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儿童行为学家的一项专题研究发现大约6%的男弦在其上中小学甚至进幼儿园时,即会出现程度不等的”娘娘腔”。而且其中有一半在其成年后仍表现得“奶油味”十足,他们特别脆弱多愁善感。穿着打扮甚至走路说话都和女孩一模一样。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禁担忧,现在的男弦子是怎么了?
三成左右的男孩缺乏阳刚之气
近几年,“阴盛阳衰”、“中性化”现象备受关注。内向腼腆的男孩子随处可见,男孩身上的男子汉气概在明显地日益减少。
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当今的中小学校中,至少有三成左右的男生不同程度地缺乏阳刚之气,他们的打扮花里胡哨,说话细声细气,动作扭扭捏捏,性格文静柔弱,心理脆弱……
很多老师也都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班上的大部分女孩个性张扬,男孩子倒成了温顺的羔羊。甚至有的男生平日里穿的衣服也越来越接近女生,说起话来细声细气,比划动作时还喜欢跷着小手指,一条小蛇都能吓着他!
拥有阳刚之气,才能真正成为男子汉
随着娱乐业和广告业的蓬勃发展,我们突然发现自己进入了一个“男色消费”的时代。从日韩偶像到港台小生,中性化打扮的男性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欢迎,那些长相俊俏、气质柔美的男性几乎霸占了电视荧屏和娱乐期刊。在这一波波的视觉冲击下,我们赫然发现,自己家的男孩子早被类似的价值观传染。他们蓄起了长发,学会了优雅,却独独缺少了男子汉特有的气质和意志,如自信、坚韧、勇敢、果断、大方等性格和品质。
汉武帝时期,因为西汉的士兵们在与北方匈奴族的战斗中表现得相当勇敢,匈奴人都称汉朝的士兵为“汉儿”或“好汉”。由于“男子”这个称谓早已出现,人们渐渐地把“男子”和“好汉”联系起来,组成“男子汉”一词。“男子汉”是对男子的一种褒义称谓,其显著特点就是具有阳刚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是对阳刚之气最精辟的诠释。
具有阳刚之气的人大度宽容,不沉湎于琐屑小事之中,不斤斤计较;他们的内心深处潜藏着一股让人不容小觑的爆发力;他们说话行事从不优柔寡断,总是雷厉风行。有阳刚之气的人总是让人不由自主地敬畏与仰慕。
社会需要阳刚之气
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没有阳刚之气的男孩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其发展也会受到阻碍。正因为这样,《集结号》、《士兵突击》、《闯关东》、《亮剑》等诠释男子气概的影视作品一进入市场就抢得先机,受到大家的热烈追捧,而其中的主人公谷子地、袁朗、朱开山、李云龙等人更是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偶像。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代表着整个社会对男性气概的要求和向往,他们的名字和责任、担当、冒险、独立、自信、勇敢等词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与此相应的,缺乏阳刚之气的男孩非但不想承担责任,反而总是强调社会和其他人的责任。
很多有识之士和媒体也在不断发出疑问:“中国人的血性在哪里?”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情景似乎已然成为天方夜谭。
很多人把现在的男孩缺少阳刚之气归咎为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男女比例的“阴盛阳衰”,呼吁更多的男性加入教师的队伍,这样的想法固然没有错,但毕竟不能从根本上使问题得到解决。有研究数字表明,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小学校里,女教师的比例也占了三分之二左右。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中外教师的性别结构差异并不大,但是国外的学生却具备更强的男子汉气魄和意识。
看来,谁在教育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教育方法是否得当。为了培养男孩的阳刚之气,家长就应该及早地对男孩进行男子汉教育,并让孩子在健康自然的环境下成长。一个拥有阳刚之气的男孩,才是一个真正受人尊崇的男子汉!
让孩子远离娘娘腔,做回男子。
男孩岔性化征兆
你的儿子是不是特别胆小,是不是特别怕黑暗,怕生人,怕一个人待在屋子里?
你的儿子是不是特别怕羞?
你的儿子是不是特别爱生闷气,爱哭哭啼啼?
你的儿子是不是特别爱撒娇,喜欢受人娇宠?
你的儿子是不是特别依恋父母,在可能的范围之内动也不敢动?
你的儿子是不是特别爱照镜子?
你的儿子是否对女孩子的用品情有独钟?
你的儿子是不是特别爱化妆品?
你的儿子是不是性格特别孤僻,不愿、而且不敢和小朋友交往?
你的儿子是不是特别脆弱,特别多愁善感……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征兆?是什么让男孩子出现女性化的倾向?
“娘娘腔”的苦恼
据德国儿童行为学家的一项专题研究,大约6%的男孩在其上中小学,甚至进幼儿园时,即出现程度不等的“娘娘腔”,而且其中有一半在其成年后仍表现得“奶油味”十足。
所谓“娘娘腔”,指的是男孩行为上一定程度的女性化,表现也因人而异,不尽相同,其中较典型的有:说话爱发嗲,走路踩“碎步”,举手投足动作扭捏,爱跟女孩子玩等等。一般来说,“娘娘腔”并不一定会像有些人想的那样导致同性恋,但可能给男孩心理上的健康成长带来某种程度的负面影响。
曾经有一位网友写过这样的一篇帖子,或许能给我们一些警示:我的外表和身材和女的一模一样,走路也是,从小到大都被别人取笑‘娘娘腔’,‘人妖’之类的,身边没有一个朋友,也没人愿意和我交朋友。到现在毕业了,尽管我很努力地改变自己,刻意把自己打扮得MAN点,虽然动作改变了,但是外表和身材却改变不了。出来工作后,天天被一些老女人在背后议论。
我很烦、很郁闷、很不开心。我恨她们为什么这样对待我,又不是我想这样的。
我天生外貌就那样,叫我怎么办?所以我很痛恨她们,她们说我的时候我也会还击她们,骂她们死老太婆……为什么我的命运这么惨,为什么我不能像其他男生那样过正常的生活,为什么我的父母要把我生成这样?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原因是多方面的。最常见的原因就是父母搭建的温柔陷阱,长辈的过度关照和温柔软化了孩子成长应有的个性和棱角。有些父母喜欢把男孩当女孩养,如扎小辫、戴小花帽、穿裙子。此外,许多男孩都是在母亲、奶奶和姥姥的怀抱中度过学龄前时光的,等到上了幼儿园、小学也都以女性老师为多,这种从女性怀抱中走出来的男孩,大都不自觉地以女性形象规范自己,性格也在潜移默化中向女性靠拢……
一些家庭中存在的父爱不足,小家庭亲情关系向母性群倾斜的趋势,也是导致男孩不像男子汉的重要因素。
家长莫要大惊小怪
对待有“娘娘腔”倾向的男孩,家长千万不要大惊小怪,因为这样只会加深孩子对自己的“异样感”,进而发展成为自卑感和内疚感,时间长了就更难克服。
家长在帮助孩子克服“娘娘腔”时,务必循循善诱,而不是责备呵斥,最好做到不留痕迹。“女孩多好”、“真希望有个女儿”这样的话语也应尽量在儿子面前少说。在引导时,父母要给孩子树立榜样,尤其是父亲,要多和孩子交流,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多接触有阳刚之气的游戏和故事,鼓励孩子多和男孩玩耍,特别应鼓励孩子与男子气较足的大男孩玩耍,而不要过多地与“脂粉气”较重的男孩纠缠在一起,以免相互之间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
总之,我们要做的就是要防止“娘娘腔”这种倾向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想尽办法引导男孩朝着男子汉的方向前行。
培养男孩气质的敏感期不容小觑
蒙台梭利的敏感期理论
蒙台梭利认为,自然赋予正在发育成长中的生命特有的力量。一个“人”或其他有知觉的生命个体在生命的发展过程中,会对外在环境的某些刺激产生特别敏锐的感受力,以及影响其心智的动作或生理反应,而出现特殊的好恶或感受。这种力量的强弱,我们称之为“敏感力”。
当敏感力产生时,孩子的内心会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逝。这段时期,蒙台梭利将它称为“敏感期”。敏感期内的孩子具有极高的敏感性,在这一时期,他们能轻松地学会每件事情,对一切都充满活力和激情。因此,敏感期的存在对家长的教育来说是天赐良机,可对孩子进行各种感觉训练和智力潜能的开发,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孩子成长的步调,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关键期和敏感期挖掘潜能,进行不同的训练。
要培养男孩的气质,我们就要抓住这个敏感期。男孩的敏感期主要分为两个阶段:一个阶段是六岁到十二岁;另一个阶段则是青春期,一般在十二岁到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