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产-最后的慰藉26—8高级政工师
于大勇在组织部最大的收获就是在孙部长的支持下,完成自己高级政工师的职称评定,并以最高分获得评委一致通过。看着这个临秋末晚拿到手的在天本集团最后的慰藉,于大勇心里总是酸溜溜的,感慨万千啊。
本来,于大勇从参加工作就走的是技术流程,从87年到天本集团直接进入安技环保部,做安全教员、副科长、到实业总公司综合部长,拿到的是中级安全工程师职称,那还是1996年的事啊。以后的10多年,职称和学历学习都停止了?是懒惰还是工作忙?反正是各种因素都有了,07年上任特加公司董事长,这有人开始提醒:是不是该进高级职称了?
于大勇心里话,董事长应该走经济管理系列,还需要考试,这怎么办?于大勇让金兰去打听和办理,金兰说,走技术系列你美誉技术论文,而且工作也不对应,恐怕有难度,走政工系列你有论文,而且属于政工在编,应该没有问题。高级政工师和高级工程师待遇应该是一样的。
那好啊,开始准备材料,准备申报。这是后的于大勇正忙于改革发展,先是恢复生产,后事生活会涨价和改造风波,一直到进入破产程序,可以说是马不停蹄,哪有时间?就这样拖过09年。等到了组织部,于大勇有一天和孙部长闲聊说起职称,他也没有办理进高级评审,于是,两个人抽空开始整理资料,这时候的于大勇拿出两个论文,都是省里的一等奖,还有滨海市几个获奖成果论文,一下子达到高级政工标准。咋年底的评审会上,无畏专家一致给与高分,全票通过晋升为高级政工师。孙部长也通过高级政工师评审,哥俩联手共同摘取皇冠,乐的合不拢嘴,联袂庆祝,美不胜收!
于大勇自我总结,在特加公司是学了一身本事,在集团是刻苦锻炼成长,除此之外,就是这两本证书了,一本是中级职称:安全工程师;就是最后拿到的:高级政工师。于大勇经常沾沾自喜,认为这两个证拿的是实至名归。
于大勇本来是学习型人物,从小就学习好,但是,当年高考却因为身体原因落榜了,不得已去当兵,想走军校,后来也是复员人没有大家,就考上成人大学,在完成大专学习的同时,于大勇又参加自学考试,1990年先后拿到两个大专文凭,同时也当上副科长,鬼使神差,于大勇从此后就与学历学习绝缘了,家人和朋友怎么劝说,于大勇都不动心,没有拿下本科文凭是于大勇一生的后悔!要不然,凭着这些论文和成果,于大勇完全可以向正高工迈进呢!
其实,文凭在2000年以后早就不值钱了!这也是于大勇没有心动考本科文凭的主要原因。不过,2006年开始,退休高级职称人员格外涨工资,这才有引起大家的重视。于大勇拿到高级政工师证书心里暖暖的,也酸酸的。这是因为企业没有了,一个高级证书有什么用?能值多少钱?仅是一种有胜于无的安慰。
中国的很多事都是一窝蜂,职称也是如此。八九十年代,文凭职称很火,全民追逐,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现象:有的人兜里揣着几个证,在企业里什么都干不了!有的人都是高级职称了,不会写实验报告;有的人千方百计买文凭,有催生了教育热----补课热、考试热、外语热、据说改革三十年中国人华仔外语上的费用达上万亿元呢!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资源的浪费?现在看,职称热度正在下降,职称作用正在整合,职称趋势正在变化,职称改革这是个现象!
职称最初源于职务名称,在理论上职称是指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能力,以及成就的等级称号,反映专业技术人员的学术和技术水平、工作能力的工作成就。就学术而言,它具有学衔的性质;就专业技术水平而言,它具有岗位的性质。专业技术人员拥有何种专业技术职称,表明他具有何种学术水平或从事何种工作岗位,象征着一定的身份。在目前中国的现状下,职称主要代表社会地位,有高职称的人享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和福利待遇,与实际技能未必有直接关联。职称通过申报、评审,由主管部门授予,一般认为决定是否授予职称是由主管部门领导决定,评审主要是形式。当然,现在越来越注重考试取证了。
在全球化人才争夺和国际接轨的背景下,职称既不可能消失,也不可能弱化,但职称的社会化趋势是必然的。因此我们要积极探索、深入研究,加强对职称制度的整体性设计,突出职称管理的公共服务功能,正确处理政府、社会中介机构、用人单位三者的关系,使之能够更好地起到激励和评价的作用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关注的热点,也是社会关注的热点,职称评定是对人才资源进行评价使用的重要手段,也是人事人才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人才的使用、流动、培养、选拔,以及人才资源开发各个环节中,都发挥着突出的作用。
职称是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的等级称号。
职称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一种任职资格,它不是职务。是从事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的人员达到一定专业年限、取得一定工作业绩后,经过考评授予的资格。
职称也称专业技术资格,是专业技术人员学术、技术水平的标志,代表着一个人的学识水平和工作实绩,表明劳动者具有从事某一职业所必备的学识和技能的证明,同时也是对自身专业素质的一个被社会广泛接受、认可的评价。对个人来说,职称与工资福利挂钩,同时也与职务升迁挂钩,是求职的敲门砖,同时也是聘任专业技术职务的依据。对资质企业来说,职称是企业开业,资质等级评定、资质升级、资质年审的必须条件。
职称热度在退烧,职业资格又在兴风作浪,一种以职业入门必须要求达到的资格为标志,全国各个部门大量家里其特殊的职称------职业资格,据说到2009年统计,国家(主要是各个部门)提出的各类职业资格竟然有1000多种!连给指甲涂油上色的也要取证,证名是:美甲师!这是不是中国的奇葩!记得有一个故事很能说明职业资格泛滥的特点:又一次******开会,总理问龙大使,你是第一位中国商务谈判代表,你有商务师资格证书吗?谁给你发证?
哈哈大笑以后,总理开始推进证放权改革,一年就取消100多个职业资格考试,但是,还有那么多职业资格孩子啊考试,多久能全部取消?其实,职称和职业资格应该是是一码事!职称都已经泛滥成灾了,在弄一个职业资格岂不是乱上加乱吗?
探讨这些中国改革开放出现的奇葩事,很值得我们深思:为什么制止不了呢?为什么要出现这些奇葩事,说到底都是部门利益再驱动!一切向钱看的政府,必然引起全面全民一切向钱看!人们的价值取向都扭曲了,甚至都是非颠倒了,什么挣钱快就干什么!什么赚钱多就做什么?这是什么信号?!这是最危险的因素,当然,这是最可拍的慰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