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造啤酒,实际上是将淀粉转换成被称为“麦汁”的含糖液体,再利用酵母将麦汁发酵成含有酒精的啤酒。
酿造的第一个步骤称为淀粉糖化,在这个阶段,淀粉源(通常是大麦麦芽)与热水混合形成麦汁(Wort)。热水与碾碎的麦芽混合,制成混合液“醪液”。混合液在“糖化锅”内静置1小时到2小时后,淀粉转化成糖,甜麦汁从麦糟中滤出。淀粉糖化之后,则开始进行“洗糟”。酿造者透过清洗麦糟来尽可能汲取可发酵的麦液。麦粒从麦汁与洗糟水过滤出来的过程被称为“麦汁分离”(Wort separation)。传统的麦汁分离方式(Lautering)是以麦芽的皮与壳作为自然的滤层,而许多现代化的啤酒厂则采用板框式压滤机以提高生产效率。他们也以连续洗糟的方式来搜集更多原麦汁及洗糟水的混合液。他们按生产批次可以收集多次的洗糟的麦汁,每个批次的麦汁可以制作不同口感的啤酒,这被称作“多次洗糟”式酿造。
经过洗糟的甜麦汁被打入称为“铜锅”(由于传统的糖化锅均为铜质)的容器中煮沸。麦汁中的水分在1小时左右的煮沸过程中逐渐蒸发,但糖分与其他成分则保留下来。煮沸使发酵糖(低分子淀粉)的作用更有效率,将麦汁煮沸的过程也同时破坏了醪液中酶的活性。酒花也在这个阶段加入原液中,使啤酒带有特有的苦味,风味与香味,酒花亦可分段加入。酒花煮沸时间越长,啤酒苦味也就越浓,但酒花香则越少。
煮沸的苦麦汁冷却后即可添加酵母。某些酒厂会将苦麦汁引入酒花浸取装置(装满了酒花的小桶),这个过程可加强酒花香味并过滤酒花糟。不过一般而言,苦麦汁冷却后就会直接进入发酵罐,在此与酵母结合以进行发酵。发酵的过程大约需时一周至一个月,发酵时间长短则视酵母种类与啤酒浓度而定。悬浮在麦汁中的悬浮粒子在发酵过程中沉淀,酵母在发酵结束时亦会沉淀至溶液底部,得到清澈的啤酒。
发酵有时会分为前酵和后酵两阶段进行。啤酒即被移至另外的容器进行后酵(二次发酵)。二次发酵的目的,是为了延长啤酒的保存期限,或是提高啤酒的清澈度,发酵完成的啤酒会以啤酒桶、铝罐、玻璃或塑胶瓶罐包装。
经过高温杀菌的啤酒产品通常称为熟啤或者普通啤酒,保质期可以长达180天;没有经过高温杀菌的产品通常称为生啤,一般用液氮进行新鲜度维持,保质期一般不会超过30天。
第三节 舶来品的中国本土化之路:中国现代啤酒发展探幽
中国最早的啤酒可追溯至4000到5000年前,最早的“醴”酒就近似啤酒,但真正的啤酒是19世纪末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进入中国的。
中国最早的啤酒厂是俄国人在哈尔滨建立的乌卢布列夫斯基啤酒厂,此后五年时间里,俄国、德国、捷克分别又在哈尔滨建立了三家啤酒厂。
1903年,英国和德国商人在青岛开办英德酿酒有限公司,年生产能力为2000吨,这就是现在青岛啤酒厂的前身。
1904年,哈尔滨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啤酒厂——东北三省啤酒厂。1914年,哈尔滨又建起了五洲啤酒汽水厂,同年,北京建立了双合盛啤酒厂,1935年,广州出现了五羊啤酒厂(广州啤酒厂的前身)。
1958年,天津、杭州、武汉、重庆、西安、兰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资新建了一批年生产规模在2000吨左右的啤酒厂。到1979年,全国啤酒厂总数达到90多家,啤酒产量达37.3万吨,比建国前增长了50多倍。
我国啤酒业快速发展是在1979—1989年,中国的啤酒工业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啤酒厂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遍及神州大地,到1988年,中国啤酒厂家发展到800家以上。
最近20年,随着中国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啤酒产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在前10年,年均以超过10%的速度增长,近10年增长速度总体开始放缓,并且随着不同的区域出现了不均衡的增长情况:以前高速增长的东部及沿海地区开始增速下降,而中西部地区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回流,反而保持了比较高的增速。就全国范围而言,每年仍保持4%~8%的增长速度,使得中国啤酒市场保持增长速度和总体市场规模两个世界第一。
进入21世纪后,中国啤酒行业发生了大的并购与重组,特别是跨国公司与财团的介入,中国的啤酒工业向规模化、集团化发展,啤酒工厂数逐步减少(到2013年底为止,全国年生产规模在10万吨以上的啤酒厂估计已经不足300家),而工厂规模不断扩大,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形成了青岛、华润、燕京三大集团,成为中国啤酒业的航母,正进一步推动中国啤酒行业的发展和进步。
与有着可靠历史考证、具有5000年发展历史的中国白酒或者黄酒相比而言,啤酒可以说是不折不扣的外来物种;啤酒的生产技术与设备是从国外引进的,最早的酿造技术来自欧洲,其中德国技术由于比较成熟和多样化,成为中国现代啤酒厂的标准。
由于工艺及设备的限制,以前中国生产的啤酒与国际水平相比还是有相当大的差距。在传统的欧洲或者其他工业发达的国家或地区,真正高档的啤酒来自具有历史传承的小型作坊,以鲜啤为主,饮用啤酒的大型鲜啤杯也是其历史悠久和厚重文化底蕴的表征。
而中国以前的啤酒以散装啤酒和多次回收利用的大玻璃瓶为主,所以在中国鲜啤被称为扎啤,是以塑料壶、塑料杯、保温瓶甚至塑料袋为容器,在盛夏季节作为豪饮的代名词,反而成为低端消费的象征。直到现在,在有些地方还是保留着用塑料袋装啤酒的传统。包装啤酒则是从最初的可多次回收利用的640毫升大玻璃瓶发展到各种容量都有的玻璃瓶,其中,有500毫升到700毫升的供应餐饮及家庭饮用的大瓶,200毫升到330毫升的供应娱乐场所饮用的小瓶;易拉罐产品的容量则多为355毫升及500毫升;外包装则从以前最为简陋的草绳捆扎、编织袋装、24瓶大塑料箱进化到目前的纸箱及12瓶小塑料箱。在超市和大卖场,为了方便购物者,各个主流厂商不断开发了新的包装,包括6连包、3连包等。
由于以前的可回收玻璃瓶比较普遍,加上有些小型厂家用的是捆扎外包装,啤酒一度成为随时爆炸的危险品。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季,劣质啤酒简直无异于轻型炸弹,给消费者造成了不小的困扰。国家后来出台了监管措施,要求啤酒行业使用有严格使用年限的防爆玻璃瓶,并且以B字和生产日期作为记号以区分非防爆瓶,同时也严格禁止使用捆扎的外包装方式,从而在很大的程度上减轻了啤酒瓶爆炸给消费者带来的伤害。需要引起注意的是,即使是当前,仍有不规范的小厂家还在使用非防爆瓶或超期使用防爆瓶,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啤酒瓶的爆炸对消费者伤害的风险依然存在。
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清楚地了解中国啤酒市场的演变过程。如果对比世界上其他的啤酒市场,还可以发现啤酒市场的另外一些中国特色:
(1)中国啤酒产品的口味比较淡,特别是在南方市场,市场上啤酒的麦芽度通常为8度甚至7度,酒精度和苦味值也相应比较低,主要原因是一般中国本地消费者喜欢豪饮,遇上朋友聚会,一次喝几瓶甚至几箱都是常态。另外,中国的许多消费者还是不能适应啤酒的苦味,特别是女性消费者。
(2)深受五千年中国酒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消费者大多是边吃边喝、大鱼大肉,伴着啤酒喝是司空见惯,最不济也要就点咸菜或者花生米进行小酌。因此,外国人到中国感到惊奇的是中国消费者是Drinking with food,与西方把啤酒当作饮料和液体面包的消费行为相比大相径庭。
(3)中国几乎是世界上最便宜的啤酒市场,除了在高档场所的消费,中国的消费者甚至可以低于矿泉水的价格享用到啤酒,到目前为止,市场上的主流啤酒产品的终端零售价还是每瓶2元至3元,而且几乎20年来价格没有上涨!如果到世界上其他的发展中国家走走,就能切实地感受到中国啤酒的物美价廉!比如同为金砖四国的巴西,同等档次的啤酒零售价就是中国的3到4倍,亚洲国家如尼泊尔、泰国、菲律宾等也是一样。
第四节 逍遥何处:啤酒的销售渠道及特点
啤酒作为快速消费品的一种,跟许多的快速消费品一样,厂家为了更好地了解消费者和购物者的行为特点,通常行业内会根据消费者购买和饮用行为的不同,对产品的销售渠道进行分类。
在具体提及分类之前,我们来澄清两个容易混淆的概念:消费者和购物者。
消费者(Consumer):顾名思义就是消费产品的人,具体到啤酒就是在不同场所喝啤酒的人;
购物者(Shopper):是指购买产品的人,是掏钱的购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