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521600000014

第14章 探究饮食起源·集纳美味文化(2)

“汤饼”即面条,古时还有长寿的意思。古人在寿辰或者小孩出生的第三天,小孩满月和周岁的时候举行“汤饼会”、“汤饼宴”、“汤饼局”,都会吃象征长寿的汤面。

相关学者分析,《释名》中记录的“索饼”也就是“水引饼”,在江淮地区称为“切面”。明代《正字通》中记载:“水引饼,即今之水面也。”现代医学也将“索饼”称为“汤面”。

清代《癸巳存稿·面条子》中解释道:“面条子,曰切面,曰拉面,曰素面,曰挂面,亦曰面汤,亦曰汤饼,亦曰素饼,亦曰水引面。”

所以说,古人将面条称为“汤饼”、“索饼”,而今人都将之称为“汤面”。

最早制作“方便面”的人是谁

1958年日本人安藤百福发明了方便面,并扩大生产,使方便面成了流行于大街小巷的方便食物。但是,据史料研究发现,最早制作方便面的人是嘉庆年间的扬州知府伊秉绶。据说,嘉庆十年,扬州知府伊秉绶怜悯厨师辛劳,就让厨师将鸡蛋和面粉混合后调匀,再切成条状,放到水里煮至八成熟,捞起,沥去其中水分,而后放在油锅里炸一下,放进瓷罐中储藏,吃的时候再拿出来用开水冲泡即可。民国初期洪为法所著的《扬州续梦·扬州面点》中记载:“在昔伊秉绶曾任扬州知府,伊府面即其所创。”后人将此面称之为“伊府面”,简称为“伊面”。

“伊面”的制作方法和方便面的制作原理基本相同。现今,我国河北秦皇岛、昌黎和内蒙古赤峰、乌兰浩特等地都将方便面称为“扬州面”。广东的一些地区则将方便面称为“伊面”。人们经常见到的“三鲜伊面”、“牛肉伊面”等的制作方法都与伊面相类似。

是谁发明了人人爱吃的榨菜

榨菜起源于涪陵榨菜,涪陵榨菜畅销全国,但其形成过程却有一番周折。

清朝光绪年间,来自四川涪陵的邱寿安在湖北宜昌开了荣昌酱园,这个荣昌酱园还出售四川大菜头。后来,邱寿安雇佣了四川中县一个叫邓柄的人,他曾在涪陵做腌菜技工。邓柄把肥嫩的青菜头研制成榨菜,并运送到湖北宜昌。邱寿安看了榨菜,觉得不错,就设宴让众人品尝榨菜。众人品尝后都觉得味道不错,多有赞美之词。因此,邱寿安的荣昌酱园就开始销售榨菜。没想到,榨菜一上市就受到百姓的欢迎,荣昌酱园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榨菜也就逐渐成为人人都爱吃的一道菜肴。榨菜要经过风干、脱水、用水压榨、除盐水等程序制作而成,故名为榨菜。

“醋”这种调料是谁发明的

醋是日常饮食中一种酸味的调料,用酒或酒精发酵制成。相传醋的发明者是杜康的儿子黑塔。黑塔跟杜康学会了酿酒技术,后移居现在的江苏镇江地区。在镇江,黑塔继续酿酒。他认为将酿酒后的酒糟扔掉太可惜,就将其在缸里浸泡,存放起来。到第二十一日的酉时,黑塔打开缸盖时,一股扑鼻的香味迎面而来,这种香味他从没闻到过。这时,黑塔用口一尝,酸甜可口,觉得味道很好。于是,他就将其贮藏,作为“调味浆”使用。黑塔在二十一日的前面加一个“酉”字,形成“醋”字,并以此来命名此味调料。

“馒头”与诸葛亮有关吗

三国时期,南边的南蛮洞主孟获经常带兵骚扰蜀国,诸葛亮便亲自带兵讨伐孟获。但是,泸水地区人烟稀少,而且有很重的瘴气。于是,诸葛亮的手下向他提议,杀死一些“南蛮”的俘虏,用他们的头颅祭祀河神。而诸葛亮主张以仁义来收取孟获,不同意采用杀人祭祀的方法,就让将士们用面粉活成面泥,再捏成人头的模样,将其蒸熟后当做祭品,代替“蛮”头来祭祀河神。之后,这种面食就被流传下来,祭祀食品中也多见,后人们将“蛮头”改称为“曼头”用以避讳,后逐渐演变成“馒头”,而成了北方人的主食。

据宋朝的《事物纪原》和清朝的《谈征》记载:“盖蛮地人头祭神,武侯以面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明朝郎瑛的《七修类稿》中也有相关记录:“馒头本名蛮头,蛮地以人头祭神,诸葛之征孟获,命以面包肉为人头以祭,谓之‘蛮头’,今讹而为馒头也。”可见,馒头原名“蛮头”,是用来代替人头,用以祭祀,后因避讳而改用“曼头”,进而演变成为“馒头”。

“臭豆腐”的来历

臭豆腐分为豆腐干和臭豆腐两种,是一种流行全中国乃至世界的小吃。臭豆腐闻起来臭,吃起来却很香,虽然它名字俗气,却颇受人们喜爱。长沙和绍兴的臭豆腐干闻名中外,其制作方法有较大差异,但味道却堪称一绝。长沙的臭豆腐也称为“臭干子”,以火宫殿的长沙豆腐为代表。臭豆腐乳也曾经作为御膳小菜被送往宫廷。如今的臭豆腐颇受大众欢迎。

关于臭豆腐干的来历说法不一,主要有两种。一说,朱元璋年少时做过乞丐和和尚。一次,他在忍受饥饿之时,捡起人家丢弃的过期豆腐,然后用油煎了煎,就吃了下去。这豆腐的美味,朱元璋铭记在心,他成为军事统帅时,一次在安徽打了胜仗,就与将士们一起吃臭豆腐庆祝。如此,臭豆腐就美名远扬了。另一说,明代的学者何日华在著作中记述:安徽黟县人喜欢在夏秋之时,用盐使豆腐生毛,擦洗干净后,用油煎炸,这样做出来的豆腐有鳄鱼的味道。而此种臭豆腐的做法与朱元璋所吃臭豆腐的做法很相似。

北京臭豆腐,最有名的就是王致和的臭豆腐乳。据传,清朝康熙八年,从安徽来京赶考的王致和金榜落第,返归故里,交通又不方便,于是决定在京攻读,准备下次再考。可是,他的盘缠所剩无几。王致和的父亲在家乡开一家豆腐坊,王致和从小就会做豆腐。所以,为了谋生,王致和在北京卖起了豆腐。可是,到了夏季,卖剩下的豆腐很快发霉,不能食用。于是,他冥思苦想,最终将豆腐切成了小块,晾晒之后,用盐腌了起来,放进一口小缸里。之后,王致和苦心读书,不再卖豆腐,也渐渐忘记了自己腌制的豆腐。待到秋季之时,王致和又开始卖豆腐,忽然想起了自己夏季腌制的豆腐。这时,他打开缸盖,忽闻一阵臭味,豆腐已经变成了青灰色。他尝了一口豆腐,虽然很臭,但仍留有一股浓郁的香气,称得上是一道美味佳肴。之后,王致和送给邻里品尝,大家都觉得味道很好。王致和屡试不中,便弃学经商,做起了臭豆腐的生意。清朝末年,慈禧太后很喜欢这一小吃,遂将其列为御膳小菜,并按其青色方正的特点赐名“青方”。

火锅是谁发明的

火锅是老少皆宜的大众饮食。火锅看似简单,其形式到内容的改变却经历了数千年。

古代的火锅称为“古董羹”,因为在吃火锅的过程中,人们向锅中沸水里投放食物时会发出“咕咚”的声音,故名为古董羹。火锅源自一万多年前,人们用陶制的鼎煮食的习俗。当时,无论是三足的鼎还是四足的鼎,人们都将能吃的食物放进鼎内,然后生起火,把食物煮熟吃。当时,人们称之为“羹”。可以说,这就是火锅的原型。

西周时期,人们煮食用的器皿发生了变化。当时的锅多用铜与铁制造,这样的锅导热性能好,较为轻便,与现在的锅较接近。

东汉时期,火锅甚为流行,进一步发展。三国时期,魏文帝曾经提到“五熟釜”,就是可以同时煮不同食物的锅,其中分为几格,形状类似于现代的“鸳鸯锅”。南北朝时期,人们普遍使用的器皿是“铜鼎”,其饮食方法与现在的火锅十分相似。唐朝时,人们将火锅叫做“暖锅”。宋朝时,火锅的吃法十分盛行。到了元代,火锅的吃法传到蒙古地区。蒙古地区的人们用火锅来煮牛羊肉,以食用。清朝时,火锅不仅是民间常见的菜肴,还是宫廷中一道著名的菜肴。

为什么有“杂烩”这道菜

杂烩,即混合几种原料烧成的菜。据鲁迅《书信集·致增田涉》中记载:“杂烩,是混杂种种原料炒的。”杂烩这道菜是我国著名的传统佳肴,一菜多样,色、香、味俱全,驰名中外,从古至今,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关于杂烩的传说颇多,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据史料记载,最早发明“杂烩”这道菜的是历史上最有名的“帮闲”娄护发明的。娄护,字君卿,汉武帝时人,做过荆兆吏。在当时,娄护来往于“五侯”家中,即汉武帝母舅王谭、王根、王立、王商、王逢这五位同时被封侯的家族。在这期间,娄护创造出来“五侯鲭”,即用鱼和肉及山珍海味烹制的杂烩,也称为“五侯杂烩”。

据《西京杂记》中记载:“五侯不相能,宾客不得来往。娄护、丰辩,传食五侯间,各得其心,竞致奇膳,护乃合以为鲭,世称五侯鲭,以为奇味焉。”

从此,“杂烩”这道菜就产生了,而且在民间广为流传。

过桥米线是怎样被发明出来的

过桥米线是闻名中外的云南小吃,其制作精良,用料讲究,风味独特,一直颇受人们喜爱。

据传,过桥米线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源自云南南部的蒙自县。蒙自县南湖景色优美,常有文人墨客在此攻读。传说,一位秀才在此读书,其妻每天要走过小桥去给丈夫送饭。这日,妻子心疼丈夫,刻苦读书,学而忘食,特意炖了一只又肥又大的母鸡,放在罐子里,准备给丈夫送去。可是,正赶上家里有事,妻子没有把炖好的鸡给丈夫送去。而等她办完事后,发现汤罐还是热的,这才发现是上面那一层黄油覆盖了汤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妻子见状,拿起汤罐,穿过小道,走过小桥,将饭送到了丈夫面前。丈夫吃饭时,妻子将米线往鸡汤里浸泡,然后捞到碗里,给丈夫吃。丈夫吃了,觉得味道绝美,便非常高兴。此事被后世传为美谈。人们为了赞誉和纪念这位贤惠的妻子,就将这种食物命名为“过桥米线”。

天津“狗不理”包子的来由

天津“狗不理”包子是闻名中外的传统小吃,创始于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狗不理”包子之所以会享负盛名,是因为其用料考究,制作精良,吃起来鲜嫩可口,润爽顺滑,别有一番风味。“狗不理”包子以美味著称于世,其名字也耐人寻味。

据传,清代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今天津武清区)有一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其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而取乳名“狗子”。

狗子14岁时到天津学手艺,在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狗子勤学好问而心灵手巧,在师傅的精心教导下,他练就了一手好活,做包子的手艺越来越好,在当地也小有名气。

学满三年后,狗子做包子的手艺精湛,便自己开了一家包子铺,名叫“德聚号”。他用肥瘦的鲜猪肉以三比七的比例配制,加入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者肚汤做,再加入香油、特制酱油、葱末、姜末等调料,调成包子馅。用半发面,搓条、放剂之后,再擀成直径八点五厘米薄厚均匀的圆形面皮。最后,用面皮包入调好的馅,用手指精心捏折,最终捏成18个疏密一致的褶花,如白菊花形,而后上炉用硬气蒸制而成。

狗子做的包子,真功实料,鲜香不腻,口感柔软。方圆十里百里的人都来他的店吃包子,包子铺的生意兴隆。由于吃包子的人越来越多,狗子忙得顾不上和顾客说话。如此,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时间久了,人们说顺嘴了,都管他叫“狗不理”,管他卖的包子叫“狗不理包子”。但是,店铺的字号却渐渐被人们遗忘了。

据传,袁世凯任直隶总督时,曾到天津编练新军,就将“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献给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吃过后非常高兴,并说:“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此后,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远近闻名,并在许多地方开设了分号。

如今,“狗不理”包子的制作工艺更加讲究,按四季配以不同的馅,面皮薄而带劲,馅不冒顶,褶花密,不漏油,外观精美,每个包子十五个褶花,一两面包三个,大小均等,别具特色。

“耳朵眼炸糕”名字的来由

耳朵眼炸糕与天津“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共同被称为天津三绝食品。耳朵眼炸糕闻起来芳香扑鼻,吃起来酥脆可口,香甜黏软,外表金黄色,有“黄、软、筋、香”四大特点。

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清代光绪庚子年间。第一代掌柜名叫刘万春,他与外甥张魁元合作在北门外大街租下了一间八尺见方的门脸,并挂起了“刘记”的招牌卖糕点。他的糕点师现做现卖,起初不过是每天卖二三十斤,后来,由于刘万春的炸糕选料精细,制作精致,物美价廉,在北门外大街的糕点中出类拔萃,独居特色,众人给予他“炸糕刘”的称号。之后,刘万春的糕点店生意日渐兴隆,他的儿子刘玉才、刘玉书等都陆续进店卖糕点,炸糕的日销量达一百多公斤。“糕”字与“高”谐音,人们取步步登高、蒸蒸日上的寓意,在逢年过节,庆贺生日寿辰,办喜事之时,都提前预约购买油炸糕,争相购买,馈赠亲友。刘记炸糕的生意日渐红火,在当地也逐渐显露名声。由于刘记炸糕店紧靠着一条只有一米多宽的狭窄的胡同,即耳朵眼胡同,人们就风趣地称刘记炸糕为耳朵眼。日本侵略中国时期,刘记炸糕店被迫加入商会,曾起名为“增盛成”。但是,这个名字并不被群众所接受,“增盛成”这个官号逐渐被人们淡忘。耳朵眼的绰号却被人们争相传颂,逐渐为众人所共知。“耳朵眼炸糕”的名字也由此而产生。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的来由

桂发祥十八街麻花与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并称为“天津三绝”,是天津最具特色的食品。

同类推荐
  • 萨满文化

    萨满文化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萨满文化》共分为七部分,主要内容包括:萨满文化的起源与传播、萨满教的神灵崇拜、萨满的宇宙观与灵魂观、成为萨满的途径、萨满的祭祀、萨满传统文化等。
  • 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中国民俗文化大观(大中国上下五千年)

    本书从民间神灵、传统节日、礼仪禁忌、民族婚俗、生肖文化、民间游戏、神话传说、华夏饮食、民族服饰、中华民居、民族工艺十一个方面展现了一幅中华民俗的多彩画卷。
  • 虎踞梅岭:梅关(文化之美)

    虎踞梅岭:梅关(文化之美)

    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
  • 突围中的农村

    突围中的农村

    摆在读者面前的是—部引人入胜的书。它呈现的事实,它引发的思考,它展示的人格,都是一般书所难以具备的,并形成了其独特的魅力。逐字逐句的阅读打动了我,也相信会打动你。这部书对问题的感受为常书所不及……这部书对问题的思考为常书所不及……这部书作者的人格魅力为常人所不及……这本《突围中的农村》(李桂平编写)展现的事实,所引发的思考的价值可能远远超过那些尽管精细却似曾相识、千人一面的著作。相信你可以读后收益不少。
  •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百家姓·三字经)

    中国古典文学荟萃(百家姓·三字经)

    中国古典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闪烁着灿烂光辉的经典性作品或优秀作品,它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令人瞩目的瑰宝。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养育了中国古典文学,中国古典文学又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具有深刻的影响力。
热门推荐
  • 张掖经济史略

    张掖经济史略

    本书共16万字,分上、中、下三篇。上篇概述了从远古到清代鸦片战争前,张掖农业、牧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状况;中篇重点叙述了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至1949年9月张掖解放这段发展史;下篇从1949年9月至今,系统回顾了六十年来张掖经济发展的成就。
  • 默雪传奇

    默雪传奇

    两姐妹一举成仙,小三妹嫁给哪吒,爱情并不帆风顺,什么是幕后真相,什么又是身世之谜........看两姐妹的传奇,品真爱之味......
  • 幻仙弑神

    幻仙弑神

    曾经无用的神打术,在这里竟召唤出了不得的人物。看我用真正的唤仙术,怎么纵横这个修真界。太上老君、张三丰、都可以是我的师傅!八卦炉、诛仙剑、九转丹、想要!没那么容易!
  • 四线城市的单身女郎

    四线城市的单身女郎

    二十七岁,是一个不尴不尬的年龄,对于一个生活在四线城市的单身女人来说。故事中的主人公就是一个这样的人,逼婚和工作成为最困扰她的两件人生大事。人们都说生活充满了欺骗,但她觉得不是生活欺骗了我们,而是我们信任的人欺骗了我们,或者是我们相信了本不该相信的人。且看女主人是如何一点点撕破伪装的生活,如何一点点修补受伤的心灵,如何一点点重建新的人生。是什么促使一个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不放弃自我,不放弃人生?是爱,对生活的爱,对生命的爱。
  • 古韵

    古韵

    一山一林一故人,一城一阁一梦影,隔距万里却因梦而识,而知,而爱,而恨,而悲,而忧,而又相隔万里,等待下一个藤花满树,竹林满山。
  • 张謇:中国现代纺织业开拓者

    张謇:中国现代纺织业开拓者

    张謇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实业家,他的一生有着不平凡经济。本书着重于张謇堪称传奇的一生,全面介绍张謇的功绩,力图使读者对张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 蜜宠小娇妻

    蜜宠小娇妻

    “不要脸,连未成年人都下得了手!”“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你上个星期已经成年了。”季然黑着一张脸看着眼前的女人。这个笨丫头真的是老头子给自己挑选的妻子?说好的温婉可人呢?说好的温和可亲呢?说好的温柔体贴呢?说好的……
  • 契约皇者

    契约皇者

    母亲留下的契之残魂,在一次断臂之中与自己融合,得到“融灵诀”的齐毅,将会在这片名为“御灵”的世界中,闯荡出怎样一片天地?!这里名为“御灵”,由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大陆组成,一千个为低级大陆,一百个为中级大陆,十个为高级大陆,剩下的一个,则是所有修练者都向往的大陆,超级大陆!这片天地间有着一种物种,能与人进行契约,从而让人拥有着通天之能,那种物种,被人们称为“灵兽”!
  • 我们的仙界

    我们的仙界

    凡间萦绕幽香的他,本是观音菩萨花圃豢养的十二只蜜蜂之首,因率众犯了天规,被逐下一个仿似人间的仙界,堕了人形.没了神仙技能的他,如何依靠残存的仙气,以及异于常人的聪慧在混浊的仙界修仙成佛,拯救其他兄弟姐妹,救赎自身.若救赎不成,待他们身死或心死之时,将永世化作一小小的存世凭证……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