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平第一次从自己有过的经历中听到诗人对一个艺术作品的描写,让我感觉到时间与空间,让我体会到永恒和不朽!这两个概念在我这个纪念馆的馆长身上打下深深的烙印。对“红岩魂”这个名称当时虽然没有更多的体会,但在10年后的烈士精神巡展中,我使用了她。
二是12月5日晚上,四川美术学院和烈士陵园在美院庆祝群雕完工的餐会上,我和院长叶毓山为群雕的完工而抱头痛哭,竟然喝得大醉!两个单位的职工围着我们,看见一杯一杯的白酒被喝下去却不敢阻止,他们都认为应该!烈士群雕的完工让我亲身体会了艺术与文物结合所产生的魅力,使我坚定了在陈列展览、解说宣传传播红岩精神中提升红岩感染力、吸引力的信心!两年后,我主持推出了第一部电视专题片《这座山属于历史》,以后又陆续推出《夜游白公馆、渣滓洞》、《红岩魂形象报告展演》、《血铸红岩》、《时代先锋》、《我们共同走过的路》、《红岩风》等剧目,形成了纪念馆的一种全新的传播革命文化的手段“展演”。此后,我每当要有大项目策划创作时,就到烈士墓面对烈士群雕作心灵的对话;每年的烈士纪念日到渣滓洞、白公馆、烈士墓祭拜先辈;每当有感受、有难过、有喜悦、有委屈时都愿意在烈士墓前站一站。几乎每个白天和晚上,与我相伴的都是烈士史料档案;几乎每个节假日,我都愿意在文物遗址前体验参观者的感受……我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研究、开发、展览、宣传中。红岩在不断促化我自己,我也为之倾心倾力,那里的一草一木都有我许多真情的投入,那里的发展变化都有我如烈士血凝万代心的坚定信仰。
1996年“红岩魂——白公馆、渣滓洞革命先烈斗争事迹展览”在全国出现前所未有的“轰动效应”后,市委党史研究室的钟修文、胡康明、李畅培、赵全壁与歌乐山烈士陵园共同合作,编辑了一本来自全国巡展中观众留言的图书——《红岩启示录》。在这个过程中,党史办的诸位老师以各种方式和不同的角度向我提出:要完整宣传红岩的问题。在他们的引导下,我开始学习了解和收集南方局的有关信息资料。在学习研究的基础上,我认为:红岩精神源于以周恩来同志为首的中共中央南方局的培育,体现于牺牲在白公馆、渣滓洞的革命先烈为革命奉献热血和生命。从小说《红岩》到“红岩魂”,在党史办诸位老师的点拨下,形成我第一次完整的红岩概念:小说《红岩》所描写的渣滓洞、白公馆以及川东地下党的斗争是红岩历史的一个方面,而1939—1946年,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推动人民民主统一战线,则是红岩精神的主要方面。如果说红岩有源流之分,那么我是从红岩的“流”走到红岩的“源”——2000年,我同时担任了红岩革命纪念馆和歌乐山革命纪念馆的馆长职务,使红岩又开始了新的一番改革探索、创新发展。在一篇关于红岩精神的论文中我提出:红岩精神的产生有着重要的历史背景,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是红岩精神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川东地下党、中共中央南方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研究红岩精神的主要内容和对象,也是我们全面准确学习认识红岩精神的历史范畴;忠诚自己的政治选择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三坚持三反对”的政治原则、“三勤三化”16字方针,对先进文化的把握和追求,为免除下一代的苦难愿把牢底坐穿的革命气节的真实写照是红岩精神的四个主要特点。
三、红岩、红岩魂、红岩联线
2004年全国开始推行文化体制改革,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和歌乐山革命纪念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体制改革的试点单位。2002年,我在延安干部管理学院学习期间,完成了《红岩联线的运作与发展》论文,并在中国文物报全文发表。2004年,组建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中心。我在这一年的总结中写到:我们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和革命教育“三贴近”原则,以保护文物、利用文物为工作指导,加大文化体制改革力度,以创新思维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始终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职能作用的发挥放在首位,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红岩精神宣传和传播的有效途径。红岩联线、红岩革命纪念馆、歌乐山革命纪念馆名为三个单位,形式相对独立,实则互为依托、相互协作,都以宣扬先进文化、弘扬红岩精神为根本目的。2007年,红岩联线文化发展中心改名为“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重庆市话剧团、重庆市京剧团按照重庆文化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的要求整体划转到红岩联线。从20世纪60年代的小说《红岩》到80年代开始的打造《红岩魂》品牌,到红岩联线的运作,红岩革命文化资源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红岩联线梳理城市发展的记忆。红岩,是重庆这个历史文化名城中的最强记忆!无论全球化、多元化怎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怎样影响着都市的面貌,怎样缩小着城乡的差距,在时间意义上重庆都绕不开红岩。提起红岩就会讲到重庆,说起红岩就会想到重庆。一个城市的伟大使命在于继承传统文化,并力求延绵发展,一个城市的本质也在于文化,它是人类本质的一个延伸,更是人类自身内在品格的外在表现形式。城市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始终离不开一个城市的文化精髓。在许多的社会调查中,重庆最知名的是红岩。有的记忆会消失,有的记忆将永远的被保留,那些被保留的记忆更多的是通过一些特殊机构来执行,其中最有权威性的就是博物馆。一个城市的博物馆是这个城市最具有特色的标志,它让公众能够知道在这个城市的历史上有过哪些对社会进程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物和事件,这些人物和事件在历史上又有过怎样的贡献。在这些信息的传播中,市民能够了解到这个城市是怎样发展变化的,以回答“我们是从哪里来的?”启示“我们以后又要到哪里去?”这样一些问题。历史文化名城重庆,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最知名的是“抗战”,而在抗战的历史中“红岩”又是最显著的两个字。红岩从一个地名上升到一个政治历史概念,发展变化为一种历史,又成为一种社会文化,一直与重庆这个城市的变化发展紧紧相联,它成为这个城市记忆中最有分量的一部分。文化特色是城市的灵魂,传承与发展城市特色文化,对城市建设起到十分重要的前导性、引领性作用。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越深厚、文化特色越鲜明,城市的个性就越强,文化品味就越高,就越有利于城市的健康发展和品味的提升。一个城市只有从自己独特的历史文化出发,才能铸就独特的发展灵魂。在城市的记忆中红岩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聚集了中国知识分子和革命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英意识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圣贤情怀;二是展现了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救亡图存推动中国社会民主政治发展和创建新中国的革命历程;三是凝聚在红岩历史中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容体现了信仰的力量,它不断地被复制并不断地释放感染力。
红岩联线是博物馆发展的一种新模式,红岩是一段记忆,红岩更是一个辉煌的标志。为了红岩的传播,为了红岩精神的延续,为了红岩文化的发展,红岩联线是在红岩、红岩魂基础上的又一次艰难而有意义的创业之举。之所以艰难,是纪念馆、院团、产业公司和公益、产业融合在红岩品牌下运作发展,跨行业的以公益带动产业的结构是没有先行的探索,更是大胆的创新,目标是指向明确的红岩文化集团。政策依据的不足,实行与环境的冲突,认识和观念的滞后,都必须以观众率、社会和市场的效益来检验,其艰难是可想而知的。由于不是单一的结构而是多工种、多专业的组织,由于不是完全享受体制内的条件而必须挤入激烈的市场竞争,创业的成分大大超过渐进的发展。新形势下,机遇与挑战共存,红岩联线将继续以整合资源为手段,以研究开发为基础,以市场运作为向导,以联点成线为目的,坚持体制机制搞创新,坚持研究开发三贴近,坚持红色旅游做特色,坚持量化管理增效益,对红岩文化的运作发展积极作为,持之以恒,勇敢地去探索实践。红岩联线的每一个红岩人必将为红岩文化的运作与发展做出自己的奋斗和努力,这息息相关于红岩人的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
春风得意马蹄急,不用扬鞭自奋蹄。
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过去,红岩联线的每一名干部职工都无愧于自己的事业,并以“我是红岩人”而自豪;我们展望未来,每一名自豪的红岩人都将再接再厉,锐意进取,不断为做强文博事业做大文化产业而努力奋斗,再创红岩联线新的辉煌!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主任
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馆长 厉华
中国民主党派历史陈列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