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就这样完了?还没完。因为对于这个处理意见,鳌拜兄是不会同意的,太岁头上敢动土,你三人是活腻了。鳌拜把这案子拿到辅政大臣会议上去讨论,讨论结果是绞杀。
事已至此,十三岁的康熙皇帝出面询问此案,鳌拜兄不依不饶,坚决要求处死这三位同志,索尼附议,遏必隆附议,苏克萨哈没有说话,其实他说不说话都大局已定。
遏必隆同志附议是一定的,因为此人向来是打哈哈的人。至于说索尼,此人极其精明,不杀这三位同志,何以能使得鳌拜天怒人怨,何以使得苏克萨哈把鳌拜恨到骨子里去。
当然,还有,何以使得他孙女婿能安稳地接手整个皇权。精明啊,索尼!
苏纳海、朱昌祚、王登联三位好同志,在一片哭声中,被绞死。
行刑之日,旗民哀之。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最为公正的裁判者。有些人在历史上是不朽的,他们死了,却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有些人在历史上是速朽的,他们活着的时候,在人们心中已经烂了。
这三位好同志死后,鳌拜任命其亲信接着圈换土地,一时间,民怨沸腾,都骂鳌拜不是个东西,加上考虑到鳌拜极其嚣张地剁了三位好同志,所以,鳌拜被人们恨得牙痒痒。
鳌拜在笑,因为在他看来,此举他胜了,他把苏克萨哈搞得无话可说,把康熙搞得无话可说,更把人民搞得无话可说。而且,他还自以为自己赢得了镶黄旗民的绝对支持。
但是,无情的事实告诉他,一切都是幻想,防民之口,甚于防川。那深深的仇恨,不仅埋藏在了苏克萨哈的心中,埋藏在了康熙皇帝的心中,同时也埋藏在了广大人民的心中。
索尼在笑。他笑的是鳌拜这位粗人终究还是粗人,粗人最大的表现就是脑子太简单。苏克萨哈是好惹的?康熙皇帝是好惹的?更有甚者,众多的人民群众是好惹的?你不想想!
但是,索尼也不能再大声笑了,因为他这时已经六十七岁了,而且身体每况日下,先皇在天上召唤他。而他,则还要用他最后的一点点时间,为自己的孙女婿办最后一件大事。
是时候了,他认为。在鳌拜得罪了天下人们群众之后,这个提案可以施行了。康熙六年(1667)三月,索尼上疏:顺治帝十四岁亲政,应效法往例,十四岁的康熙帝,请亲政!
索尼此议提出,天下百姓,山呼万岁!鳌拜想不明白,为何天下人,都向着这个十四岁的小娃娃。其实他应该想明白,他所谓的圈换土地运动,已经把天下人整得够呛。
天下人都仰仗皇帝,能给他们带来福音,因为辅政大臣实在把天下搞得太糟。
索尼此议提出,遏必隆附议,此人向来打哈哈,对谁都一样,苏克萨哈附议,此人对权力没有向往,想早点回家养老,鳌拜不想附议,但按照民主原则,他也只能勉强附议。
康熙六年(1667)七月初七,康熙皇帝到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贺,宣布亲政。
康熙皇帝玄烨,时年十四岁。他憋得太久了,天天在宫里读四书五经,治国之道;天天在宫里练习射箭,学习兵法。他想把这一切理论都运用到现实中去,这一天终于到来。
玄烨想用他整个的人生,去实现他那天下乂安,生民乐业,共享太平之福的伟大理想。
时至今日,玄烨迈开了他五十余年亲自为政的艰难历程。他脚下踏着祖辈们为其打下的万里江山,他头顶上是浩浩苍天,他的面前,是为他打理天下的众位臣工,这使他很高兴。
康熙面前的诸位臣工,在底下看着这个脸上略有麻点,但神采奕奕的十四岁孩子坐在金銮殿上,心中激动不已。他们也许还并不知道,这个聪明的孩子,不久后将建立万世功业。
此时此刻,我们也许想到了一个人。那个六十七岁的老爷子索尼,他想找上苍借一点点时间,让自己能够看到孙女婿真正掌握皇帝的大权,但是,上苍没有给他这个机会。
这年六月,索尼走了,享年六十七岁。
索尼是由冲动走向稳重的一个人。年少的轻狂与傲慢,在岁月的打磨中一点点消失,最后变得稳重而可靠,但是,在索尼六十七年的生命历程中,良心与理想,他始终没有丢掉。
这就是索尼,康熙记住了他,给他封了公爵,谥号文忠,任命其三子索额图为内大臣。
康熙思考好了准备办的一切,因为他已憋得太久,他从八岁登基,熬到十四岁,整整熬了六年。而当他正准备放手大干一场之时,他才发现,办事其实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容易。
索尼是走了,康熙也亲政了。但是,他仍然离不开辅政大臣,众位臣工都还在延续着六年来的惯性,国家机器还在按辅政大臣的政治模式运转,所有一切只因为鳌拜这个人!
如果说,六年来,鳌拜还有所惧怕的话,那基本上就是索尼,因为索尼老爷子资历太高,心思太深,鬼知道他想干嘛,不管是论资排辈还是尔虞我诈,鳌拜均不是这老爷子对手。
但是,六年后,索尼老爷子走了,这是天意,我鳌拜的时代到来了。
康熙帝虽然亲政,但一个十四岁的小娃子,能闹出什么动静?苏克萨哈名义上应该坐上当朝的头把交椅,但是这人胆大脑子浑;至于遏必隆,逢人打哈哈,有他没他都是一个样。
执掌天下风云,舍我鳌拜其谁?
于是鳌拜显得很活跃。上朝的时候,他本应该站在第三位,却站到了第一位,苏克萨哈与遏必隆只得站后面;上奏疏的时候,他的名字本应该放在第三位,却也列名于第一位。
如果仅有这些,也就算了,不过是排名先后的问题。更关键的是,但凡遇到国家大事,鳌拜与其党羽在家策划好之后,拿出处理方案,然后报给康熙帝,康熙帝例行程序盖章便是。
而且对于康熙皇帝,鳌拜从来不知礼仪规矩,要是在朝堂上,有人说他不对,鳌拜从来不给康熙帝面子,要么把这位言官骂得狗血喷头,要么让其回家种地,都他说了算。
鳌拜如此嚣张,康熙帝虽然看不惯,可毕竟人家是三朝老臣,能让着点也就让着。但是苏克萨哈不这样看,鳌拜不过是康熙帝的一奴才,他凭什么这么嚣张?你究竟狂个啥?
苏克萨哈想跟鳌拜斗,可是事实证明,自己不是鳌拜的对手,上次八旗换地,自己已经被鳌拜整得够呛,这回鳌拜更嚣张,不把自己整死那就算好运。惹不起,我还躲不起吗?
康熙帝亲政七天后,康熙帝接到苏克萨哈的辞职报告,说他不干了,想回沈阳养老。
辞职报告大致内容如下:本人年老体衰,身染重病,不能效力于皇帝陛下之前,唯希望去沈阳为先皇守灵,如此方可保住一线生息,全身而退,祈望皇帝陛下恩准。
康熙看到这份奏疏,应该很高兴,他知道苏克萨哈的良苦用心,苏克萨哈是个老实人,权力对他没有任何意义,他也不能再做什么了,他想以辞职保全性命,逼着鳌拜也辞职。
同样是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同志辞职了,你鳌拜焉能不辞职?
苏克萨哈同志的这份辞职报告,对鳌拜同志极其不利,如果准许苏克萨哈同志辞职,则鳌拜同志也必须辞职,那么他心中编织的那个荣华富贵,专权营私的美梦就会成为泡影。
鳌拜看到奏疏,很恼火,恼火之后,他想到了整死苏克萨哈。苏克萨哈终究是四肢发达型号的粗人,他不知道,皇帝登基才七天,这个时候,一切还都是鳌拜的天下,你能翻天?
鳌拜代替皇帝向苏克萨哈同志训话:先皇遗命,令你辅政,现在当我要用人之际,你却以辞职相逼迫,你是何意?你说离开方可保一线生机,那么在这儿又为何无法生存?
以苏克萨哈的智慧水平,他绝对回答不了这样高难度的问题。即便他能回答,也是没有用的,因为有一种东西叫做权力,在鳌拜手上,权力这东西能让是非对错统统都滚开。
然后,鳌拜把苏克萨哈同志及其家族成员集体缉捕。授意自己亲信班布尔善罗列苏克萨哈罪名,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班布尔善诸人在遏必隆马厩里商谈出了苏克萨哈的大罪。
罪名共有二十四款:怀抱奸诈,存蓄异心,欺藐主上,任意诡饰等等,反正能想到的罪名,都给苏克萨哈同志套上,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反正命只有一条,够杀头就行。
根据这些罪状,鳌拜兄下达了对苏克萨哈同志的处理意见:苏克萨哈,革职,千刀万剐!苏克萨哈长子查克旦,革职,千刀万剐。其余凡是其亲族者,男的杀头,女的为奴!
老实说,我也觉得,鳌拜兄这次玩得太狠。毕竟苏克萨哈都躲你了,革职也就算了;好,就算革职不行,剁一个苏克萨哈也就算了,何必剁别人全家,别人又没有挖你家祖坟。
可鳌拜兄不这么想,杀一个如果会遭报应,全部杀了也会遭报应,何不一次就杀光?
鳌拜兄把这个处理意见交到了康熙皇帝面前。然后用极其恐怖的眼神看着十四岁的玄烨,默默地等候在一旁,他要求康熙皇帝立即盖章签字,然后他好把这交给刽子手们去剁人。
康熙看着这份处理意见,完全无语了,如此处理哪有公道,故不给签字。鳌拜看着康熙如此坚决,居然挽起袖子,一副要揍人的架势,大吵大闹,如果不签,我就天天来跟你闹!
鳌拜兄从不失信,以后天天光顾康熙宫廷,要求签署命令(强奏累日),康熙看着鳌拜的样子极其恐怖,搞不好惹恼这兄弟,他当真可能拿刀剁人,签吧,不签你还得来逼我。
康熙只能签字,在签字之前,康熙还是觉得把苏克萨哈千刀万剐有些残忍,他恳求鳌拜,能不能把苏克萨哈绞死?鳌拜兄勉强让步,反正是一死,绞死与剐死都一样。
苏克萨哈,这个曾经叱咤风云的将领,终于死在了刽子手的绞绳下。
苏克萨哈此时也许要后悔,要是哪次打仗被敌人剁掉成烈士就好了。懊悔是没有用的,要怪就只能怪自己笨,本来是个大老粗,为何要去搞政治,政治这东西,智力水平要求很高。
君以杀人始,必以被杀终,悔之晚矣!
苏克萨哈死后,鳌拜兄显得更为嚣张。
索尼已经死了,苏克萨哈已被干掉,遏必隆还是老样子,逢人打哈哈。加上满洲政治制度又太过专制,没有明朝那种打死打残都不怕的给事中,所以鳌拜兄自认为天下无敌矣!
鳌拜兄把自己的兄弟叔伯,全部搞到朝廷谋差事儿,可惜,他的兄弟叔伯人太少,而朝廷的重要差事又实在太多,他只有吸收外来效忠成员,形成了一个网络密布的鳌拜集团。
这个鳌拜集团到底想干什么?不干什么,擅权!
鳌拜兄自始至终都没有流露出剁皇帝的意思,他只想跟以前的多尔衮一样,擅权;但是,他也与多尔衮不一样,多尔衮擅权是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愿望,而他擅权是为了他自己。
鳌拜兄是个猛人,虽然有些脑子,但是觉悟始终是不够的。什么匡扶天下,安黎庶百姓之类,不是他想干的事儿,他想干的,就是把兄弟叔伯安进朝廷,然后永享荣华富贵。
所以,鳌拜在嚣张的同时,也失去了理想。因为现在举国上下,好像没有他办不到的事,各部的官员,他想任免谁都行,而天下的大事,都是鳌拜集团在家商议,康熙盖章就成。
天下已无对手,鳌拜总是这样觉得,他带着孤独,不知道应该走向何方。
在鳌拜郁闷的时候,一双犀利而愤怒的眼睛,早就盯上他了。三年前,鳌拜要剁三位好同志,他忍了;两年前,鳌拜要杀一个忠臣,他也忍了。但是,这件事,他忍无可忍。
康熙八年(1668)春,鳌拜兄病了,他要求康熙帝亲自来看他。鳌拜兄此举的确过分,连多尔衮病着,也不敢直接要求顺治帝去看他,但是,是,鳌拜他敢,而且搞得理直气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