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日,叙利亚一个偷渡的孩童Aylan在海滩溺亡的照片,在全世界掀起了一股难民潮的讨论。如德国、意大利、土耳其等许多国家民众自发组织欢迎难民。也有某些自创立以来就自诩“移民国家”的美利坚合众国,各种无耻的推辞与借口。这其中的政治斗争,我自然无从评论,今天我更愿意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叙利亚难民问题。那就是民族的分裂与大融合。
如今,大批叙利亚难民涌入欧洲,虽然带来种种的不便与政治问题,但对于欧洲诸国来讲,又何尝不是一次机会和机遇。一个平稳的系统,突然加入了新鲜的血液,汇入了新鲜的元素,必然会带来一次次的震荡和变革。无论是从意识形态的斗争,还是文化差异性的矛盾,实践和时间都证明了,正是这些系统中不稳定的因素,才会让这个系统更进一步的优化,才会让整个社会进化。
新的难民涌入,势必会对当地相对稳定的生活造成冲击。犯罪率的上升,文化冲突的对立,宗教信仰的冲突,基础设施的匮乏,这些无疑会给当局者、当政者一些棘手的难题。但是当一个个问题得意解决之后,对于整个社会,又何尝不是一种进步?
中国的历史,简而言之就是中华民族与各地民族一次又一次的融合历史,这些历史有鲜血与战争,也有鲜花与和平,然而纵观古今,但凡是中国(甚至于全人类)的进步,其很大一部分就是源于民族的多元化发展以及各民族的融合。
请恕我历史知识有限,无法一一列举。我个人印象最深刻且比较成功的四次民族大融合,分别是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北魏鲜卑拓跋宏迁都洛阳、明朝藏传佛教入蒙古以及满清入关后的各种措施。也许有人会对这些提出质疑,我也无可置否。
战国赵武灵王可谓一代名王,虽然最后因王位继承问题被饿死在沙丘宫,其在提出“胡服骑射”这一改革思路之后,赵国实力突飞猛进,内平内患,外灭楼烦、中山诸国,国力一时无二。这便是赵武灵王推行民族融合的利好。
另外一个便是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了,孝文帝可谓一代雄才。当当时的国都平城无法满足其政治改革的需求时,破除种种压力,迁都洛阳,甚至还不惜以用兵攻打南齐为借口。迁都之后,推出一系列的改革,更是将鲜卑族与汉族文化进行了再融合,国力也得到巩固。
在这里原谅我忽略了元朝蒙古统治的时期,因为元代实行比较严格的等级制度,实质便是一个民族奴役另外一个民族的历史。藏传佛教引入蒙古,则是一个比较另类的融合过程了。在藏传佛教入蒙以前,蒙古的宗教信仰比较繁杂,有原始的图腾崇拜,有信奉萨满教,还有一些景教教徒。而图腾崇拜也好,萨满也罢,民风都是比较野蛮的。而明朝引入藏传佛教,建立大昭寺(无量寺)后,蒙古逐渐开始以信奉佛教居多。而其中带来的便利就是冲突的减少以及朝廷的易于管理。这是一个多元化向单一化融合的例子。
满清入关后,得益于前期几个皇帝的开明,虽有留头留发的原则问题争议,但最终的发展还是向前进的。至于晚清国庆的衰弱,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闭关锁国,放弃了多元化、开放、容纳的发展思路。
此次叙利亚难民纷纷涌向欧洲,无疑会进一步促使冲突进一步加剧,而在各种混乱、无序中,才会看到前进的曙光。
2015年9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