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死亡,那样超脱
战乱时期,林徽因一家流离失所,从北平一路南下长沙到昆明,为了配合工作需要又搬到四川李庄,一待就是6年。这段时间大概是林徽因一生中情绪最抑郁的时期。困于战争与疾病,几乎失去和所有朋友的联系。关于这6年,林徽因曾经在给知交好友费慰梅的信里写着:
我们遍体鳞伤,经过惨痛的煎熬,使我们身上出现了或好或坏或别的什么新品质。我们不仅体验了生活,也受到了艰辛生活的考验。我们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损伤,但我们的信念如故。现在我们深信,生活中的苦与乐其实是一回事。
这6年,病榻上的阅读成了她最大的享受。虽身患重病,但她仍保持自己对生命的热度,保持着她的创造天赋和坚毅乐观态度,并以此感染周围的人。梁思成曾说:“在战争时期的艰难日子里,营造学社的学术精神和士气得以维持,主要应归功于她。她在李庄完成了诗作《一天》《忧郁》等,论文《现代住宅设计的参考》;协助梁思成编著英文注释的《图像中国建筑史》,更不要说梁思成在李庄完成了中文的《中国建筑史》;试图把他和营造学社其他成员过去12年中搜集到的材料系统化。”
林徽因有一次和儿子梁从诫聊天,儿子问道:“如果日本人打到四川你们怎么办?”林徽因特别平静地回答:“中国读书人不是还有一条老路吗?咱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她这种对生命的从容,表现了传统知识分子的气节。梁从诫后来说:“我当时看着妈妈,我就觉得她已经不是我熟悉的那个妈妈了,她好像变成另外一个人,面对死亡,那样超脱。”对待生命,她一直都是从容而超脱的。
生命的奇迹
1954年入秋以后,林徽因病情开始急剧恶化,“每天都在床上艰难地咳着、喘着,常常整夜不能入睡。她的眼睛仍然那样深邃,但眼窝却深深地陷了下去,全身瘦得叫人害怕,脸上见不到一点血色”。她那璀璨的一生,至此已经走到了最后的关头。
其实,从1945年被医生警告最多只能活5年开始,林徽因的生命就已经时时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了。但她奇迹般地坚持到1955年,这分分秒秒,都是她以强大的精神力和生命力,从死亡边缘所努力争回的,就像1947年秋她写给费慰梅的信中说的那样:“你看,我就这样从水深火热中出来,又进行了这些所谓‘不必要的活动’,要是没有这些,我早就死了,就像油尽灯枯——暗,暗,闪,闪,跳,跳,灭了!”
林徽因的生命奇迹,在于她对生命的敬意,对生的热爱和渴望。世间因为有了生命,才有了勃勃生机。当我们看到石缝间的生命奇迹时,不禁赞叹而感动落泪。环境的阻止受限下,生命延续的渴望还是不可抑制的,对于自然环境的因素有时或许的确存在一些无奈,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时时刻刻都在对生命的存在进行着考验。无论多么弱小的生命都是一种奇迹。
林徽因作品
人生
人生,
你是一支曲子,
我是歌唱的;
你是河流
我是条船,一片小白帆
我是个行旅者的时候,
你,田野,山林,峰峦。
……如此便可不后悔
什么样的人生是不后悔的?也许只有到了离开的时候才能真正评价,我们这一生该做的、想做的、能做的是否都已经做完,能做好的是否完美,我们的人生是否完满。
离人的眼泪
1955年1月,梁思成和林徽因先后入院,梁思成病情稍有好转后,每天都到林徽因病房中陪伴她。到3月底,林徽因开始一直发着高烧,并经常昏迷不醒。尽管北京同仁医院已经组织了当时最有经验的医生进行抢救,可是她的肺部大面积感染,一直高烧不退,身体极度虚弱,到了几近崩溃的边缘,她的生命也到了快油尽灯灭的时候。
3月31日的深夜,从昏睡中醒来的林徽因突然叫着梁思成的名字,“我想见一见思成,”林徽因的声音极其微弱,但十分清晰,“我有话要对他说。”护士轻声回道:“夜深了,有什么话明天再说吧。”然而,林徽因没有等到“明天”。这天晚上,同仁医院打电话告诉她的女儿梁再冰:林徽因病危。梁再冰赶到医院时,林徽因就已经昏迷不醒、人事不知了。护士把住在隔壁的梁思成搀扶过来,从不流泪的他哭得不能自已,坐在床前不断地重复:“受罪呀!受罪呀!徽你真受罪呀!”肺部的感染像一场大火蔓延着,她的生命最后被这熊熊的火焰吞灭了。
1955年4月1日清晨6时20分,当夜色一点点褪尽,曙光一点点透进病房时,林徽因静悄悄地离开了人间,这一年,她51岁。她最后的几句话,竟没有机会说出。
消逝的四月天
金岳霖听到噩耗时,在办公室里,他留下了自己的学生周礼全,当整间办公室只剩下他们两个人时,先是沉默,后来突然说:“林徽因走了!”一向冷静而理智的金岳霖也悲伤得肝肠欲断,周礼全回忆说:“他两只胳臂靠在办公桌上,头埋在胳臂中,他哭得那么沉痛,那么悲哀,也那么天真,我静静地站在他身旁,不知说什么好:几分钟后,他慢慢地停止哭泣。……擦干眼泪,静静地坐在椅子上,目光呆滞,一言不发。”
同一个春天,得知消息的萧乾立即给梁思成去了一封吊唁信。萧乾为林徽因的早逝而叹息:“这位出身书香门第,天资禀赋非凡,又受到高深教育的一代才女,生在多灾多难的岁月里,一辈子病魔缠身,战争期间颠沛流离,全国解放后只过了短短6年就溘然离开人间,怎能不令人心酸!”
4月2日,《北京日报》刊登讣告,治丧委员会由张奚若、周培源、钱端升、钱伟长、金岳霖等13人组成。林徽因的追悼会在金鱼胡同贤良寺举行。众多的花圈和挽联中,金岳霖、邓以蛰联名题写的挽联以炽热的颂赞与激情飞泻的不凡气势格外引人注目:
一生诗意千寻瀑,
万古人间四月天。
由于林徽因生前设计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有特殊贡献,她的遗体被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她的墓由梁思成设计。墓碑是林徽因亲手设计的一方汉白玉花圈刻样,墓体简洁、朴实、庄重。正如当年他们的约定,谁若先死,墓便由另一人亲自设计。
1972年1月9日,梁思成在饱受“文革”的折磨后,病逝于北京。“文革”后,梁思成的骨灰安放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专用骨灰堂八宝山革命公墓骨灰堂,与林徽因的墓地相邻。
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相继过世后,一次有人取出一张泛黄的32开大的林徽因照片,问金岳霖拍照的时间背景。他接过手,大概以前从未见过,凝视着,嘴角渐渐往下弯,像是要哭的样子。半晌,他一语不发,紧紧捏着照片,生怕影中人飞走似的。许久,他才抬起头,像小孩求情似地说:“给我吧!”
在林徽因去世后多年的一天,金岳霖郑重其事地邀请一些至交好友到北京饭店赴宴。开席前他说:“今天是林徽因的生日!”顿使举座感叹唏嘘。
不后悔的人生
如果我们回首过往,没有痕迹,没有追忆,人生四处弥漫着叹息,我想这绝对不是我们存在的意义,像林徽因那样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价值,才能真正地拥有人生的辉煌和卓越,才不会后悔。她将她的美丽留在了那个时代,那些人的心中;她将她的诗文流传后世,留下了她对生命的感悟与赞叹;她将她的青春留给了她所热爱的建筑学,她和她的同行们为中国留下了宝贵的古建筑考证资料,为我们申遗留下了足够的证据;她将她的爱留给了爱她的和她爱的人,所以她这一生,不后悔!
若想要像林徽因那样,走出一条没有后悔的人生路,我们就必须在有生之年积极面对未来,勇敢地去爱与被爱,在自己的事业中做出成绩,为社会做贡献,到最后的时刻,带着爱人的眼泪去往天堂,如此便可不后悔!
梁思成小百科
梁思成(1901~1972),广东省新会人,梁启超之子,林徽因的丈夫,中国著名的建筑史学家、建筑师、城市规划师和教育家,中国古建筑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是新中国成立后致力于保护古建筑的旗帜性人物。他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新中国成立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也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在《建筑五宗师》书中与吕彦直、刘敦桢、童寯、杨廷宝合称“建筑五宗师”,被称为建筑界“国宝”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