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送来贺寿的回山(一)
“玉都”的清晨,阳光散发着淡黄微弱的光,光线柔柔的照在身上,软软的,暖暖的,很舒服。空气中夹杂着淡淡的幽香,让人心旷神怡。天空蓝的像一泓湖水,波平如镜,看不见一丝云彩。平静如往常,这仿佛预示着什么。
玉府桂花开的正艳,那股子香气,也确实令人魂牵梦萦。欧天赐袭一身淡蓝色长袍,微仰着头,双手环胸,静静的依坐在亭栏旁的长椅上。逐渐变深的晨光,照着他俊朗的脸庞,一双黑如墨的眸子闪动着,掠过一丝淡淡的忧思,眉头微微一蹙,脑子仿佛思索着什么?
柳儿着一身浅黄色的纱裙,白净的脸上,一双灵动的大眼,闪着耀眼的光芒,精致小巧的鼻梁下,粉嘟嘟的嘴角,洋溢着一抹喜悦的弧度,手里捧着打好的洗脸水,缓缓走来。“欧公子,早。”背后传来柳儿的声音,打断了欧天赐的思索。柳儿脚步轻的像阵风。欧天赐竟没有任何察觉。不过他一个没有任何功夫的人,怎么可能察觉呢?在这个神话般的国度里,每个人都是个迷,神秘不可测。
“柳儿,你这是要去玲珑那边?”
“是的。玲珑小姐和大小姐好久都没见了,昨夜聊得很晚才睡。想必现在也该起来了。”
“欧公子,可是在等小姐?”
“哦,我,我看这院里的桂花开了,空气也很新鲜,所以早起出来走走,活动活动筋骨。”欧天赐用手轻轻抹了下鼻子,深怕柳儿察觉他内心的羞涩,一抹尴尬掠过眼睑。他喜欢玉玲珑,可又怕旁人看出来。他深知,以他现在的身份,是怎么都配不上玉玲珑的。他寻思着,等什么时候自己有能力保护玲珑,才有资格正大光明的去追她。现在只能把这份爱,藏在心里。
“那,欧公子要没什么事,柳儿就先过去了。”柳儿恭敬的行了礼,便朝着玉玲珑的阁楼走去。欧天赐看着柳儿离去的背影,脑子里浮现出,玲珑甜美的,能倾倒一切的笑容。想着想着都是醉了。他现在的样子,估计很像个花痴。
“砰砰。”一阵轻轻的叩门声伴着柳儿的声音,传入玉玲珑的耳畔。玉玲珑和玉如烟确实是很久没见了,久的都不知道有多长了。
玉如烟10岁的时候,就随“紫衣真人”在“天仙山”上修行。为天庭驯化神兽。玉如烟仙骨好,天姿聪明一点便通。她性格开朗,活泼,古灵精怪,深受“紫衣真人”的喜爱。
“紫衣真人”生性古怪,颇有“老顽童”的风格。此人,非仙非魔,修为却早已超越仙人,就连“太上老君”都敬他三分。平生只收了一个徒弟,那就是玉如烟。“紫衣真人”将自己平生最爱的“烈金鞭”赠予玉如烟。可以见得,他有多喜欢这个徒弟。
据说这“烈金鞭”有威震八方,正摄山河之力。“烈金鞭”一出,烈焰四起,发出万丈光芒,令魔兽闻风丧胆。
还有她脚上穿着的“火龙靴”。据说是用“火龙皮”制成。一招“万象龙啸”使出。靴子便会幻化出“火龙”的模样,就如万马奔腾般呼啸而出,整个人在火红的烈焰中燃烧,此招一出便可抵千军万马。
玲珑正给姐姐,梳着那如墨般的发丝。听到外面是柳儿的声音。便应了声“进来吧。”然后为姐姐插上一枚白玉精雕的,玉兰花簪子。玉如烟看着镜中的自己,一副素心雅致的模样,嘴角上扬微微一笑。“玲珑,姐姐觉得这个簪子,更适合你戴。”玲珑那可爱的小脸,贴在姐姐的脸上,闪动着那双清澈的眸子,看着镜子里的姐妹俩。“姐姐,戴上更美了。玲珑看着都有些嫉妒了呢。”姐妹俩正说笑着,柳儿进来将打来的水,放下。“大小姐,二小姐快洗脸吧,要不水凉了。”
“柳儿,天赐哥哥起了没?”玲珑精致美艳的脸上露出一丝关切。声音柔柔的,轻轻的,像动听的音律一般。
“欧公子早起了。在外面的亭子里赏花呢。”
“赏花?好。我知道了。”玲珑语气轻柔。她想,这人怎么起这么早,不会是想家了吧?或是还在担心他那些朋友,还是……白皙的脸上,黑如墨的眸子,掠过一抹担忧。这微妙的变化,却被玉如烟捕捉到了。
“妹妹这是担心他呢?是吗?”玉玲珑,瞬时一抹绯红印在脸颊上。噘着丹红的小嘴,难为情的说:“怎么什么都瞒不住姐姐?”玉如烟袭一身红纱裙,远远看像一团火。冷艳的动人的脸上一双深咖的眸子透着灵气。仿佛能看穿一切似的。
玉玲珑是她最疼爱的妹妹,她俩相差两岁,从小感情最好。她知道妹妹单纯善良,心又软还没城府。现在魔界蠢蠢欲动,坏人四起,她害怕妹妹给人利用,让人伤害。妹妹的每个表情,每个动作以及一些细微的心里变化,她都看在眼里,放在心里。她绝对不容许任何人伤害妹妹。
“好了,咱们该去父亲和母亲那里请早安了。”玉如烟拉起玲珑纤细的玉手,说着就往外走。一出门便看到,欧天赐在外面的兰亭内踱步,想必是等了许久了。
只见玉玲珑身袭一身白色纱裙,头上戴一枚和玉如烟一样的玉兰花簪子,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模样。雪白的肌肤如凝脂,两颊绯红映着深深的酒窝,楚楚动人,那甜美的笑容永远都印在欧天赐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欧天赐都快看呆了。
“天赐哥哥,可是早起了?”
“哦,我看到院子里的桂花开了,空气也好,早起出来活动活动。”每次对着玉玲珑那清澈的眸子,自己的心就跳的厉害。
“大小姐也早。”欧天赐看着玲珑身边的玉如烟,生怕她看出自己心里细微的变化。
“咱们一起去给父亲和母亲请个早安。”三人一起来到大厅。大厅已经坐满了人,好像是那些来感谢玉夫人山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