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107500000009

第9章 论语道德(2)

【评析】

本章再次提到君子与小人这两个不同类型的人格形态,认为君子有高尚的道德,他们胸怀远大,视野开阔,考虑的是国家和社会的事情,而小人则只知道思恋乡土、小恩小惠,考虑的只有个人和家庭的生计。这是君子与小人之间的区别点之一。

【原文】

4.12 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②。”

【注释】

①放:音fǎng,同仿,效法,引申为追求。

②怨:别人的怨恨。

【译文】

孔子说:“为追求利益而行动,就会招致更多的怨恨。”

【评析】

本章也谈义与利的问题。他认为,作为具有高尚人格的君子,他不会总是考虑个人利益的得与失,更不会一心追求个人利益,否则,就会招致来自各方的怨恨和指责。这里仍谈先义后利的观点。

【原文】

4.13 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①?不能以礼让为国,如礼何②?”

【注释】

①何有:全意为“何难之有”,即不难的意思。

②如礼何:把礼怎么办?

【译文】

孔子说:“能够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那还有什么困难呢?不能用礼让原则来治理国家,怎么能实行礼呢?”

【评析】

孔子把“礼”的原则推而广之,用于国与国之间的交往,这在古代是无可非议的。因为孔子时代的“国”乃“诸侯国”,均属中国境内的兄弟国家。然而,在近代以来,曾国藩等人仍主张对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采取“礼让为国”的原则,那就难免被指责为“**主义”了。

【原文】

4.14 子曰:“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译文】

孔子说:“不怕没有官位,就怕自己没有学到赖以站得住脚的东西。不怕没有人知道自己,只求自己成为有真才实学值得为人们知道的人。”

【评析】

这是孔子对自己和自己的学生经常谈论的问题,是他立身处世的基本态度。孔子并非不想成名成家,并非不想身居要职,而是希望他的学生必须首先立足于自身的学问、修养、才能的培养,具备足以胜任官职的各方面素质。这种思路是可取的。

【原文】

4.15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译文】

孔子说:“参啊,我讲的道是由一个基本的思想贯彻始终的。”曾子说:“是。”孔子出去之后,同学便问曾子:“这是什么意思?”曾子说:“老师的道,就是忠恕罢了。”

【评析】

忠恕之道是孔子思想的重要内容,待人忠恕,这是仁的基本要求,贯穿于孔子思想的各个方面。在这章中,孔子只说他的道是有一个基本思想一以贯之的,没有具体解释什么是忠恕的问题,在后面的篇章里,就回答了这个问题。对此,我们将再作剖析。

【原文】

4.16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

孔子说:“君子明白大义,小人只知道小利。”

【评析】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是孔子学说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一句话,被人们传说。这就明确提出了义利问题。孔子认为,利要服从义,要重义轻利,他的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一味追求个人利益,就会犯上作乱,破坏等级秩序。所以,把追求个人利益的人视为小人。经过后代儒家的发展,这种思想就变成义与利尖锐对立、非此即彼的义利观。

【原文】

4.17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

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应该向他学习、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应该自我反省(自己有没有与他相类似的错误)。”

【评析】

本章谈的是个人道德修养问题。这是修养方法之一,即见贤思齐,见不贤内自省。实际上这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同时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别人的旧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其精辟之见。

【原文】

4.18 子曰:“事父母几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②而不怨。”

【注释】

①几:音jī,轻微、婉转的意思。

②劳:忧愁、烦劳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自己的意见表达了,)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评析】

这一段还是讲关于孝敬父母的问题。事奉父母,这是应该的,但如果一味要求子女对父母绝对服从,百依百顺,甚至父母不听劝说时,子女仍要对他们毕恭毕敬,毫无怨言。这就成了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

【原文】

4.19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①,游必有方②。”

【注释】

①游:指游学、游官、经商等外出活动。

②方:一定的地方。

【译文】

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一定的地方。”

【评析】

“父母在,不远游”是先秦儒家关于“孝”字道德的具体内容之一。历代都用这个孝字原则去约束、要求子女为其父母尽孝。这种孝的原则在今天已经失去了它的意义。

【原文】

4.20 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①

【注释】

①本章内容见于《学而篇》1.11章,此处略。

【原文】

4.21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译文】

孔子说:“父母的年纪,不可不知道并且常常记在心里。一方面为他们的长寿而高兴,一方面又为他们的衰老而恐惧。”

【评析】

春秋末年,社会动荡不安,臣弑君、子弑父的犯上作乱之事时有发生。为了维护宗法家族制度,孔子就特别强调“孝”。所以这一章还是谈“孝”,要求子女从内心深处要孝敬自己的父母,绝对服从父母,这是要给予批评的。

【原文】

4.22 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译文】

孔子说:“古代人不轻易把话说出口,因为他们以自己做不到为可耻啊。”

【评析】

孔子一贯主张谨言慎行,不轻易允诺,不轻易表态,如果做不到,就会失信于人,你的威信也就降低了。所以孔子说,古人就不轻易说话,更不说随心所欲的话,因为他们以不能兑现允诺而感到耻辱。这一思想是可取的。

【原文】

4.23 子曰:“以约①失之者鲜②矣。”

【注释】

①约:约束。这里指“约之以礼”。

②鲜:少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用礼来约束自己,再犯错误的人就少了。”

【原文】

4.24 子曰:“君子欲讷①于言而敏②于行。”

【注释】

①讷:迟钝。这里指说话要谨慎。

②敏:敏捷、快速的意思。

【译文】

孔子说:“君子说话要谨慎,而行动要敏捷。”

【原文】

4.25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译文】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思想一致的人与他相处。”

【原文】

4.26 子游曰:“事君数①,斯②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注释】

①数:音shuò,屡次、多次,引申为烦琐的意思。

②斯:就。

【译文】

子游说:“事奉君主太过烦琐,就会受到侮辱;对待朋友太烦琐,就会被疏远了。”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天齐仁圣帝君

    天齐仁圣帝君

    他是赤天子火鸟凤凰投胎,施家嫡长子,继承麒麟血,凭借玄天残卷名扬天下,威震阴阳。他是僵尸的噩梦,他是魑魅魍魉的终结者,他是妖魔鬼怪的死敌,更是人类的守护神,灵异小说尽在天齐仁圣帝君
  • 喜欢去年的花

    喜欢去年的花

    幸福对于每个人的含义都不一样。有时候我认为死亡也是一种幸福,因为那样至少可以永远地离开痛苦。我在三十岁之前度过了人生之中最黑暗的日子,总以为幸福可以离我更近一些,总以为明天会更好一些,所以才会更加努力的活着。题记:喜欢去年的花,珍惜现在的人。
  • 绝世特工:暴君的毒妃

    绝世特工:暴君的毒妃

    。。。。。。。。。。。。。。。。。。。。。。。。。。。
  • 花千骨之桃花朽矣

    花千骨之桃花朽矣

    奈何桥边,三生石旁,我有没有见过你。你从来不信我,你只相信你的眼睛。白子画我以神的名义诅咒你:“今生今世,永生永世,不老不死不伤不灭……我累了,爱累了……小骨原谅我……
  • 倾狂天下:许你一世惊华

    倾狂天下:许你一世惊华

    她是医学世家的下任掌门,不料惨遭亲人背叛,绝望的闭上了双眼。当她穿越成她,一双冷眸睁开,风云突变,当日废材一汐之间成了天才,整个大陆为之惊动!他是人人皆知的痴傻王爷,却不知他是江湖上人人皆怕的魔王。当他偶遇她,为她倾狂天下只为她的惊华,而她为他只身犯险,只为他能陪她一世。一花一世界,一生为一人。
  • 虚实镜面

    虚实镜面

    与其感慨路难行,不如马上出发。7.0版本玩
  • 良神

    良神

    魔法的世界里,这是一个单纯的少年,逐渐成为琴中帝王的故事。但是,他真的只是人中帝王么?
  • 创世之天河卷

    创世之天河卷

    一场翠雨之战,掀开了主人公传奇的一生,从血河平原到极地峡谷,从沉沦之海到翠雨森林,他闯绝地,修大道,为寻找真相,九死一生,为世间法则,诛天灭地。万世精彩,尽待展开
  • 那次与你的邂逅

    那次与你的邂逅

    不在的不仅仅是记忆,还是你我的珍贵回忆。
  • 神奇宝贝之空冥之人

    神奇宝贝之空冥之人

    稀里糊涂的被弄到神奇宝贝世界,她很喜欢神奇宝贝的世界,但是,当她到了那里以后,却发现,一切都变了味,神奇宝贝世界不在和平了。冥qq:794936178。。。纯属原创,请勿盗窃,如有雷同,纯属巧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