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言一行开始,修一颗宽容之心。它是一种仁爱的光芒、无上的福分,是对别人的释怀,也是一种善待自己的修为。悠悠岁月,世事纷扰。生活本来就很累,总是顺心的时候少,躁动、愤懑、心里不平的时候多。
而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块需要自己耕耘的土地,不要过多地奢望别人来代替你、安抚你。怀着平淡的心态去看待或解决这些伤神、无奈又弃之不得的事,我们就会获得快乐。
小沙弥去担水,在回来的路上被一条蛇咬伤了。回到寺院处理好伤口后,小沙弥便拿了根竹竿准备出门。
法师看见了,忙问小沙弥这样急匆匆地去干什么。小沙弥说:“我去挑水时,在寺院北坡的草地上不小心踩到了一条蛇,它把我咬伤了,我要去打它一顿,给它点教训。”
00法师又问道:“那你的伤口现在还疼吗?”
小沙弥说:“已经包扎过了,不疼了。”
“既然不疼了,为什么还要去打蛇?”法师继续问。
“因为我恨它!”
法师捋了捋胡须说道:“它咬疼了你,你就恨它,要去打它;那照此说来,你踩疼了它,它也恨你,也该咬你。你们双方因恨结怨,可你是人,它是畜生,你该早些放下心头的仇恨。”
“可我不是圣人,做不到心中无恨。”小沙弥气鼓鼓地说。
法师微微笑道:“圣人也不是没有仇恨的,只是他们善于化解仇恨。”
小沙弥不服气地反问:“难道说我被蛇咬了却当做是被雨淋了一样自然,就是圣人所为吗?这样说来,做圣人也太容易了吧!”
法师摇摇头说:“圣人不仅懂得化解自己的仇恨,更善于化解对方的仇恨。”
小沙弥十分不解地挠了挠头。
法师继续说:“对待仇恨,世人通常有三种做法。第一种是记仇,将仇恨埋在心里,就相当于在心里藏了一块土块,自己也总是生活在不顺心中;第二种是尽快忘掉仇恨,等于把土块弄碎,在里面种上了花,还自己一份平和与美好;第三种是主动与仇人和解,等于是将种在心中的花朵摘下来赠给对方。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与圣人相差不远了。”
不久之后,寺院北坡的草地上出现了一条用石板铺成的高于地面的窄路,那是小沙弥所为。之后,在这条路上再也没有蛇咬人的事情发生了。
我们可能无法改变大千世界中每天都在发生和变化着的人和事,但却有足够的能力控制他们对我们情绪的影响。若沉溺于别人的想法或悲痛中,就会陷入被动,为对方所累;心怀大度宽容,便可不受不良因素的影响,落得自在清闲。
人们总说“时间可以冲淡一切”,但我们为什么要等时间来冲淡伤悲呢?学会及早地忘却,及早地原谅,及早地享受生活,穿梭于茫茫人海中,面对过失,多送上一个微笑、一句谅解;面对误解,不要苛求任何人,以律人之心律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做到心平气和,便可消除一切烦扰。学会宽容,当我们老的那一天,就会发现生命的每个节点都不会有因狭隘而造成的缺憾,生命里美丽的日子也会多一些。
懂宽容才能赢得尊重
常常有人说:“我很痛苦,人家总是不理解我、鄙夷我、不肯宽容我。”其实,不是别人不宽容你、尊重你,而是你不肯去宽容和理解他们。我们看待事物总是习惯从自己的主观意识出发,而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问题。
正所谓“爱出者爱返,福往者福来。”一个人的胸怀能容下多少人,就能赢得多少人的尊重和喜爱。若是换一个角度看待生活,你就能理解他人、宽容他人。生活中的许多纠葛、怨恨、偏见、不快,都会烟消云散,猜忌、诽谤和恶语中伤也将消失无踪。
晏子用一匹驾车良马赎了奴仆越石父的身,将他带回齐国。到齐国后,晏子没跟越石父打招呼,就回家了。
越石父很生气,要与晏子断绝交往。晏子派人说:“我与先生并没有交往,我看你可怜,赎你回来,你还不满足吗?为什么要与我断绝交情呢?”越石父说:“听说君子最大的痛苦是找不到知己。我地位低下,没人了解我。你把我赎回来,我以为遇到了知音。可你这样不辞而别,和雇我当仆人又有何区别呢?还不如继续让我去当仆人!”
晏子听到这样的话,赶快去见越石父,恭恭敬敬地对他说:“前两天只见到先生的容貌,今天才了解先生的志向。听说君子不因小误会而绝情,请给我一个改过的机会吧!”于是设宴招待越石父,把他当尊贵的朋友一样对待,越石父激动地说:“这样做,我反而不敢当了。”
“人之相敬,敬于德;人之相交,交于情;人之相随,随于义;人之相信,信于诚;人之相处,处于心。”晏子与越石父之所以最终能够赢得彼此的友谊,并使得君子相交的故事流芳千古,就在于他们对于对方不是一味地计较,而是能够做到心胸豁达、以礼相待。
其实,人与人之间最大的宽容就在于不计较。生活中,每个人都会犯错,如果执著于其过去的错误,就会形成思想包袱,耿耿于怀、斤斤计较,既阻碍了对方的脚步,也限制了自己的快乐。所以,事情过去就算了,没必要心心念念地挂在嘴边、记在心上。大度容人,是至上的法宝。对人恭敬,就是在尊重你自己。
禅院里的小和尚找到了一个通往寺外玩耍的好办法,屡次晚上偷跑出去,已经顾不得什么寺规戒律了。
村民向老和尚反映了多次:“该管管你庙里的人了,总是这样偷跑出来成何体统?”老和尚终于忍耐不住,决定去探查个究竟。
又是一个月光皎洁的晚上,老和尚悄悄地蹲在寺中的矮树后边,留神注意观察寺院的那堵矮墙。
不久后,只见小和尚先蹑手蹑脚地出来观望了一会儿,便走进房中搬了把小凳子,贼头贼脑地溜到墙角,踩着凳子从矮墙上翻了出去。
老和尚叹了口气,心理琢磨着该怎样惩罚他。
半个时辰过后,小和尚又顺着老路翻上了矮墙,掉转身子想要踩着椅子回到寺中,却不料踩到了一个软软的物体。小和尚一惊,急忙跳到了地上。仔细一看,吓了一跳,原来他踩的不是椅子,而是老和尚的脊背。小和尚吓得全身发抖,心想这下糟了,免不了要受一顿责罚。
“年纪大了,不中用了,连你都扛不住了。”老和尚揉着肩膀慢声说道,随即又摆了摆手,“夜深天凉,快去多穿一件衣服。”
小和尚没想到竟这样轻松过关,但随即脸马上红了,羞愧地跑回了房中。
这件事情很快在禅院里悄悄地传开了,大家都佩服老和尚的宽容和海量。而自此以后,就再也没有人晚上翻墙出去了。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而无以易之。”真正宽容的人通常心胸宽阔坦荡,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自然表现得更宽厚,也因此更容易让人亲近、让人尊敬。宽容是赢得尊重的法宝,对人对自己都可成为一种无须投资便能获得的精神礼品。那些动用一切口舌去诬蔑别人或者胁迫别人去敬畏自己的人,即便在身份、地位上有高人一等的感觉,但是永远都不会得到他人真心的爱戴。
名声与尊贵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有德自然香。要想获得快乐,首先要学会宽容别人,宽容既是升华自己的本源,又是别人尊重自己的动因,两者相辅相成,若能如实地运用在生活中,那么,就能不背离追求豁达开朗的初衷。
事从容则有余味,人宽容则有余年
曾经有人向一位百岁老人询问长寿的秘诀,老人感慨良多地说:“人生苦短,想要让自己在有限的时间中活得自在、快乐,就不要过多地计较得失,不沉迷于物欲,不执著于琐事,凡事多宽容一些,自然就会少一些烦恼。烦恼少了,身体就会变得轻松,疾病自然也就远离了。”
明代养生学家吕坤曾在《呻吟语》中写道:“天地万物之理,皆始于宽容,事从容则有余味,人宽容则有余年。”可见,宽容对于身体健康的维护大有裨益。
佛说:“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人活在世上,不论权势高低、财富多少,总有不顺心之事。当人陷入情绪危机和内心的矛盾冲突中时,内分泌功能就容易失调,从而造成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身体反应,出现失眠、多梦、头晕、厌食等症状。这种情况若长期发生,就会给身体健康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医学中才有了“生气等于慢性自杀”的说法。
纵观古今中外的长寿老人,大都是性格开朗,处世宽容的。不背包袱,不受烦恼侵扰,凡事顺其自然,就可避免因情绪低落而让疾病钻了空子。
由此看来,宽容是健康长寿的一剂良药。很多时候,怀一颗包容之心不仅是对自己生命的珍爱,还有可能化解怨恨,带来额外的奖励。
世尊在成佛前,曾在某一世中与阿难尊者分别转生为金龙和白龙,一起在大海中生活。
一日,白龙对金龙说:“我们已经在这海里生活得太久了,实在觉得无聊、无趣。不如我们一起去陆地上走一遭吧,你看如何?”
金龙听后,连忙劝解道:“陆地上的人经常发生矛盾,而且我们这样出去难免让他们觉得奇怪,我看还是老老实实地待在海中吧!”
“不如这样,我们化成小蛇。一旦遇到行人,我们就躲进草丛中,这样就不会被发现了,也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白龙仍不死心。
“好吧!那就依你所言,我们去走一遭吧!”
于是,两条龙便飞腾出海面,化作两条小蛇登上了陆地。谁知,刚爬行了不久就遇到了一条毒蛇,毒蛇看到两条小蛇之后,便起了恶念,吐出毒沫,想要加害他们。
白龙看到毒蛇的凶相,勃然大怒:“它真是大胆,我可是高贵的龙!以为我们会怕了它吗?看我把它除掉!”
金龙急忙制止他:“你是有修养的神龙,应当赦免尘世的愚昧,何况它又不能真的伤害到我们,我们要宽恕它,不要跟它一般见识。”
白龙听了虽然内心仍愤愤不平,但还是放弃了除掉那条毒蛇的念头。在回大海的路上,金龙见他仍旧一副气鼓鼓的模样,便继续劝导说:“古人常说:‘贪欲为狂人,没有仁义心;嫉妒欲害爱,唯默忍为安。’刚刚我们已经化身成了小蛇,如果和毒蛇硬碰硬,可能对双方都会造成不可预知的伤害。遇到这样的事情,只有隐忍才是安身立命之道。一定要记住,无论何时何地,不管遇到什么情况,都要忍字当先,这是圣戒啊!”
宽容源于人类内心的仁慈,是可以拯救一切怨恨的良药。别人可以违背因果,别人可以害我们、打我们、毁谤我们,可是我们不能因此而憎恨别人,我们一定要保有完整的本性和一颗清净的心。
对于别人的过失,指责或许可以消除一时的怒气,却无法将良好的形象注入对方的心灵。当你伸出一只手指去谴责别人时,余下的手指恰恰对着自己;而当你伸出双手与人相握时,则能收获来自另一只手掌的力量与温度。宽容是为了安慰他人的心灵,同时也是为了拯救我们自己。
山锐则不高,水狭则不深
一位学者因精通各种知识而被众人所称赞,于是便自持聪明,十分骄傲。他常听人说起有一位禅师才学渊博,很受人敬佩。学者很不服气,想去找禅师一较高下,赢回自己“天下第一才学”的美誉。
于是,他便来到了禅师所在的寺院中,要求向禅师当面求教。
禅师打量了学者片刻,并未多言,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一路行来,想必也口渴了,先喝杯水吧!”随后便将他请进自己的禅堂,亲自为学者倒上茶水。
茶杯很快满了,但禅师却没有停手,依旧往杯里倒水。眼看着茶杯里的水一点点地溢了出来,而禅师仍不住手。学者便禁不住说道:“禅师,别倒了,茶杯早已经满了。”
禅师停止蓄水,放下茶壶说:“没错,茶杯是满了,也正是因为它已经满了,所以才倒不进去更多的水。人的心也是如此,一旦被骄傲、自大所占满,就什么教诲都听不进去了。”
学者闻言,惭愧不已,红着脸告辞了。
人往高处走,水向低处流。很多人只想着往心里装更多的东西,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但他们越是这样想,就越不能得到,因为他们的心已经满了,怎么能装进去东西呢?
每一个容器的利用价值在于它的空,只有空的杯子才可以装水,空谷才可以传声……空是一种度量和胸怀,空是有的可能和前提,是有的最初因缘,因此,佛经里常有“一空万有”之说。可见,空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受自尊心的驱使,每个人都难免会有争强好胜的心理。但大度者的争强好胜与度量狭隘之人的不能容人有很大的区别。
懂得宽容之道的人,能容人之强、察己之短,之后采取积极的行动,以求迎头赶上。而心胸狭隘之人,要么心灰意冷地自怨自艾,要么就时时处处盘算着怎样去诋毁、污蔑和压制对方。使用手段将对方一时压制了下去,或许可以使人得意一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然而终究还是自毁,让自己变得盲目、无知、更加骄纵,看不到眼前一直向前延伸的道路,觉得自己已经到达山峰的顶点,再也没有爬升的动力和余地了。
古人说:“君子要聪明不露,才华不逞。”真正有才华的人不需要去嫉妒别人,也无需理会别人一时的压制,是金子总会发光的。人生如茶,空杯以对,就有喝不完的好茶,就有装不完的欢喜和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