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一点创作感言
我写下这个短篇是匆匆下笔的,几乎是心之所至,信笔为之,听凭内心激情的驱动,在连续12小时艰苦工作状态下将它的完整情节写出来。由于文字功底不佳、创作技术幼稚,因此出现了一些错误,这个在所难免。我却认真地对待自己的创作。这是我动笔写的一个较长的短篇,对我来说,是一个十分有意义的尝试。
这个短篇主要塑造野林这个可爱的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多少是作者本人的写实。女主人公如果也是以我的一个泰国朋友为原型的。既然是艺术品,就要有合理的想象和虚构,所以我不惜用曲笔写出一些虚构的真实细节,这当然是顺应艺术处理的规律,合情合理的。
野林和泰国留学生如果的相遇是美丽的。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是一种美丽的相遇。野林实际上是代表中国文化的一个部分,如果当然也是泰国文化的载体,因此,两人的相遇是文化的碰撞和交流的美好过程。在这个意义上讲,该篇小说所关注的命题是宏大的,是对跨文化交流一种独到见解和深切体会。作者十分愿意说野林和如果的相遇具有很深刻的文化意义。
该小说可以划分为三个部分,至少是我创作时的一个想法,第一部分是讲述野林文化性格的形成,这部分的笔墨稍嫌多一点,但是,主要是为了做好下面的铺垫工作。至于效果好不好,就有待批评家和读者去检阅了。第二部分是写了野林和如果的相遇,同时也提到同学们和其他泰国人的交流,这部分就是小说的重点,但似乎不是高潮。第三部分是写离别的一些细节,作者写到此时很是激动,感情也细腻了起来,当然,如果时间允许的话,做一点修改,还是可以更好的。所有相遇都注定要分离,所有分离都有相遇的时候,作者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的表达就显得深沉一些。
以上是我作为作者在创作该小说时的一些想法。希望这些为数不多的文字对大家解读该文本有所帮助。是为序。
一
一个人在生命中不知道能和多少座城市相遇,又不知道能和多少人相遇。这些相遇是一连串的事件,汇集起来就是一个人成长的痕迹。由此看来,成长不仅仅具有时间性,也具有空间性。成长的空间性迫使人们去思考更多,因而它使人们更加成熟。
这些可以用“文化”两个字来解释。一个人之所以是人,那是因为他是需要文化的,他也活在文化的范畴里面。一个地区之所以有特色,那是因为地域文化是该地区焕发了巨大的生命力和魅力。
身材并不高大但结实的野林强烈地感受到了这种真理,他因此而独特。他很黑,并不帅,但憨厚诚实,他是吹着饶平海风长大了的海边的孩子。
他于1988年出生在饶平县一个偏僻落后的小镇。生活并不优裕,这恰恰磨砺了他的品格,使他懂事得更早。在18岁之前,他还没走出潮州市,但是这18年来他一直有一个梦想。一个所有饶平人都有的梦想。
如果作者和所有不是广东的外省人一样愚昧,以至于认为广东遍地都是黄金的话,那么作者是不可救药。其实贫富差距巨大是中国的一个国情。那里都有贫富差距,广东也不例外。东西两翼的广东贫穷得很。
饶平是个好听的名字――饶,就是富饶;平,就是平安。这个很和谐的名字并没有给该地区带来好运。这片土地处在粤东之东,靠近闽南。本来临近大海,又有山地,应该可以搞得富饶起来。可是,不知为什么,就是经济搞不上去。
中国的读书人的传统就是“耕读传家”。这片地区的人们都有耕田的习惯。当然,他们也以捕鱼为业。这片穷乡僻壤的乡亲父老们都有一个梦想。他们辛苦的赚钱就是为了送孩子走出去。
大家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走出穷山沟,融入现代文明。这是根植于饶平大地的潮汕人的梦想。潮汕文化并不很优越,但是极具个性。潮汕文化具有海洋性和远儒性。潮汕人普遍信仰妈祖,对儒家文化较疏远;潮汕人普遍敢于冒险,他们走四方,为的是寻找财富,为的是增加自信心,为的是光宗耀祖。所以,有许多潮汕人到东南亚去闯荡。他们有的成功了,就成了华侨,就给该地区的亲人们寄来汇款,这是大家引以为骄傲的事情。他们当中很多人无意之间就变成了泰国人了。
潮汕和泰国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一种文化的关联。野林对此有过深入的思考。这也影响了他后来高考的志愿选择。
18岁这一年,他特别痛苦,他马上要参加高考了。当地的大学生并不多,所以考上大学就等于中举,这种传统的观念在这片土地上还在生长着。对他来说,考上大学并不是一个问题,问题是要考一个什么大学,他为此忧郁了许久。他想了很多。
18年是一个什么概念?18年在人的一生中是漫长的。18年的饶平生活使野林成长为一个典型的潮汕人,骨子里流淌着潮汕血液的潮汕人。18年使野林由一个小孩子长成一个小小男子汉。18年觉醒了野林的梦想和增加了他肩上的重量。
高考前夕,他思考了许久,他想:“我必须改变。这里必须改变。广州是一座庸俗的城市,我不想一个人在那里发达。尽管北方太远,我却向往北京。我很想在文艺上取得成绩,我到底该往那里去呢?”
是的,一个抉择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品格,也可以使一个人变得更加清醒。野林回顾三年的高中生活。他发现,这三年他培养了两种爱好,并且取得一些小成绩,一个是书法,一个是诗歌。显然地,他是偏向文化的。每当他思考潮汕地区的文化现状时,他就感叹人们在精神上的贫瘠。有一次,他买了一本《潮汕书法集》,便兴奋地跑回家,那给在书法上有造诣的舅舅看,然而舅舅对他说,该书法集并不好,水平不高,潮汕没有书法家。他心理想:“我一定要改变!这里的文化格局也要改变!我不愿生活在文化的沙漠中。”
高考就要到了。填报志愿的时候提前来了。在和父母的讨论中,父母表示尊重他个人的选择。于是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他填报了两所大学,一所是中央民族大学,一所是广西民族大学。许多同学劝他该报广东商学院,或华南师范大学。然而他淡淡一笑,并不改变最初的志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