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她大概来了不到一个月,就记住了整个办公室包括我在内,每位同事的名字。她有一个特别的习惯,就是在抽屉中常备一些口感极佳的饼干或是巧克力,她自己是很少吃的,主要用来犒劳同事,虽然并不贵重,却让同事觉得格外亲切。只要她在办公室,每两三个小时她都会起来走一圈,挑1~2位员工,抽5~10分钟靠在他们的座位旁,和他们聊聊天,为他们打打气。
一次我送走客户刚回到座位上,就看着她拿着饼干朝我走来,不等我先开口,她就说:“这是刚从澳洲带回来的,花生酱口味,很脆,你尝尝看。”递给我几片饼干后,她接着说:“最近看你按揭贷款做得不错嘛,跑了不少楼盘吧!有空帮我写写你的心得,我也给其他同事分享一下。”听我说完后,她又道:“我看这个季度的五星奖你是志在必得啊,好像只差5分了,有什么困难告诉我,我会全力助你拿到这个奖。”而后,她又和我闲聊了几句近期上映的电影,还说到她接下来要去旅游,问我是否去过那个地方。
和她聊完,我浑身透着轻松愉快,觉得她和我距离原来很近,好像是一个很熟悉并随时关心我的朋友。这种看似并无具体内容的,短暂而随意的走动式交流,可以对同事产生一种微妙的“精神脉冲”,有效地拉近彼此的距离,进而深远地影响他们的行为。
她另一项激励方法是在开大区会议时,送出一本书给同事,拿到书的同事不一定是综合业绩排第一的人(因为那个人通常已经得到了行里其他的奖励),而是经过她平时点滴的观察,发现了闪光点并有希望做得更好的人。每本书她都很花心思,会亲笔写下一小段想对这位同事说的话,并签上自己的名字。我至今保存着她送给我的书,一本当时她从香港买回来的,讲风水的书。扉页上她写的是:“希望努力的你,可以再得到一丝好运气,早日升为团队主管。”说来真的很灵,3个月后,我就升做了Team Leader(团队负责人)。
做主管的,可试着为自己培养一个习惯,每天至少表扬1个同事。员工总有各自的闪光点。从业绩上说,或是整体排名领先,或是个别指标出色,亦或是某日成功营销了一个大客户,等等。从生活上看,今天她穿了件漂亮套装,戴了条精美的项链,明天他打了条得体的领带,套了件合身的西服,这些,都可以用作表扬的素材。坚持下来,你将受益匪浅。
善用激励,是形成一个团队健康积极的营销文化的关键,在本书的最后一个章节,我们还将就此展开,通过更多例子,让大家了解,究竟激励是如何影响营销文化的。
第四节当断则断
本节想聊聊优胜劣汰这个自然法则。很多时候,我们乐于研究“优胜”的问题,包括如何制定考核指标,如何设计晋升方案,却往往忽视了“劣汰”的重要性与方法,有时甚至不敢直面这个问题。特别是对于一些老员工,要么认了,花银子养着,心想这些人在公司内部关系盘根错节,说不定他们关键时候能投上自己一票;要么煞费苦心,包装出一个所谓“末位淘汰”的规定,企图冠冕堂皇地打发人家走,但搞到最后往往又不了了之。
对于一个营销团队而言,解决好“出”的问题,有时比“进”更有意义。这就像一个人,大冬天上半身羽绒服裹得严实,下半截两只脚光着,你去摸摸他的手,肯定是凉的。因为,“神经末梢”的问题没有解决好。
主管如果以为,在团队混日子的那些人,只不过造成业绩杀伤的话,那就错了。真正可怕的是,他们的行为会像某种强力扩散的细胞,能将自身的消极情绪连同自我臆想编造出的信息,迅速传至身边的人(完全能不受他人影响的人其实很少)。他们希望别人和自己一样,大家一起混,从而获得更大的安全感。
有个笑话可以作为这些人的生动写照:一位路人见一桶大闸蟹无人看管,问蟹农道:“你不怕里面的蟹爬出来跑掉吗?”蟹农一笑:“放心吧,桶里的蟹互相拉扯得紧,哪一只想爬上来,其余的就把它拉下去,都跑不了。”
通常,在客户经理上班的第一天,我们便会告知其游戏规则,同时,会要求员工签字确认,正所谓丑话一定要说在前面。考评标准可以从多个角度来确定,比如综合排名、利润完成率、客户增长量,等等。这里提醒留意两点:一是该考评标准最好和升级标准相一致;二是一旦确定,短期内(半年内)不建议调整。
“观察红线”通常选取固定的数字而非百分比,作为标准表述。比如,选择“连续两个季度的平均得分低于60分”或“连续3个月的客户净增长数低于2户”,而不会用类似“后5%”这样的表述,以免给自己在操作中带来麻烦。银行常以一个季度作为考核周期,通常,第一个月主要用来适应和学习考试的,之后两个季度(半年)将接受第一次考评,如果不达标,主管将会邀请人事部的同事一同与该名员工进行正式谈话。在这一次的谈话中,务必就下一个季度的关键指标与该名同事达成共识,并将其写入事前准备好的PIP(改进计划书)中,由双方签字确认。
强调一下,这是很关键的一道程序。一般建议,该指标可比照该同事季度考核指标再高出20%或30%来设定,意思是在百分百完成新一个季度指标的同时,部分追回上一个季度的业绩缺口。对于这些人而言,这一定不是一个轻松的任务,可能吓退那些本想继续混的人,提前三个月为你省下一个Head-Count(人员编制)。但对于想做好的同事而言,他们会全力以赴地给自己一次机会,从悬崖边走回。
再一个季度过后,对于较PIP中约定标准完成率不足60%的同事,即可通知HR(人事部)启动劝退程序。此时,该名同事的实际入职时间已超过10个月,在这段时间里,他的态度和能力,已有较多时间得以展示,如果不采取及时措施,很有可以演变成前文提到的“推不动”的那类人,积重难返。而对于那些虽未完成约定计划,但达成率在70%,80%以上的人,其实他已经百分百完成了当季指标(因为你已经给他加了20%~30%的额外任务),加上营销中存在的诸多不确定性,客观上这种情况可以理解并且接受。这样一个局面,对主管而言十分有利,可以比较主动地掌控是留还是劝走。
有一些情况是需要我们预先做防范的,就是在办理入职时,并未就业绩方面的要求有任何文字方面的约束的。譬如,上海一家支行的行长找我诉苦:“愁死我了,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客户经理,怪我们招人不慎,这家伙6月份来了以后就没做过什么事,本以为可以直接在试用期(6个月)内炒掉他,一问HR才知道,新的劳动法本着保护求职者的原则,规定除非证明员工入职资料造假外,不能单方面终止试用期。我也和他谈过,希望他自己交辞职信,但他竟然坦白告诉我,都到11月初了,为年底拿双薪,自己是不会提前离开的。由于他已经到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地步,其他人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工作气氛开始变得松散,整体业绩也出现了下滑的趋势。”
我和这个行长说,这位员工能自己走最好,不然就要想办法抠一抠员工手册中的一些硬杠杠。认真分析了行内的规定,我们发现,该员工存在严重的纪律问题,按规定是足以被开除的了。好在没费太多周折,所需的证据就搜集齐了。其手机短信和邮件等请假记录均有保留,又调出了门禁卡的刷卡记录。终于,在这些证据面前,该员工主动交了辞职信。不久,团队氛围果然逐步好转起来了。
另有一种情况,是不一定需要靠劝退或开除来解决的。
在银行里,根据业务性质,分成了公司业务、零售业务、人事、合规、法务等许多条线。这些条线向下又可分成许多团队,比如零售条线向下又可分为理财业务、个贷业务、卡业务等。当理财经理遇到理财产品卖不出去的情况,准备放弃时,理财团队的主管,要留意其是否具有做其他方向的潜质。如果真是一个有潜力培养的人,只是一开始选择了一个不适合他的方向,就这样被勒令离开,一转身跳槽到竞争对手那边,岂不可惜。
曾经有一位和我同时入职汇丰的朋友,在理财团队中可谓生不如死,因为他一见到产品中那些复杂的结构就头疼,也提不起研究的兴趣,但由于认识一些房地产开发商,他反倒是对按揭贷款业务特别感兴趣。一个很巧的机会,他得以转入到个贷团队,之后果然是如鱼得水,工作干得风生水起,一改在理财团队时垫底的颓势,成为了Top Sales,如今已是一家中资银行市分行的个贷部主管了。
如何淘汰不适合你团队的“末位”员工,考验着每一个主管的智慧。做得好的话,不仅能提升团队的平均绩效,更是向团队其他人传达出了一种强烈的信息,即你是什么样的人,你所允许的团队气氛是怎样的,什么情况是不能被你容忍和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