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二年(1673)三月,二十岁的玄烨接到一封辞职报告。
看到这份辞职报告,二十岁的玄烨差点没有笑岔气。康熙皇帝在高兴之余,立即把这封辞职报告下发到内阁以及各部委,诸位臣工们请看看,这事儿该怎么整呢?
其实,辞职报告康熙可以天天接到,因为国家实在太大,事情又实在太多,总有几个巡抚今天咽气或者明天死爹妈的,这些都要辞职,但是,康熙今天接到的这封辞职信与众不同。
不是别的不同,康熙接到的是尚可喜写来的辞职信。
尚可喜,辽东人,字号不明。估计是此人打仗很猛,文化水平很差所致。
关于尚可喜的履历,我已经讲了很多次。此人的父亲是明朝的将领,在崇祯三年就光荣了,而尚可喜继续当兵,隶属于东江总兵官江龙的麾下,而江龙驻扎的地方,是皮岛。
无奈,江龙兄是个软柿子,干练不足,皮岛兵油子造反,好在尚可喜及时平定叛乱。然而,又过了两年,一个更厉害的主儿找上门来,江龙究竟是软柿子,打不过,自己抹了脖子。
但是,奇怪的是,尚可喜并没有死。
江龙兄死了,朝廷派沈世奎来接替他。沈世奎可不是一个好伺候的主儿,来的第一件事,就是问尚可喜,江龙他老人家都被逼得抹脖子,你为何安然无恙?然后,投去一个猥亵的眼光。
接着就是陷害。至于说沈世奎为何要陷害尚可喜,我也实在搞不明白,我查过很多史料,并没有发现他们有什么深仇大恨,唯一的答案就是:尚可喜威望太高,不管怎样都不能留。
所以,沈世奎想把尚可喜骗到他的地盘上,然后用闷棍打死他。
然而,关键是这件很阴险得冒烟的事搞得很不靠谱,不知咋地就被尚可喜知道了。我们知道,明朝的将领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也没有什么宏大愿望,当兵打仗纯属是混口粮。
尚可喜看到沈世奎老兄做得如此绝,当即一个思想在脑壳里浮现:何不反了!
冲动,这完全是冲动。等到尚可喜反了,他才惊奇地发现,就自己这十几个人、七八条枪,打个兔子什么的倒还凑合,至于说造反那事,门儿都没有。他已经做好了被剁的准备。
天无绝人之路,一丝希望的曙光,出现在了尚可喜的面前。
何不投降皇太极?
在皇太极他爹时代,对明朝人,只用一个字来对付:杀!原因很简单,就是万历朝名将李成梁,不小心把努尔哈赤的爹与爷爷都剁了,他心里感觉很不爽,想报仇。然而,他儿子皇太极却不这样看,毕竟年代久远,皇太极没有经历那灭门惨案,没有什么苦大仇深的怨恨。
更关键的地方在于,皇太极是个厉害的主儿。相传此人七八岁,就能管理他爹的整个家族,因为他爹整日在外打仗,而家里无人能管,而这个七八岁的小孩,居然能管一家子。
看来,管理这学问,有时候是与生俱来的。
除此之外,皇太极还是聪明的主儿。满族人的文化水平是很差,一百个人,九十九点九九个是文盲,他们只会打个兔子,采点儿蘑菇啥地,而皇太极,在满族是个很有文化的人。
自从额尔德尼创立了满族文字,皇太极就虚心学习,成了第一批脱盲的对象。与此同时,皇太极还有一个让满族人惊讶的能力,他居然能读懂《三国演义》,这真是太有才了!
《三国演义》这玩意在当时的汉族是闲书,下三滥的人读的,街上说个书啥的,不是《金瓶梅》,就是《三国演义》,然而,这书在文盲众多的满族,却是一部深奥得不能再深的书。
没文化的人是可怕的,有文化的人,是更加可怕的。
在皇太极接管他爹的王朝以后,用了一极损的招对付明朝,凡是来降的明朝将领,不仅不杀,而且还赏,赏银子,赏官做。因为明朝将领大多没文化,当兵混饭吃,在哪混不一样。
所以,投降皇太极的明朝将领很多。但是真正能堪当大任的,只有几个,在尚可喜到来之前,另两位厉害的主,已经投降约一个多月了,这两位就是鼎鼎大名的孔有德与耿仲明。
由于此二位都属于熟人型的,关于他们的事,就不再啰唆。天聪七年十月,尚可喜带着他那破破烂烂的家当,投奔了皇太极,随后,一个颇有战斗力的汉军战斗群汉军八旗形成。
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三位猛人,加上后来山海关投奔的吴三桂,替清朝当局打下了半壁河山。他们四位,从山海关打到西安,从西安打到南京,然后接到一个雷人的命令。
诸位王爷打仗辛苦,摄政王颇受感动,为不使各位更加操劳,你们回辽东休养吧!
虽然四位都是粗人,但是,四人却都能明白,摄政王的意思:江山都快打完了,至于江南,你们这些汉人去打,总有些让人不放心,所以诸位请回去养老,剩下的交给满洲八旗打。
四位无可奈何地回到了辽东,回到了这一片蓝天黑土,回到了这片荒凉,一个直觉告诉他们,他们可能在这里颐养天年,甚至很有可能最后被满族人干掉,他们实在是不甘心啊。
他们这样的考虑,应该来说是有根据的。
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个传了几千年的历史定律,总是不停地被演绎。
然而,他们命好!
满洲八旗兵虽然在北方很能打,但是,他们在南方却很糗。因为满洲人大多是骑兵,南方沟壑纵横,骑兵发挥不了攻击力,加之北方人到南方,水土不服,就更谈不上战斗力了。
多尔衮试过多次,想借用满洲八旗的力量平定江南以及云贵,但是,都以失败而告终。战事越来越坏,在失望之余,他想到了被他扔在了辽东关外的四个人,你们四位都回来吧。
这就是投降者的命运,要的时候必须马上到,不要的时候必须立刻滚。
然而,这四位此时无暇思考什么尊严,带着他们的全部家当,出发了,他们知道,如果自己不打好,就证明自己没有实力,没实力就是无用的,必须拼命一搏,否则只能坐以待毙。
为了生存,入关四位更猛。孔有德带领耿仲明、尚可喜,从中部南下,占领湖南。但是,耿仲明因为部下犯法而惧怕,自己抹了脖子。这就是投降者的生活,时时刻刻都得战战兢兢。
孔有德对着尚可喜叹了一口气,兄弟,分路前行吧,如果我们败了,我们会比耿仲明死得更惨。在湖南分手,孔有德去了广西,尚可喜去了广东,各自在当地打下了一片天。
然而,孔有德虽然占据了广西桂林,但是,马上他遇到了李定国,此人极其生猛,而且谋略出众,加之他带有一种可怕的兵种——象兵!孔有德招架不住,和老婆一起关起门自焚。
至此,四位猛人,挂掉了两个。还有一个吴三桂,吴三桂跟以上讲的三位不同,他从山西进兵,入四川,定贵州,攻云南,最后把南明永历王朱由榔逼到了缅甸国搞政治避难。
尽管朱由榔已经混到只能撞墙的地步,然而,吴三桂却并没有放过他。吴三桂进兵缅甸,让缅甸国交出朱由榔,缅甸国小,惹不起吴三桂,只得乖乖交出朱由榔,吴三桂很高兴。
永历皇帝朱由榔,跟清朝打了十几年,想不到,最后的终结者,是我吴三桂。
这简直是天大的功绩,康熙皇帝任命吴三桂为亲王,兼管贵州。纵观整个清朝,只有两人获得亲王殊荣,一位是我们的吴同志,另一位就是辞职的尚可喜同志,吴同志是凭借军功而当上亲王,而尚可喜同志,是因为时局逼迫,康熙不得已而封的亲王,这个以后还会说。
哪怕是后来执掌四省军政大权,扫平太平天国的曾国藩同志,封的也仅是一个侯爵。都怪咸丰皇帝德行不好,说话老打忽悠,说拿下金陵者封王,弄到最后,拿下金陵者只封个侯。
为什么不给汉人封王?因为在满洲人眼中,汉人总是那么的狡猾,让其不甚放心。
获得这一殊荣的吴三桂得意忘形,他以为自己就此就可以成为满洲人,享受满洲贵族的一切待遇,所以,为了表示死不悔改的决心,他用弓弦把朱由榔一行逐个勒死,痛快杀掉。
要不了多久,吴三桂就会因这时勒死朱由榔而受到残酷的惩罚。
还是那句台词:出来混,终究有一天是要还的。
好了,江南都被几位猛人扫平了,打下江山,总得要人管。
然而,谁去管却成了一个问题,皇帝举朝四顾,只要说派某人去管理云贵、广东,那人必定痛哭流涕,比死了亲娘还要难过。他们听说到南方是很恐怖的:瘟疫横行,有去无回。
没办法,满洲人不愿意去,皇帝总不能亲自上阵吧!思来想去,尽管觉得那几位打下这片土地的主儿并不是什么善茬,然而还是非用这几位不可,反正,先用着呗。
顺治皇帝下令,吴三桂封平西王,管辖云南,后来吴三桂因为擒获朱由榔有功,在康熙初年,又让其兼管贵州;尚可喜封平南王,管辖广东;只有一个耿仲明比较特殊。
耿仲明心理素质太差,在进兵途中,因为部下犯法,他怕因此丢命,秉着与其等死,不如自我解决的思想,在审判文书尚未下达之前,就自己抹脖子了,然而老天跟他开了个玩笑。
在耿仲明抹脖子没有几天,审判文书下来,宣布耿仲明无罪。人世之上,没有受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不管怎样,都得熬着,明天永远是幸福的,千万别只熬到今天晚上。
耿仲明死后,多尔衮很生气,耿仲明之子耿继茂上奏疏给朝廷,要求由自己来承袭老爹的爵位,多尔衮差点儿没笑晕,你爹都抹脖子了,你小子还想狂,不准承袭爵位,军前效力。
耿继茂心中很憋屈,刚死了爹,朝廷就这样冷,然而,憋屈是没用的,只得垂头丧气往前走,他带着老爹余留的家当,跟随尚可喜叔叔南下,一直打到广东,好了,就驻扎此处了。
耿继茂比他老子耿仲明心理素质要好,尽管他也憋屈,但是,他任劳任怨,从没有想到过要自己抹脖子,他等了两年,多尔衮病逝,顺治皇帝亲政,下达旨意,耿继茂袭老爹爵位。
得到这个旨意,耿继茂高兴极了。他在广东和尚可喜叔叔一样,讲起了排场,王府要做得像皇宫,关于建王府的石料,自然不能普通,必须到深山绝壁上去采,人们怨声载道。
当然,尚可喜也不是一个信佛的主,你耿继茂张扬个啥,你叔我还没张扬呢?于是,两位藩王都比排场,如此一来,就搞惨了广州百姓,缴税,当苦力,都得你们干,不干就剁。
终于,有些人看不惯了。
首先是即将赴任的广东布政使胡章,他在半路就上奏疏:我听说尚可喜与耿继茂二位生活极其腐败,欺男霸女,为所欲为,更为甚者,把我布政使的衙门都占了,这让我怎么上班?
尚可喜与耿继茂也太张狂了,你占哪里不好,偏偏占布政使的衙门。所以胡大人要求朝廷下令:让尚可喜与耿继茂归还布政使衙门,而且从今往后,不准欺男霸女,为所欲为!
凭良心而论,胡大人的手并不黑,只是要你还给衙门,至于后面的顺带话,都是空话。你认就是了,关键是尚可喜与耿继茂都不认,他们上奏到朝廷:胡大人陷害好人,其心可诛。
尽管顺治有一万个不愿意处分胡大人,但是,当皇帝有当皇帝的难处,皇帝面对的不是人,而是一整个国家,为了国家的安定太平,也只能委屈你胡大人了,你就甭去了,养老吧!
如此张狂,还有天理没有?给事中杨雍建相当愤慨。
这位杨大人,以前是广东高要县县长,因为耿继茂整天到他管那地儿采石头,把他和当地百姓害得够苦。而今成了给事中,所谓给事中就是给朝廷挑刺的官,有点像今日监察部。
杨雍建大人上书:广东一省,实在养活不了两个霸王,请迁走一个吧!
据此奏疏我们可以发现,杨大人其实是个聪明人,他当然恨死了耿继茂,然而,时局告诉他,如果明目张胆同他干,非但事情办不成,自己还要吃亏,所以,他请把耿继茂迁走。
所谓的能臣,就是能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能为老百姓谋取最大利益的人。
朝廷经过慎重考虑杨大人的奏疏,觉得杨大人说得有理,便把耿继茂派到贵州,然而耿继茂还没有启程,圣旨改了,你到四川去吧,去四川才一年多,你耿继茂还是去福建吧。
为何要去福建,因为福建周围出现一悍将,不太平,朝廷要让耿继茂去灭了他。
但因此,福建人民马上遭了灾。耿继茂从四川带来的人实在太多,光戏班子都有十多个,还有耿继茂的一千多个老婆,加上一千多吹鼓手,和尚尼姑都有一两千,搬家搬了几个月。
这群人到了福州,要吃要喝要住,无奈福州比较落后,实在没有这么大的接待能力,所以,他们这群人就在福州抢房子,总而言之,福州城都没有把他们全装下,有些还得住郊区。
为什么要派耿继茂来呢?因为来自台湾的郑氏威胁着福建。所谓台湾的郑氏,就是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后代,顺治末年,郑成功打败荷兰统治者,占据台湾,然后以清朝为敌。
至于郑成功他们为什么要以清朝为敌,原因也有两个,第一是郑成功是汉族人,看不起满洲鞑子;第二是,满洲人杀了郑成功他爹,你说,我爹已经投降你们了,为何还要杀?
郑成功及其后人虽然在台湾,但是,时刻不忘着大海的彼岸还有他们日思夜想的家乡,那里还有他们的家人,有美丽的景色,有好吃的饭菜,所以郑氏后人时不时还带人回家一次。
回家一是团聚亲人,二是抢点口粮。因为福建那地儿离台湾近,这儿就成了郑氏后人探亲的必经之地,郑氏后人回来探亲很有规律,来了拿粮食,拿了粮就走,基本不常住沙家浜。
这可害苦了善于骑射的满人,因为他们时常只能望着大海长叹一声,哎,马要是会游泳就好了,要是弓箭的攻击力更大,能像导弹一样打到台湾,那该有多好,然这统统是妄想。
对于这种善于水上作战的人,满人时常被秒杀,在吃尽苦头之后,清廷才想到了耿继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