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注重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原则。民族乡政权不属于自治机关,但是根据民族乡的特点以及宪法第122条关于“国家帮助民族自治地方从当地民族中大量培养各级干部、各种专业和技术工人”的规定,应当积极培养少数民族干部,同时,也要照顾汉族公民在乡人民代表大会中有一定的比例,在政府领导成员中有一定数量的汉族干部。
5.坚持民族团结原则。民族乡的建设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民族平等和民族区域自治的政策教育,主动消除有关民族人员对民族乡的各种误解和疑虑。民族乡政府在进行政务活动时,要奉行民族平等原则,尊重本乡各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尊重民族感情,多做团结工作,千方百计地增强民族团结,以利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6.要有利于加速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原则。民族乡的建立,除考虑民族因素外,还要考虑自然条件、生产状况、产业分布和商品经济流向等等,根据不同的特点而设置,因地制宜地制定本地区的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利用国家在财政、税收、物质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扬长避短,充分发挥民族优势,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事业,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三、基层政权建设的内容
(一)组织建设基层政权要按照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加强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等方面的组织建设。基层人民政府和基层人民代表大会要注意处理好职权关系,凡关系到基层行政区域的重大问题和关系到本行政区域全体人民群众公共利益和重大的事务,要提交基层人民代表大会讨论,工作完成后,要向基层人代会汇报,实施过程中要接受基层人大的监督,注意吸收基层人大代表参与工作。基层政权按照“精简、统一、节约、反对官僚主义”的原则,实行首长负责制和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在新的历史时期,基层政权要搞好政府职能的转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增强促进经济发展的服务职能和宏观调控职能。集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科学、教育、文化和社会福利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在农村,人民政府要服务生产,方便人民群众的生活,完善统分结合、双层经营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帮助农户建立小生产与大市场相联接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体系;在城市,人民政府要管好市场,管住物价,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搞好城市规划和公共设施的建设,搞好环境保护和环境绿化,搞好城市社区的服务。
(二)民主建设基层政权加强民主建设,主要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健全完善基层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选举制度、例会制度、工作制度、议案的提出和表决制度等各个方面都要体现基层人民的意志,真正体现基层人大的权威性。
二是建设好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村(居)民委员会是城乡基层政权的重要依靠力量,许多基层的事务、群众的事务,依照村(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主要依靠基层群众自治组织去办理。因此,在强调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同时,必须强调加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
三是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人民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机关,政府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必须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密切联系群众,决策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四是实现党内政治生活民主化。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在充分民主的基础上,实行正确的集中,贯彻个人服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服从上级、全党服从中央的组织原则。要加强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包括健全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和民主集中制度;改革和完善党内选举制度,疏通党内民主渠道和健全民主生活,加强党员密切联系群众和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组织生活。
(三)法制建设基层政权的法制建设是指有关基层政权的立法、执法、守法等项建设的总称。基层政权法制建设主要体现在遵守法律和执行法律方面。基层政权机关、基层党委、企业事业单位和公民都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范围和程序进行活动,基层政权机关要依法履行职责,企事业单位和公民在享有法定权利的同时,必须依法履行义务;对基层政权建设负有领导责任的机关要尽快帮助制定基层政权建设的配套法规;开展法制宣传与教育,提高公民和社会组织的法制意识。
(四)思想作风建设
1.基层干部的思想建设政权组织是由人(干部、员工)组成的,人是政权组织的决定因素,各项行政管理工作都是由人来完成的,而人是有思想的,思想支配人的行动。政权组织的思想建设就是做人的工作,端正人的思想,振奋人的精神,激发人的热情,形成积极向上的组织内部的良好风气,以保证整个组织的健康发展和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基层政权思想建设内容比较广泛,主要有:
(1)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基层政权公务人员理论素质的提高,是基层行政管理正确性和科学性的根本保证。对基层政权管理人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就是要结合工作实践,学会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行政管理的科学性。
(2)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基层政权的管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我国行政管理属于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国行政管理必须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为方向,因此,政治组织的自身建设和管理活动,都必须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
(3)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本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和优良历史传统,坚决保卫祖国的独立、主权和民族尊严。基层政权干部是基层群众的带头人,只有基层政权工作人员具有高度的爱国主义精神,才能以爱国主义思想武装所辖乡镇的广大人民,形成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源泉。
(4)社会公仆教育。在我国,人民是国家的主人,国家公务人员不论职务高低,都是人民的勤务员。基层政权工作人员只有真正懂得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牢固树立“社会公仆”的意识,一切工作才能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想人民所想,急人民所急,依靠人民群众,为人民办好事、办实事,关心群众疾苦,同人民打成一片,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支持。
(5)行政道德教育。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道德是国家机关的阶级性和人民性的重要保证。基层政权要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方略,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使基层政权的公务人员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高尚的人,从而树立人民政府的形象和威信,提高行政效益,并推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
(6)民主法制教育。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我国长治久安、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开展民主和法制教育,是基层政权组织思想建设的重要内容。一方面要在基层政权组织中深入开展民主教育,树立民主意识,学会民主管理、民主决策和民主监督,以保证人民群众真正享有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另一方面,要进行社会主义法制教育,树立法制观念,加强法制监督,提高国家公务人员依法行政的自觉性,并且自上而下建立起依法行政的强有力的政治工作系统。
2.基层干部的政风建设基层政权的作风亦即从政的风气和工作风格,是思想和行为的主要特征,反映了基层政权的性质和整体素质状况。政风建设体现了思想和制度建设的成果,特别是体现了政府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事实证明,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关系到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政府的政风问题也是关系到政权的兴衰成败的重大问题,基层政权必须把政风建设摆在重要的地位。
政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
(1)实事求是,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2)密切联系群众的作风;
(3)民主作风;
(4)为政清廉的作风;
(5)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政风的好坏关系到民心的向背,而民心的向背又关系到政权的稳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成败。按照宪法的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必须依靠人民的支持,经常保持同人民的密切联系,倾听人民的意见和建议,接受人民的监督,努力为人民服务。
(五)规章制度建设规章制度是规范人们的工作关系、约束人们工作行为的规范体系,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加强规章制度建设。首先要普遍建立岗位责任制,有明确的分工和相应的责权关系以及奖惩制度;其次是为了规范工作流程和建立基层政权协调运转机制,适当建立与民主集中制、首长负责制、科学决策、民主监督相适应的各项具体工作制度。
(六)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基层政权组织在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活动中,应该重视思想建设和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在思想建设方面,要加强党员干部的群众观念、奉献精神、艰苦朴素的教育,加强群众民主与法制、权利与义务、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要充分利用群众自治组织,开展群众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宣传正面典型先进事迹,批评反面典型错误言行,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重塑群众的主人翁形象,将基层思想建设,融入群众的实践之中。在文化建设方面,强化重科学、重教育的思想意识,充分利用城乡基层文化宣传阵地,弘扬先进文化,反对邪教歪理;宣传“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教育公民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