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着一句顺口溜,叫“师大有靓女,警校有猛男,医校天使惹人馋”。意思非常好懂,省师范大学的女孩最多,美女肯定也不少。警校,即指省人民警察学校,警校不仅男生多,且都是膀大腰圆、身强力壮的猛男壮汉,非常引人注目,也惹女生喜欢。需要提醒的是,女孩儿们的择偶,一个年代有一个年代的标准,如现在,似乎一切以财富和家底是论,而在那个年代,则特别崇拜军人和与军人身份接近的警察,而作为文武双全的警校男生,其优势自然显而易见;医校,指省医科大学、中医学院、中医学校,这里的女生也不少,且都是清新亮丽的白衣天使,不仅气质优雅、温柔窈窕,还熟谙养生保健之道,在校是典型的“三养女孩”,将来娶回家之后,则是地道的“三养女人”。何谓三养,即懂营养、有修养、会保养。瞧!这串同学,真是收获多多!
除了串同学,我还做了几件自认为价值不小、意义也很大的事情,如照相、旅游和参加文学艺术函授。自我感觉,还算得上一个热爱旅游、热爱大自然的人。刚来省城,我就买了一份市区全图。从第一周开始,每逢没课的下午或节假日,就翻出这张地图,从中选上一处景点,前去一游。去的时候,或独自前往,或邀上一两个室友同去,但我更喜欢独去,因为这样可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在自己最喜欢的地方尽情地留恋,游个遍、看个够,而在自己不太喜欢的地方则可以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不必顾及这个,关照那个。
此一时期的旅游业,还算不上一个赚钱的产业,至多算个保本经营的社会公益事业,景点的门票都很便宜,像并泽公园才三角钱,两塔市才五角钱,其它景点,上一块钱的也不多,而且还是通票,一票在手可以游遍整个景区。全不像现在,不管多大的景区,都分隔得像个九宫格,一个景点套着一个景点,一个院子套着一个院子,变着法子涨价,让人一路掏钱“买路”,远非凡人财力可受。
刚入学的这阵子,虽时值深秋,但省城的天气还不是太冷,草也绿着,花也开着。这年秋天,适逢首都北京承办有史以来首次在我们国家举办的亚运会,为表示庆贺,省城的主要街道、重要部门和各标志性建筑、景区都摆满了五彩缤纷的鲜花,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旗,一些店铺门前还升起了鲜艳的五星红旗与独具特色的亚运会会旗,把开放中国海纳百川,笑迎五洲宾朋的豪情与胸怀展露在每一个角落、每一个细节之中。漫步街头,处处都可以感受到、触摸到这浓浓的喜庆与欢乐气氛。
不仅如此,眼前那一座座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一条条宽阔得超乎想象的街道,一副副干净得一尘不染的市容市貌,以及那一群群衣着光鲜、容光焕发如彩河一般流动在大街小巷的男女老少,都使我这个从小没见过世面的乡巴佬大开眼界,乐得又蹦又跳。我不由得一次次感慨,外面的世界真美,大城市真好!在兴致勃勃中,我几乎把遍及省城的大小景点、主要街道和大型商厦都逛了个遍。在闲逛中,借助一台刚刚流行的傻瓜相机,见景就拍,见景就照,将省城为数众多的美景一个个地摄了进去,也将土里土气的自己永远定格在那一张张小小的、可供一生怀念的相片中。
第一学期的校园生活,给我的总体感觉是新颖、新奇、丰富多彩,但也有几件,或令人不爽,或使人尴尬,印象最深的有两件。一件是钱太不经花。入学时,通知书上写得学杂费、书费,再加上两个月的伙食费,一次共交320元,父亲给我拿了整整600元,几乎是320元的两倍,他说出门在外,且又是从农村到了城市,花钱的地方肯定多,身上多备几个,可以有备无患。而我却想,拿这么多钱干嘛?这学期四个多月,伙食费每月才30元,而学校已收走了两个月的,剩下的两个来月,多再多拿上100元就足够了。一直以来,常年入不敷出、生活拮据的家庭经济已不自觉地将我养成了一个在花钱上时时、处处顾左右而言他的小手脚。我自觉,几乎每花一元钱,都要考虑再三,慎之又慎,且不愿意身上多带钱,生怕弄丢了。不过,既然父亲让多带,那就多带几个吧,花不了,可以再带回去。但到了学校,才觉得,自己所带的这点二倍于学校收费的钱是多么得不经花,逛街、购书、串同学、拍照、买衣服,等等,一系列与高中生活完全不同的花钱项目汹涌而来,挡都挡不住。高中时候,90%的同学以学习为主,对其它事情不闻不问,自然不会有什么与学习无关的支出。但考上学校后,却正好相反,学习上的钱基本上不花或少花,但与学习无关的钱却以数倍于学习的花费天天出现,且还不能拒之门外。
仅仅二十来天,我所带的六张“伟人照”就只剩下不到30元。捏着兜里这几张薄薄的大团结,我手心的汗如泉水一样不停地奔涌。这可怎办呀,后面还有长趟趟的三个多月啊。跟家里再要是不可能的,来时拿了那么多,都绰绰有余了,却不到一月就花个精光,怎好意思要啊。再说自己那个家庭,自己又不是不了解,哪里还有钱再给我?为凑那600元,已费尽了周折,这个情况我最知道。钱袋告紧的时候,一连几天,我吓得校门也不敢出,街也不敢上,同学也不敢去串,也生怕同学来找我,成天提心吊胆地躲在宿舍或教室里,两耳不闻窗外事,一边想方设法省钱,一边盘算着应对之策,想着该如何打发余下的这段漫长时光。跟同学借吧,借上总得及时归还,还不了怎么借?不行,这个办法不行!
想来想去,我忽然想起了远在YZ市的大姑,倒不是想跟她借钱,而是想起了我们那地方的一个乡俗。在我们那里,家里出了考上学校的学生,关系最近的亲戚一般都会给予或大或小的财力支助,但这种资助绝非必须的、必然的,那得非常亲近且有足够的经济能力才行。我的所有亲戚中,大姑是唯一生活在大城市的。在那个农村人连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年代,若有一个在大城市生活的近亲,在小伙伴们之间绝对是相当有面子的事情。那年月,农村人都是怀着高山仰止的情怀来看待城里人的。在农村人的眼里,城市的概念是:吃得饱穿得暖,生活富裕,不缺钱。正因为如此,从小到大,大姑一家人一直是我在外人面前不止一次炫耀的资本和骄傲。
十来岁的时候,曾有过一次去大姑家作客的经历,其间正值中国人的传统节日——春节。连年前带年后,总共去了十几天,在大姑、表姐和表哥的带领下,几乎逛遍了YZ市的大街小巷,也挣了许多在孩子眼里、在那个年代被视为天文数字的压岁钱。更让我难忘的是,大姑家一天三顿,都吃白面馍馍,烩菜里每天都有肉、豆腐和粉条,好像天天都过年。而在我家,一年到头,连玉米窝头都难得一饱,白面馍馍、饺子之类的肉类食品,只有在年三十和初一,以及正月十五和平时的大节如中秋节才有幸见得。
临走时,大姑还引着我,去当时在全省都挂得上号的红旗商场,为我买了一支玩具步枪。别小看这支小步枪,这可是当时最令男孩们眼热的玩具呀。回村之后,我端着枪往小伙伴们面前一站,他们马上就潮水一般凑来,将我围个水泄不通。伙伴们对我那个欢迎啊、佩服啊、羡慕啊,而我那个神气啊、自豪啊,除了身临其境去感受之外,是根本无法用语言来形容的。
所以,在手头实在没钱花的时候,就想起了大姑。想起了她老人家,也就看到了依稀闪现的希望。我想,我应该把自己考上学校的喜讯写信告诉她。其它事情,就无需多说了,该怎么做,大姑自然心里有数。谁知,信寄出几天后,还没接到大姑的回信,却遇上了一件差点结果了我这小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