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
在抗日战场上
舍命杀敌
而曾为人们不齿的
兵贩子们
在开往衡阳的一支队伍里,有着我叔爷那瘦小的身躯。
我叔爷走在这支队伍里,是去参加衡阳会战。
我叔爷去参加衡阳会战那年,是民国三十三年夏。
民国三十三年,是我们老家人俗称“走日本”那年。那年的夏天,格外热,热得女人们吃了夜饭聚在街口歇凉时,尽往月光或星星撒不着一丁点儿光辉的黑暗里钻,钻进黑暗里悄悄地将上衣解开,以一把蒲扇使劲扇着堵满汗水的乳壕。
我们老家人俗称的“走日本”,其意思到底是躲日本人呢还是过日本兵,实在不太清楚,也许是两者的意思皆有。反正是在这一年,来了日本人;而来了日本人,他们就遭了劫。他们不可能知道的是,这个偏僻山区在这一年之所以“走日本”,竟是日本陆军大本营的战略计划所致。竟然是和我叔爷所去的衡阳有关。
民国三十三年夏,侵华日军集结了十七个步兵师团、六个旅团、一个战车师团,以湖南岳阳为出发点,由湘江东西两岸,发动钳形攻势南犯,务必要占领衡阳,将通往西南诸省大门封锁,并继续向广西南宁推进,以切断黔桂铁路及黔桂公路,将通往川、滇、黔诸省通道封锁。这一“继续向广西南宁推进”,地处湖南、广西交界的我的老家,就是日军必经之地。
国军方面,蒋介石则命令不惜任何牺牲,固守衡阳。要求在守备战中,务须尽量消耗敌军之兵力,促使其蒙受严重伤亡之打击,再配合外围友军,内外夹击,歼敌主力于衡阳近郊地区。
日军务必要占领衡阳;蒋介石命令要不惜任何牺牲固守衡阳,足见衡阳战略地理位置之重要!
衡阳的战略地理位置之重要,可以毛泽东的一段话来概括,那是衡阳失守后的第四天,毛泽东在延安于是年八月十二日《解放日报》社论里说的:
衡阳的重要超过长沙,它是粤汉、湘桂两条铁路的联结点,又是西南公路网的中心,它的失守就意味着东南与西南的隔断,和西南大后方受到直接的军事威胁。衡阳的飞机场,是我国东南空军基地西南空军基地之间的中间联络站,它的失守就使辛苦经营的东南空军基地归于无用:从福建建瓯空袭日本的门司,航空线为一千四百二十五公里,从桂林去空袭则航空线要延长到二千二百二十公里。衡阳位于湘江和耒水合流处,依靠这两条河可以集中湘省每年输出稻谷三千万石,还有极其丰富的矿产,于此集中,这些对大后方的军食民食和军事工业是极端重要的,它的失守会加深大后方的经济危机,反过来却给了敌人以“以战养战”的可能性……
无论是日军的战略意图,还是国军的保卫重任,无论是蒋介石下达的死守命令,还是毛泽东后来所做的论述,这些,我们老家人当然是不知道。倘若衡阳会战胜利,阻止了日军向广西推进,那么地处湖南、广西交界的我的老家,我们老家人,便不会有“走日本”这么一劫。而从我们老家这个角度来说,诸如我叔爷他们这些去参加衡阳会战的人,则不但是为了保卫至关重要的战略要地、保卫西南大后方,更是直接保卫自己世代居住的家园。遗憾的是,我叔爷他们当时也是全然不知。别说他(们)当时是全然不知(他以后也不知),就连我这个读过大学文科,专门学过大学老师写的含有抗日战争历史讲义的人(我现仍保存着的大学老师写的历史讲义中,连衡阳会战或衡阳保卫战或衡阳血战这个词都没有),也是在听我叔爷多次讲到他吃粮吃到衡阳的经历,而决心写这本书时,通过找到的有关资料才知道的。这有关资料,又有不少是来自侵华日军的战史。如《日本帝国陆军最后决战篇〈衡阳战役之部〉》。
这段战史中有如下记载:
打通大陆作战,简称为“一号作战”,自昭和十九年四月二十日起,至十一月止,共持续了半年多时间,参战兵力达十七个师团、六个旅团、一个战车师团,及当时所有残留的骑兵部队,确系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规模最大的一次一连串的大军作战。打通大陆作战之构想,系以黄河南岸之“霸王城”为基点,先征服平汉铁路之南半段,进而攻占长沙、衡阳、桂林、柳州、南宁,打通湘桂两线及粤汉两线,全程共一千四百公里。大本营参谋总长杉山元大将上奏曰:一,为阻止美在华空军向我本土袭击,拟彻底毁灭其位于桂林、柳州等处之基地。二,缅甸地区,今后拟实施弹性作战方针……
这个什么“一号作战”,我叔爷到死都不知道。当时,我那前往衡阳的叔爷所知道的只有:他又成了“粮子”,又吃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