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sa2008,个人投资者,发表时间:2014-11-11,原文链接:http://xueqiu.com/8714491822/32898365
球友提问:
外科博士郭一刀:拟入市前期金额10w,2年内可增至50w(上述金额可长期不动)。家庭成员工作固定,收入稳中有升,无购房压力,有医疗保障,2年内无大笔支出规划,可应对小规模突发事件(地震塌楼之类的伤不起)。平时不具备盯盘琢磨财报等的时间和精力,心态较平和,对财务不敏感。拟中长线投入,2—3年不操作,5年8年的长期持有(哪怕被套)都可以,既往有过其他领域多次投入需5年以上才能回本回报的投资经历。预期目标:比定存强就行,跑赢余额宝之类的足矣。不求发家致富,但求稳定保值。
以下为球友「Elsa2008」回答:
每个人的具体情况都不同,你首先应该根据自己的家庭收入状况、开支状况、年龄段,做一个比较完整的财务规划。把除日常开支之外的子女教育,养老之类必不可少的未来大项开支用专项基金的形式分别管理起来。
假设你和嫂子年收入合计80W,日常开支20W,那么剩下60W。
你首先要考虑自己夫妻的养老问题,如果你们现在40岁左右,60岁退休,预期寿命90岁,你们要求退休后生活水平不能低于现在,那么你要考虑为自己和嫂子60岁以后的30年生活每年留够现值(长期通胀可以按经验数据3%计算)20W的现金,当然你们会有社保,但可能不会有每年20W那么高的水平,你可以将它扣除。这个准备听起来可能有点多,但实际上考虑到长期复利的威力,你只要每年固定拿出10来W(具体数字你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测算,但原理是这样),能找到固定收益在4%以上的长期国债,或者保险,去投资就行,银行的货币市场理财产品也可以,但它一般是短期的,期限和你的需求不匹配,只能把多个短期组合成长期,这样就要面临收益率不确定的风险。长期的主要还是国债和保险。另外提醒一下,如果选择理财产品,国内的现在比海外的好,收益率比较高。如果选择保险,海外现在比国内的好,因为国内的预定利率很低,普遍在2%左右,海外的才有可能达到4%以上。我看你提到一些生活中的突发风险,比如地震塌楼,其实还应该包括家庭主要收入者的人身风险等等,如果你投资保险产品的话,很多时候可以同时通过保险产品把这些风险交易出去,但要搞清楚自己为取得投资回报和转移风险支付的金额各是多少(后者一般来说应该非常低)。注意我只是说保险产品同时具有这两种对你可能适用的功能,不是说保险产品一定就适合你,我可不是什么保险推销员。
其次是子女教育问题,根据上面的假设你还剩下40多W,这时你要确定子女的教育规划,假设你有一个孩子,准备将来送他去美国念书,那你就要考虑费用问题,如果念本科的话一年学费和生活费要考虑30W左右,几年下来要100多万,听起来也不少,但根据你孩子的年龄,如果十岁左右的话按上述方法每年投资10W也就足够了。
把养老、子女教育这些必不可少的开支通过专用账户管理起来的目的,是消除未来的不确定性,就跟通过保险把生活中的风险交易出去的目的是一样的。现代金融的好处就是,它几乎让你的所有风险都变得可以交易,这样,如果你够聪明,能搞清楚自己所面对的风险,哪些是自己愿意承担,可以承担的,哪些是不能承担的。你就可以把不能承担那部分通过适当的金融工具交易出去。做到了这些之后,你在财务上就可以无忧无虑了。
现在,再来考虑你的股市投资问题。之所以要做上面这些冗长的准备,是因为人的想法往往很不可靠。比如你今天说自己不求发家致富,但求稳定保值。但到了明年,当你发现和你一起入市炒股的医院同事,一个不学无术人品低劣的家伙,买到一个大牛股赚了十倍,天天嘲笑你,嫂子也为此常在你面前絮絮叨叨时,你的想法会不会不一样?进一步想想,你为啥现在想起要入股市?是不是潜意识里觉得房价涨不动了,没啥可发财的地方,股市熊了很多年,一旦反转,搞不好可以大赚一笔?以上这些也是我入市之前老师所教导的,分享给你。如果按我老爸的说法,那叫作:人心难测,别人的心是如此,自己的也一样。所以你不要太相信自己的理性、意志,等等,最好的办法是先设计好一个区隔风险的财务规划,把自己的权力关进笼子里,钥匙交给嫂子。
当你做好该做的准备,轻装上阵的时候,说不定这时,你能更清楚地看到自己入市的动机,啥比定存强就行,跑赢余额宝之类的,很可能只是你在风险没有分离时被未知的恐惧压抑了内心的欲望,只想比定存强还来股市干吗?既然要来,就要来拼一把,看有没有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当你已经没有后顾之忧的时候,就完全可以这样想,这样做。当然这只是一种假设,开个玩笑。
我们还是回到你所说的问题上来。既然你的需求是低风险,低收益,我建议首先考虑可转债。其次才是宁静大哥所说的指数基金。
因为指数基金虽然长期回报高,但它往往短期波动大,就像你看到的那样,上证指数可以在七年里从六千多点跌到两千多点。当然长期看宁静大哥肯定是对的,从1991年到现在,上证指数的复合收益率其实达到13.41%,非常高。即便按上次有个叫@陈绍霞的笨蛋的说法,最初参与股市的人实在太少,不能算(最初参与股市的人确实很少,听我爸说当年深证搞股市还强迫领导们认购股票,以至于这些人后来都被迫或多或少赚了些钱),从1994年的熊市低点开始算,到这一轮大熊市的低点,去年的1849点,复合收益率也达到8.3%,或者再换一个算法,从1997年的牛市最高点1510点开始算,到上一轮牛市的最高点,复合收益率是11.8%,总之都不低。全球来讲过去一百多年里股市剔除通胀的平均复合收益是5.4%,债券是1.7%,房地产是1.3%,很明显股市高得多,可以轻松满足你的需求。
但前提是,你得分期,不假设,不犹豫地投入。分期意味着你不可能有都买在最低点的好运,但也意味着你不会摊上都买在最高点的噩运,长期看来有助于取得平均收益,不假设你知道哪些股票比另一些好,是有道理的,公司太复杂,按三文哥的说法是海水不可斗量。就像人不能简单凭胖瘦来判定他是否健康,公司也不能简单凭市盈率之类的指标来衡量,你也一定不会认为一个会量体温的老太太就能当医生给人看病吧?看病是你们专业医生的事,选股是宁静大哥他们那些专业投资者的事,但股市的好处是,那些专业投资者花钱费力,挑来选去的结果,就是使它一定程度变得有效,所以虽然很多人都说中国股市是蓝筹股的地狱,垃圾股的天堂,但茅台还是要100多,ST南钢还是只要2元多,而不是反过来。这样对业余投资者是有利的,你只需要充分分散就行,通过投资指数基金可以轻松做到这一点。但要点是你不能同时又去假设这个指数里面哪些该投,哪些不该投。因此最好不要浪费时间听别人瞎扯,不要犹豫,坚持分期投入,就能取得指数化的平均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