,家长有权利规划孩子的未来发展,只有用权威或是严厉的教子方式才能管教好孩子,将来孩子才能够成才。有些家长更是认为,只有让孩子体会到身体的痛楚,才能更好地成长。
《信息时报》曾经在母亲节当天刊登过名为《嫌女笨,母亲情绪失控一掴掌酿成惨剧》的报道。母亲杀害了自己的亲生女儿小梦雨,这一事件引起了市民以及教育专家对家庭暴力以及传统教育方式的审视与反省。有专家认为,小梦雨正是这种传统教育的受害者之一。
案例回放——女儿因不会数数而招来耳光
小梦雨的妈妈在临时居住地辅导女儿学习,要求11岁的小梦雨从1数到100,并把这些数逐一写到本上,然而小梦雨想了很久,也没写出来。顿时,妈妈火冒三丈,挥手便打了她几个耳光。之后小梦雨说想去卫生间,然而当她从卫生间出来走到台阶上时,却不小心摔倒在地,头部重重地磕在了地板上。妈妈见状更加生气,于是便开口大骂她不好好学习,找借口上厕所还能摔倒,然后又重重地给了她几个耳光,还把她推倒在地。这一次,小梦雨的头部又重重地撞在了地板上,当即陷入了昏迷状态,而且四肢也开始抽搐,呼吸急促。悲剧发生之后,小梦雨的妈妈不仅没有及时施救,反而丧失理智,将女儿杀害,并且抛尸荒野,谎报假案。
法医在给小梦雨验完尸之后,得出一个震惊的结论:小梦雨的身上除了有明显的致命伤痕之外,全身表面有多处陈旧性创伤。
在审讯小梦雨的母亲杜某时,她交代了曾经因为各种小事情虐待过小梦雨。
对传统体罚教育说“不”
这件事情被广大网站争相转载,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专家建议广大家长应该反思传统的棍棒式教育。
有位母亲说:“有时候儿子非常淘气,气得我真想把他打死,可是打过之后,我又会心疼地掉泪。因为他胆子特别小,受批评时会吓得直哆嗦,虽然我看着也很心疼,可是,过5分钟之后他又会忘了。有时候,我越不让他玩,他偏要玩,不许他说的话,他偏要说,气得我直骂他是‘纯粹的二百五’。”
对处于成长阶段的孩子而言,赏识教育可以增强其自信心,维护其自尊,挖掘其潜力,真正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与打骂教育相比,赏识教育能使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磨炼,增强孩子的个性和能力,有利于独立性的发展。反之,在高压下成长的孩子,长大后性格较为内向,做事缺乏主见,常常优柔寡断,或是不合群。如果小梦雨的妈妈早点认识这一点,就不会酿成悲剧了。
年轻有为的张小姐说:“在我儿时的记忆中,父母从来就没打骂过我。”从小到大,张小姐的成绩一直非常好,直到顺理成章地考上重点大学。
打与不打、骂与不骂,只是一种教育方式,只要方法正确,即使不打、不骂,也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在孩子遇到问题或是困难时,家长要做的就是帮助孩子解决问题,让孩子从中吸取教训,而不是一味地打骂。
逾七成家长有打骂孩子的现象
据调查,有七成家长体罚过孩子,他们普遍认为“孩子不打不成器”。实际上,体罚只会使孩子产生自我封闭的心理,从而挫伤孩子的自尊心。
尽管如今的社会都崇尚赏识教育,但中国式“不打不成器”的传统家教观念已经根深蒂固。部分家长总是无奈:虽然打孩子不好,但是除此之外没有更好的教育方式。那么,到底目前有多少家长对孩子施行过暴力或是打骂呢?某报记者随机在某市街头对10位家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6位家长会“偶尔”打骂孩子,有两位家长会“经常”打骂孩子,只有两位家长“从未”打骂过孩子。
少部分家长认为,打骂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情,甚至有些家长认为只有打骂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他们普遍推行“不打不成器”“棒棍出孝子”“打了他才不会再犯”的教子理念。
一位姓孙的母亲坦言,自己读三年级的儿子非常淘气,学习也不认真,常常粗心大意,成绩也总是跟不上,每次辅导功课都得使用强制手段,不打是不行的。虽然她知道打骂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而且成绩也未必能跟得上,但她表示,每次看到儿子糟糕的成绩时,她的火气就抑制不住地爆发了,只有用打屁股的方式来惩罚儿子。
而艾先生在教育孩子时就比较理智。艾先生的儿子今年已经12岁了,艾先生说:“我从来没体罚过孩子,滥用惩罚措施只会破坏我们之间的亲密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