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说女娲造人之后,天地之间的四根擎天大柱突然倒塌,致使天不能覆盖大地,大地无法承载万物,九州大地遭到毁坏。随后,地上大火蔓延不熄,洪水泛滥不止,接着猛兽凶禽出没,吃掉或抓走善良的人们,大地陷入了一片黑暗之中。女娲看到百姓已经陷入水深火热之中,非常着急,就下定决心要炼石补天。可是哪里才是炼石的理想地方呢?女娲寻访群山,最终选择在天台山上炼石补天。
女娲在天台山上经过九九八十一天的炼制,炼制出一块厚12丈、宽24丈的五彩巨石,非常满意。于是,按照此法用了4年的时间,段炼出三万六千五百块五色石,加上一开始那一块,共记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五色石。炼好石后,女娲飞上天去把天给修补好了,但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五色石,剩下那一块,后被曹雪芹写进《红楼梦》里去了。
女娲修补好天后,还差四根撑起天地的擎天大柱,于是女娲砍断海中巨鳌的脚,撑起了四方天地,又用大量的芦灰堵住了汹涌的洪水。洪水退去后,猛兽也消失了,大地间恢复了以往的平静与祥和。女娲背靠着大地、怀抱着青天,让春天温暖,夏天炽热,秋天肃杀,冬天寒冷。女娲头枕着方尺、身躺着准绳,当阳之气阻塞不通时,女娲给予疏理贯通;当逆气伤物危害百姓财物时,女娲给予禁止消除。
从此,天地间平和安定,百姓们活着无忧无虑,野兽毒蛇收起了爪牙和毒刺,没有了捕捉吞食的欲念。后来,女娲以雷电为车,应龙居中驾车,青虬站在两旁,手持稀奇的瑞玉,铺上带有图案的车垫席,上有黄色的彩云缭绕,前面由白螭开道,后面腾蛇簇拥追随,以鬼神为之引导,上登九天,在灵门前拜见天道,安详静穆地在大道太祖那里休息。
后世为了纪念女娲补天的功劳,把正月二十日称为天穿节,由于地域不同,有正月二十三、十九、二十日多种说法。天穿节主要习俗是:当天用红绳把煎饼挂在屋上,也有天穿节当天不能食米说法。现在主要是汉族的客家人过天穿节,但是天穿节在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宋代诗人李觏在《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写到:“娲皇没有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
我们接着往下看,在今天的河南新郑市,远古时存在着一个部落,部落的首领叫做无怀氏,无怀氏死后,他的儿子少典氏成为了这个部落的首领。少典善于射猎,经常出入深山密林之中。有一次,少典进山去打猎,走山路走累了,躺在大树下休息,不知不觉中就睡着了。过了不久,少典觉得有东西在推他。少典睁眼一看,一只大熊站在他的面前。
大熊看见少典醒来,连忙跪在地上给少典叩头,并卧伏在少典的旁边,轻声吼叫着。少典觉得这只熊正在哀求自己,就骑在熊的脊背上,随熊来到了一条阴森的大峡谷。少典看见地上有一头巨兽,这个时候,远处来了一群熊,围在巨兽前面。一会儿,巨兽对熊群发攻了攻击,扑杀了两只大熊。少典看到这一情景,明白了大熊哀求他的意思,原来是让他来消灭这只巨兽。少典急忙开拉弓,对准巨兽嗖地一声,巨兽中箭而亡。从此,少典成了熊的救命恩人,可以任意的指使熊群。
有一年,居住在箕山的狼部落向北发展,与少典部落发生了战争。少典部落被狼部落打败,失去了不少土地,损失惨重。后来,少典带领熊群赶走了狼部落人,夺回了失去的土地,重建家园。少典决定,少典部落改名为熊部落,称有熊氏或有熊部落。随着有熊部落逐渐强大,发展成为有熊国,少典便成为了有熊国的国君。
传说,少典氏有两个妃子,长妃叫任姒,次妃叫附宝,任姒和附宝都是有乔氏的女儿。长妃任姒名为女登,有一日,女登到华山上游玩,看见一条神龙来往,感到有孕,而后生下了炎帝。再说次妃附宝,附宝到郊外游玩时,遇到了大暴雨,电闪雷鸣。这时,附宝见一道电光围绕在北斗星上,最后这道电光从天而降,落到附宝身上。顿时,附宝感到有孕,怀胎二十五月后,生下黄帝。
读到这里,人们会产生一些疑问。黄帝和炎帝是不是少典儿子?黄帝和炎帝是什么关系呢?后来,黄帝与炎帝为什么会发生阪泉之战呢?带着这些疑问,请大家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