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要做账的两家公司是4月份才营业的,因为期初整理的数据不正确,致使购买的软件财务无法使用,会计期间还停留在4月,现在快10月了,也就是说这中间的六个月的单据要么重新录入,要么一直错下去。
又因为我刚入职,入职前休息了两个月,满满战斗的力量,颇想干一番事业。所以整理数所有就变成了必须要做的事情,我列了一份表格,里面包括固定资产,各种酒水和易耗品的盘点,还有银行的收支明细,这种数据现在才开始整理着实意外,因为前任会计交待了两天就挥手而去,留下一张空空的办公桌,办公桌上面只有摆放着电脑键盘和显示器。
公司的营业执照我还没有见过,所以也写了上去,在一周前递给了高层,他接过看了一会儿,很认真的瞄了几眼后放到办公桌上。
我和旁边的采购在讨论采购单为什么没有入库单这件事,他也插话进来,因为是餐饮,像蔬菜、肉类这种季节性分明的食材,价格随季节涨跌,最可怕的是一个月中的单价都在变动,所以造成这些单据要么不能给我,要么给我的时候就是厚厚一沓。我们三人争论了半个小时,仍未解决掉问题,其实很简单,我就是要入库单而已。
后来我回到办公室刚坐下一会儿,高层来了,他说:“入库单是应该这样……”
我点头说好,让他尽快把清单上的那些数据给我。
他也答应,凭着对他做事风格的考虑,我定了个期限说是一周。
一周后,他来到办公室告诉我:“……其实,我们没有那么正规。”
我说:“就是要越走越正,公司才好发展。”
他说:“是要越走越正,但对数据的准确性要求,没有那么高。”
我呼出一口气,这样的结果是有些失望的,又问营业执照上的注册资本金额是多少?
他拿出手机打给了老板,几分钟后又告诉我:“没有金额。”
“副本上面肯定会有的。”
最后我才知道深圳那家公司是分公司,那么投入资金、自然人控股应该有吧。
他不懂,我也没问,那个时候我在想是不是要做一个模糊的人,因为大家这么要求,要是你太认真,他们就会有压力,对待我的各种要求也会“敷衍”。
但我始终不明白,为什么明明可以看到更真实的数据,他们偏偏选择模糊,一个公司盲目的前行,就像是在靠天吃饭,比种田的人都要盲目,利润攀升的时候不知道原因,亏损也一样不知道是哪里的问题,感觉所谓高层都退化成了“猴子”。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但不能因为公司小就去忽略本身的问题,还仿佛理所当然应当就是这样的振振有词。开办一家公司不易,经营也是十分艰难的,尤其是资金方面,并不是所有的开支都是必须的。
当然缩减成本并不能解决大问题,研究市场方向就变成了一个不可或缺的事,创意之效就体现在这个方面的。
不管“你才来了多久”,人生在世不能时时做自己已经太可悲。国人习惯了“等”,“等到”一词,等到什么时候呢?这个等到有没有期限;有没有限定什么时候就可以做。
或许可以等到有一天我们在一家公司里大权掌握或是当了老板?你以为那个时候就可以了吗?说不定那个时候的顾忌,比当下还多了许多倍。抓得到的东西不是比抓不到要简单一些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