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父看到李母出了屋子,漫不经心地磕了磕烟杆,又抽起了旱烟。
李母看到李父不紧不慢的捯饬烟袋子,就说:“别光抽烟了,也不关心关心儿子。”
李父吐了口烟,说:“不用担心,我知道怎么做。”
李母忙催促:“那你怎么不做,儿子都快憋出病了。”
“我去涞水县找一下杨兴子。”李父说。
李母很奇怪,她可是知道李父所说的杨哥是什么人,这人混迹在市井没什么正经事做,可是整天游手好闲的痞子。
李父不管李母想什么,装满烟袋子就出了门。
李父到了涞水县里就买了瓶酒拎着俩小菜去了杨家,“啪啪,啪啪……”地敲起了门。不过一会儿从院子里传来了脚步声。
门从里面打开,只见露出一个身着麻衣普通长相的男子。这名男子看见李父,眼睛转了转,心里嘀咕不知这李家庄的李富户所为何事,张口问道:“李兄可是稀客,快进来。”
李父应声说道:“杨老弟,我可是特意来拜访你的啊!我买了点酒,咱俩先喝两盅,边喝边说,走。”原来开门的男子就是杨兴子,李父和李母说的人。
杨兴子看到有酒喝就吆喝着:“好嘞,李兄快进来,我也尝尝李兄的酒。”
李父随着杨哥就进了门,看到院子里的各种鸟也不稀奇。在院子里的石桌前停下坐到下首位置,把手中的酒瓶递过去杨兴子,自己打开包着的两个小菜,看着杨兴子拿来两个酒盅倒满酒说:“杨老弟,我也不兜圈子了,向你打听个信儿。这是小小敬意,望杨哥笑纳。”说着伸手塞给杨兴子一个荷包。
杨哥接过荷包也不打开看只是用手一捏心里有了个数,嘴里却说:“好说好说,不知老弟想知道什么,涞水还没我不知道的。”
李父说:“想知道一阵子城里出的伤人事,打人的是谁?可有什么过节?”
杨兴子笑了笑说:“李老弟可是问对了人,这家嘛,还和你有些关系。”
李父听了有些奇怪,自己可没这门亲戚。
杨兴子也看出李父的疑问,没在卖关子,直说道:“这家人姓薛,涞水最有名堂的人家,家里老太太任义无双,年轻时和老太爷做过很多善事,现在也总是在青山寺布道。有两子,一子在江南为同知,一子是举人出身,屡试不第听其母言开办了长松书院。打人的是这同知的大公子薛尚。”
杨兴子喝了口水继续道:“薛尚有一妾名武氏,武氏有一胞弟据说刚中了武举人,因为败在清风沟的郑家子只得第四。这武家人向来心思狭隘。这薛尚的下人为讨其欢心才在薛尚面前进言。”
李父点点头知道了郑勇受伤的原因,还是有些不明白,和自家有什么关系。
杨兴子接着说:“薛家老太太姓官,李老弟不会忘了你妻子姓什么吧?”
李父听到这里“啪”拍了声大腿,自己妻子可是姓官。当年父亲说亲时说过官氏的嫡支那边有一堂姑胸襟远不输男子,官氏这边因为关系出了四代又是女流哪会保持联系。不过这事还是要靠官氏的娘家人那边才好说合。那武家人不是也是借着别人的手吗?晾谁也不敢欺负现在的郑家人,谁不知道郑家出了一文一武两举人,后年会试还有可能成进士的人?李父道谢后就回了李家村。
李父到家就把事情说给了李母听,李母回头把事情告诉了李方仪。
李方仪想到这事还是要靠母亲,红着脸就拉着李母的胳膊道:“娘,你去找姥爷问问这事。”
李母看着自己儿子从读书识字后就不在向自己和李父缠着要东西,现在竟然为了一个女孩子显露出这样的表情,知道还真是放心上了,痛快地答应过两天端午就去,过节正合适。
李母还没成行,郑勇带着两子就来拜访了。李父李方仪作陪。
李母到了厨房准备饭菜,看父子这模样肯定是要留饭的。自己也正好观察下郑家为人,不过郑家人相貌不俗,怪不得儿子宝贝的画上姑娘也是脱俗,原来是家学渊源。李母趁儿子不在的时候偷偷看过放在墙柜里的画,那画上的姑娘的确清丽脱俗,就算儿子藏的在隐秘也知道那是儿子的心上人,当娘的还不了解儿子?再说又画了不只一幅!
李父看着儿子那没出息的样子,只好亲自上阵,说:“郑老弟不用这么客气,犬子应该做的。”
郑勇客气地说:“方仪这孩子对我有恩,前些日子有伤不能前来道谢。现在带着儿子们来道谢。”
欣瑜和欣桐看到郑勇的眼色,其其跪在李父面前要拜谢李父教导的好儿子。
李父连忙起身扶起两兄弟,李方仪也上前帮忙,不过还是受了两兄弟一拜。李父说方仪道:“快扶你两个哥哥坐下。”
郑勇说:“您受他们一拜是应该的,应该的。”
李父又说:“郑老弟教出了两个好儿子,听说家中还有一女也是钟灵毓秀。”
郑勇听李父提到文欣,有些紧张:“哪有,哪有,不及哥哥们分毫。”
李父接着说:“犬子很是顽劣,无人说亲,唉!”
郑勇不好回答只说“令子忠厚有德之人”。
李父看说多了反而不美,只是略提提,自家有意和郑家结亲。不过还要看郑家的意思,毕竟是结两姓之好,人不情愿反而是结仇了。看旁边自己儿子的样子,又是个死心眼的,这事还是厚着脸皮帮自己儿子达成心愿。
饭桌上郑勇有伤不好喝酒,就令欣瑜两兄弟敬李父。郑勇想到李父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有些待不住,吃过饭就借口担心家里领着欣瑜两兄弟回了清风沟。
郑家人走后,李父看着嬉皮笑脸的李方仪,就瞪了眼,说:“没出息。”
李方仪心虚的摸了摸了鼻子没有吭声。
李父实在看不下自己儿子这样子扭头回了院子抽旱烟。
李母只得拍拍儿子以示安慰就跟着李父的脚步进了院子,心里却低估有其父必有其子,当年不知谁也这样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