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47400000010

第10章 人文生态学与电视文艺的后现代空间(2)

二、生态哲学的理论资源

与生态思想、生态智慧密切相连的学科,是“生态哲学”(ecophilosophy)。

生态哲学产生于人们对当代生态危机的哲学反思,以及生态学发展的理论概括。对环境问题的哲学思考促进了生态哲学的产生。随着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矛盾的日益尖锐化,以及这一矛盾给人类生存造成的危机和由此产生的解决危机的愿望,生态学在全球迅速发展与深化,其研究重心也转移到对人类实践活动下的全球生态环境及其变化的研究。当生态学发展到人和自然普遍的相互作用问题的研究层次时,就已经具有了需要从哲学层面认知的意义,它已经形成了人们认识世界的理论视野和思维方式,具有了世界观、伦理观和价值观的性质。余谋昌在《生态哲学》一书中称“生态哲学”是“一种新的哲学方向、新的世界观、新的方法论、新的价值观、新的自然观。”

这种新的哲学方向赖以产生的直接基础,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批判和当代环保运动的推动。因此,生态哲学是在哲学层面上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次重新审视。

地球生命经历了漫长的自然演化史,人类很晚才出现在自然的舞台上。但相对于其它地球物种,人类的特别之处在于不仅在很短的时间里学会了适应环境,而且还极大地改变了地球环境。人类从自然环境中获取物质资源,人与自然的关系随着经济和生产的发展而不断演变——随着自身对自然的控制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类逐渐将自己看作自然的主人,而将自然看作自己掠夺的对象,在自我中心的人类视野中,人类文明的历史渐渐取代了自然演化的历史。

如果以文字的出现为标志,人类文明大约经历了六千年的发展。纵观人与自然关系发展的历史和未来,有学者提出可以根据人类生产实践的不同水准,将人类历史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原始狩猎采集时代,第二阶段是农牧业文明时代,第三阶段是工业文明时代,第四阶段是我们企盼的生态文明时代。从工业文明时代向生态文明时代过渡,是当今人类社会的大趋势。不同时代的人类对待自然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在摩尔根所谓的“蒙昧时期”,自然是巨大而神秘的异己力量,人类对自然充满着敬畏和神秘感;在欧洲的中世纪,欧洲人认为自然是上帝的造物,可以被人类认识并利用;自近代科学建立以后,科学技术被运用于社会生产过程,人的力量空前增大,“科学万能”的观念产生,这一观念出自近代机械论世界观勃兴时期对科学技术无限信赖的唯科学主义思潮——它认为人类在征服和改造自然方面,没有科学技术解决不了的难题。自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人与自然的关系正处于新的变化阶段。随着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过程的推进,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变和破坏也日益加深,最终导致了全球性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人类正面临日益严重的生存环境威胁:毒雾与酸雨,臭氧层的损耗,温室效应,生物多样性日趋减弱,等等。在眼下这个世纪交替的时刻,人类能否继续生存下去的问题,已经由严峻的生态危机形势刻不容缓地提了出来。人类迫切需要一种真正的生存智慧——生态智慧,它由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生态学,向研究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普遍关系扩展而形成。

生态哲学最直接的理论资源,来自于20世纪西方经济发达国家在环境问题上的人文成果(不是技术成果),我们可以简单回顾一下西方关于环境伦理和自然哲学发展的历史:

第一阶段:环境伦理意识的萌发阶段(19C中叶-1930年代)。

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有G.P.马什(G.P.Marsh,1801~1882)的《人与自然》,梭罗(H.D.Thoereau,1817~1862)的《瓦尔登湖》,J·缪尔(John Muir,1838~1914)的《夏日走过山间》和《我们的国家公园》,史怀泽(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的“敬畏生命”的伦理学。他们思想的特点是带有尊崇原始自然和返朴归真的倾向,开启了对自然之伦理感情和意识的先河,并认为,生命意志是普遍平等的,道德就是对一切生物的无限广大的责任。

第二阶段,大地伦理和环境道德观(或环境价值观)的提出阶段(1930年代-1960年代)。

这一阶段的代表人物有福格特(William Vogt)和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ld,1887~1948)等。美国生态经济学者福格特在《生存之路》(1948)中提出了一套人类生存哲学,包括人口伦理思想。被称为“现代环境伦理学之父”和“先知”的美国学者利奥波德在《沙郡年记》中首次提出了“大地伦理”观念,标志着人与自然环境进入伦理学的公正视野的正式开场。

第三阶段,环境伦理学创立并呈现百花齐放、多元发展的时代(1960年代至今)。

在这一时期,环境伦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新学科正式产生,出现了《环境伦理学》、《生态哲学》、《深层生态学》、《伦理学与动物》等期刊,国际哲学杂志《伦理学》、《探索》、《哲学》开始大量刊登环境伦理学文章。许多哲学家在大学里开设“环境伦理学”课程,不少以环境伦理为书名的教材陆续出版。环境伦理学的主要特点就是将人类道德对象的范围,从人和社会的领域,扩展到生命和自然界。环境伦理学诞生以来,出现了很多有代表性的著作或观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可持续发展伦理观、自然的内在价值论理论和深生态哲学伦理学。

第一,可持续发展伦理观

1983年12月,联合国秘书长任命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为主席,成立了22人组成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CED),要求制定出“全球革新议程”。1987年WCED交出了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称:“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1992年6月3日至14日,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在巴西召开。参会者有包括中国在内的183个国家的代表团、102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另有不少国际组织和联合国机构代表。会议通过了《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21世纪议程》两个纲领性文件,确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总方向,也标志全球环境问题决定下的全球伦理秩序的定向。这种全球伦理有三个公平性原则,即:世界范围内当代人之间的公平性、代际公平性、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公平性。

第二,自然的内在价值论理论

自然价值理论被认为是当前环境哲学中最重要且最具创造性的理论。环境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Holmes Rolston)的《环境伦理学:大自然的价值以及人对大自然的义务》(1988)一书,可以说是环境伦理学领域的一座丰碑。他把价值分析作为环境伦理学的突破点,重视自然生态整体性和内部客观价值关系,试图从价值观和伦理信念的角度为人们解决环境保护问题,主张原野有自存价值,批判人类中心论,以人与自然统一的系统性思维,创立了自然的内在价值理论。认为自然生态系统拥有内在价值,不以人的主观偏好为转移。这种价值所具有的创造性属性使得具有价值的自然物不仅全力通过对环境的主动适应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彼此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协同进化也使得大自然本身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得到增加。价值是进化的生态系统内在具有的属性,大自然不仅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而且创造了具有评价能力的人。因此,维护和促进具有内在价值的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所负有的一种客观义务。这是当代环境伦理学在哲学层次上的重要发展。

第三,深生态哲学伦理学

“深生态学”(Deep Eclogy)是由挪威著名哲学家阿恩·纳斯(Arne Naess,1912~)创立的现代环境伦理学新理论,是当代西方环境主义思潮中最具革命性和挑战性的生态哲学。深生态学是现代西方环境运动的产物。从1970年代起,西方的环境运动的目标,逐步从具体的环境保护,转向关注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考虑环境问题的政治、经济、社会、伦理的因素。深生态学正是在这一西方现代环境运动的转折点上产生的。1973年阿恩·纳斯发表了《浅层生态运动和深层——长期生态运动论纲》。文章主张的8条纲领是:各种生物都有内在关联;原则上的生物圈平等主义;维护多样性原则和共生性原则;反对世界上的等级制;向污染和资源枯竭挑战;复合性而非复杂性;地方自治和非中心化等。“自我实现”(self-realization)和“生物中心主义的平等”(biocentric equality)。这两个最高规范是深生态学环境伦理思想的理论基础。虽然同样肯定自然的内在价值,与生物中心论的伦理学“个体主义的”不同之处在于生态中心论的伦理学是“整体主义的”(holistic),它认为,整个生物圈是一个整体,包括物种、人类、大地和生态系统。人类的生命维持与发展,依赖于整个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

除了以上有关环境伦理和自然哲学的理论资源外,我们还可以从近代西方思想成果中,找到很多包含了生态哲学思想的理论支撑。譬如,德国哲学家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9—1860)特别强调了人对自然的伦理道德。他认为:“基督教伦理没有考虑到动物,大家一直装作动物没有权利,他们告诉自己,人对动物的所作所为与道德无涉……这真是令人发指的野蛮论调”。德国哲学家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84—1900)则明确提出,人“根本不是万物之冠:每种生物都与他并列在同等完美的阶段上”。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可谓讨论人与自然关系的杰作,他谈到,“我们必须在每一步都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民族那样,决不同于站在自然以外的某一个人——相反,我们连同肉、血和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并存在于其中的;我们对自然的全部支配力量就是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他进一步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每一次胜利,在第一线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在第二线和第三线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它常常把第一个结果重新消除”。恩格斯并没有否定人对自然的控制和利用,但实际上已经以“一线胜利二线失败论”宣告:人类是不能征服大自然的,如果非要这么做,只能是自食其果。

王诺在《生态批评:发展与渊源》一文特别提到:“中国古代哲学博大精湛的思想对现代生态哲学的意义,受到国内外学者的一致肯定。叔本华、史怀泽、赫胥黎、汤因比、池田大作、卡普拉、罗尔斯顿等许多思想家和生态哲学家,都强调了古代东方生态智慧的重要意义。”“哈佛大学出版社近年来连续出版了多部著作,深入探讨古代东方生态思想对当今生态文化思潮的巨大价值,如《道家思想与生态学》(2001)、《儒家与生态》(1998)、《佛教思想与生态学》(1997)等。”“越来越多的生态思想和生态文化研究者认识到,发掘和引入古代东方生态智慧,很可能为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文学和生态批评找到解决上述问题的思路。”西方伦理学强调人与自然、科学与价值的分离,在事实与价值之间具有不可逾越的界限,西方人要突破这种界限在观念上存在极大的困难。与西方思维方式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以主客交融的、有机的、灵活的和人性的方式来认识和对待自然和环境,所追求的目标是人和自然的和谐与统一。

例如,深层生态学的创立者们认为,中国哲学是他们的思想来源之一。纳斯(Arne Naess )说:“我所说的‘大我’就是中国人所说的‘道’”,德韦尔(Bill Devall)和赛欣斯(Sassions G)说:“当代的深层生态主义者已经从道家经典《老子》和13世纪日本佛教大师道元(Dogen)的著作中发现了灵感。”美国环境哲学家科利考特(J.B.Callicott)将道家思想称为“传统的东亚深层生态学”(Traditional East Asian Deep Ecology)。澳大利亚环境哲学家西尔万(Richard Sylvan)和贝内特(David Bennet)对道家思想与深层生态学作了比较后说:“道家思想是一种生态学的取向,其中蕴含着深层的生态意识,它为‘顺应自然’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实践基础。”“事实上,生态批评的这一发展倾向,为中国学者提供了一个难得的走向世界学术论坛的契机。在生态批评的世界论坛上,许多人正期待着中国学者的参与,期待着来自古代东方生态智慧故乡的学者,为绿色思潮的全球化提供更新、更多和更有启示性的精神资源。”

生态运动和生态思想日益回归到东方智慧,伴随对历史生态智慧的文化重新的认识和梳理。东方生态智慧的重新发现,影响了全球化整体生态学研究的进程,也引起历史学家、政治学家和生态哲学家的兴趣。

同类推荐
  • 字里禅心:汉字的另类阐释

    字里禅心:汉字的另类阐释

    本文从民间传说与现代生化的角度,对部分字、词、成语进行个性化的解释,对汉字的来源与本义提出了现代人的一些看法。
  • 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力与城市景观

    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样本,也是文化样本,其中的种种景观充满了空间的隐喻。基于对受到媒介日益深远影响的城市的关注,作者从媒介空间论的视角,对城市与媒介所组成的多样空间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与研究。媒介在城市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表现途径。本研究并不回避媒介与观察者的主观性,相反,借助媒介的空间想象力,呈现了城市中各种地理要素及社会文化所组成的复杂面貌。《21世纪媒介理论丛书·媒介空间论:媒介的空间想象方式与城市景观》对城市的中心与边缘、政治图景与性别空间、城市的全球化与地方感等内容也进行了充分的阐释。
  •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好课是这样炼成的

    本书关注有效课堂的基本原理与方法,从教学设计、课堂资源、学习方式、教学模式、课堂互动、课堂伦理、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管理等十个专题讲解课堂教学的基本思路。
  • 构建和谐社会引论

    构建和谐社会引论

    20世纪以来,人类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全球经济总量呈几何基数地增长,由本世纪初的不到1.5万亿美元,增长到现在的39.2万亿美元。人们的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也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发达国家的富人每天的消费超过了500美元。科学技术把人类带到了信息化时代,互联网遍布世界,把我们的地球变成了一个“地球村”。
热门推荐
  • 权谋游戏:顾少的擒妻术

    权谋游戏:顾少的擒妻术

    这是史上最盛大的权谋游戏!五年前,她仓逃出国。如今,她悄然归来。利用与反利用,谁才是幕后最大的操纵者?她自以为神不知鬼不觉地接近目标,而男人却早已知道她图谋不轨。“苏舒,接近我的理由?”她巧笑倩兮,“因为我喜欢顾总您啊!”男人邪魅一笑,一手紧搂苏舒纤腰,贴近她耳边尽情厮磨,情/欲呼之欲出。“那么,先让我看看你的诚意。”苏舒一惊,却发现早已没了后路!
  • 少白头

    少白头

    城市是一生最初苍老人们带着梦想来到大都市,他们在那儿加速长大、蜕变,苍老,少数人获得了鲜花与掌声,但大多数人仍是你我喜闻乐见的大街上行色匆匆的陌生面孔,在这五彩斑斓的都市里,有几个人会记得自己曾有过的初衷。本微电影记录了有志青年邵一凡与他的朋友们满怀激情地来到深圳这个大熔炉,从丢失钱包到丢失朋友,丢失女朋友并最终丢失信仰的短短十年,刻画了欲望都市逼迫它的子民成长的残酷。
  • 每天读点职场心理学

    每天读点职场心理学

    本书有针对性地提出、分析和解决了职场中客观存在的重点问题。通过大量生动的事例,帮助读者了解人性的复杂及其根源,学会如何洞察人的心理,懂得如何建立威信、施加影响,进而掌控你周围的人等。
  • 我们一起浪过的日子

    我们一起浪过的日子

    我叫楚生,现在是一名自由职业者,若是按另一种说法,就是网络的流行语言中的屌丝,现在我的所有条件都完全适合这两个字。我的人生与众不同,混社会,当小弟,开小摊,成大哥,对于有些人来说,美女那是触手可及,可在我的眼里,美女,那只是梦想。金钱,或许你家财万贯,在我眼里,视金钱如粪土,因为我没有钱,只可以过过嘴瘾。我是屌丝我怕谁,屌丝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奇葩的世界,谁人能懂。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太无知。就由我,带大家回忆起那些年我们一起浪过的日子
  • 青衫美人颜如玉

    青衫美人颜如玉

    “好好干,等你强大之后,乖乖接受本大爷的报复吧!哈哈…”一只妖孽叉腰大笑。她冷冷的丢了句:“闭嘴!别以为我不知道你在外面包养小三。”妖孽僵硬在地,慌忙解释:“我哪敢啊!肯定是森梧乱说的!”“哦?真是这样?”她冷眼斜过去,瞥到缩在角落的某梧。“是他说要艳福不浅才叫男人!要是我不这样,他就吓跑读者!”某梧委屈。“怎样,你还想说甚?”她语气不善道。妖孽想也不想直接跪哭抱大腿,一把鼻涕一把泪。“你男人的尊严呢?”她嘴角抽了抽。“那是什么?能吃吗?”“你要脸吗?”“不要,我只要你!”“你的节操呢?”“被你吃了!你要是要的话,我可以连贞操都给你!”“滚!”她翻翻白眼,没见过那么骚的货色…
  • 梦境星球

    梦境星球

    对于某些人来说,那是只会出现在梦境里的星球,它拥有着梦幻般的色彩,让人如痴如醉。蓝白相间,那本就是一种奇迹。
  • 最强穿越之恶魔系统

    最强穿越之恶魔系统

    哥穿越了,脑子里有一个牛掰的《恶魔系统》。系统主线任务:成为恶魔,天下第一大魔王。为了系统任务,哥必须奋斗,不然,系统会抹杀宿主。要活在这个世界上,只有坏事做尽,无恶不作,才能拥有强大的实力。哥的梦想是,在异界开一个整蛊公司,业务:整人。整尽世间强者,整疯九天神魔!
  • 你是我人生中迟到的礼物

    你是我人生中迟到的礼物

    对于我而言,你就是我这一生最珍贵的礼物。我会后悔,会好奇,会遗憾,会感慨,为何我们都不能在彼此的生命里出现得早一些,再早一些,好在最后的最后,我们还是在一起了。对我而言,你就是我哦人生中迟到的礼物。
  • 寒晴凌羽

    寒晴凌羽

    他与她青梅竹马,可她却忘了他,这场车祸谁也没有想到,哥哥的挚友莫名其妙地成为了她的未婚夫,啊!她不甘心……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