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445400000002

第2章 普度众生·一叶一如来(1)

1.1佛陀始祖释迦牟尼

几千年来,佛的智慧像一盏明灯,将无数人引向光明,而关于那最初的觉悟者,更是充满着神秘的传奇。

众人皆知,释迦牟尼创立佛教,这个福慧庄严的名字,更是有着很深的奥义。释迦,即是“能仁”,能以仁爱的心来悲悯爱怜人生,这是至高无上的大慈大悲。佛能够给众生以安乐,能够济拔众生的痛苦,以大慈大悲之心去普度众生,这就是佛陀所具足的慈悲之德。

牟尼,即是“寂默”,静默是心灵的沃土,能孕育生命的能量,佛在因地修行的时候,于静默中思索,于寂寞里感悟,以自己心中本来具有的智慧光明,回光返照自己的心源,断除烦恼,智慧圆满,这就是佛陀所具足的智慧之德。

释迦牟尼的此生,便是从尘世中体悟能仁寂寞的过程。

(一)乐中之苦

两千多年前,世界最高峰喜马拉雅山的南麓,坐落着一个国家,叫作迦毗罗卫。迦毗罗卫虽然小,但有着优美的风景,繁茂的树林,肥沃的泥土,丰饶的物产。这里民风淳朴,路不拾遗,户不闭门,人们在国王的统领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宁静祥和的日子,而这个美丽的国度也孕育了一段神秘的传说。

一日,迦毗罗卫国王后,在梦里梦见一位相貌英俊的男子骑着一匹六牙白象腾空而来,接近她时,人和象变得非常小,最后从她的右肋入腹中。奇异的梦境过去不久,王后便怀上了太子。自此之后,等待的时光里,充满了喜悦与期待。

怀有身孕的王后依风俗赶往娘家生产,在途经迦毗罗卫城郊外花园,花园里春意盎然,芳香四溢,王后坐在一棵无忧树下小憩,却不小心动了胎气。这时,树下突然生出莲花,小太子便诞生在这莲花台上。

刚刚出生的小太子,奇迹般地抬起头,环顾周围,向四方举足各走七步,一步一莲花。而后,他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言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

膝下无子的国王欢欣喜悦,为这个出生不凡的孩子起名乔达摩·悉达多,“悉达多”寄予“吉祥”和“成就一切”之意。

在太子降生之后,国王特地请来了一位智慧超群的长寿仙人来为悉达多太子占相,仙人看到太子后,竟然失声痛哭起来。

国王疑惑,而仙人却说,太子福慧具足,将来一定会成佛的!可惜自己老了,无法亲见佛的金身,无法聆听佛的妙法了,为此而遗憾伤心。

伴着仙人的预言,悉达多开始了此生之旅。

欢喜之余,涌来悲伤,悉达多太子的母亲在他出生后的第七天就悄然逝世了。失去了母亲的悉达多由他姨母抚养。丧妻的悲痛与独子的慰藉,使得国王对他这个小太子格外疼爱。幼年时代的悉达多太子生活优裕舒适,衣着华贵,饮食丰盛,歌舞于庭,极尽荣华。

聪明的悉达多从小就喜爱学习,他师从婆罗门大师,文学、哲学、算学样样精通。同时,他又喜欢武术,跟武士们学习兵法与武艺、骑马、射箭、击剑,很快就成为一个能手。

有一次太子和很多族人比武,一箭就射穿了七只金鼓。还有一次他与堂弟比武,竟用左手提起一只大象,右手托住大象,把它掷于城门之外,大象堕落的地方陷成一个大坑,至今古印度仍留有象坑的遗迹。

看着出色的悉达多,国王尤为欣慰,并希望他将来能继承王位,建功立业,光宗耀祖,成为一个“转轮王”——统一天下的大王。

可是,父亲期待的目光却没有看穿悉达多的寂寞心事。

千篇一律的生活,没有过分的欢乐,也谈不上什么哀愁。优裕舒适的日子所带来的无非是单调与空虚。悉达多便是这样,十年如一日地生活着。王宫里锦衣玉食、养尊处优般的生活,让悉达多太子甚感厌烦苦闷。

国王揣测着太子的愁闷,便想着是时候考虑太子的婚姻大计,或许这样能拴住他那颗寂寞游离的心。

不久,在国王的安排下,太子成婚了。太子的妻子聪明伶俐,知书达理,太子聪慧超越,博学多才,夫妻俩恩爱异常,相敬如宾,婚姻幸福美满,更是深得人民的爱戴。后来,他们的儿子罗睺罗也出生了。

然而,浅表的安逸享乐变成了灵魂的枷锁,遮蔽了智慧,滋生了痛苦,这是尘世给予众生的考验。所以,悉达多所拥有的这完美的一切,在常人眼中也许是极致的幸福,却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困惑。

(二)繁华的虚相

悉达多太子觉得自己就像久在樊笼中的鸟儿,他想推开铁门振翅远飞。他迫切地想要从一贯的奢华贵族生活中走出来,看看外面人世间的平凡生活。于是,思绪化作动力,他迈开了脚步,走出了繁华的皇宫。

在游行四方的过程中,他亲眼所见的生、老、病、死等种种痛苦,缠绕游动在他的脑海里,使他陷入深深的忧愁与不安。

他心中时常翻腾起思考的波澜:每个人被一股未知的力量抛向世间,疾病、衰老与死亡,都是生命常态。人生苦短,世事无常,一切繁华都是虚像,生老病死是众人难以逃脱的命运。

可如果浸泡在这苦海中不能自拔,是何等悲哀?

生命转瞬即逝,万物变幻无常,循环转变,无止无休,这究竟是为什么?

这个问题,一时没有答案,却在他的心中点燃了一种渴望。他渴望去探索人们心底的世界。他渴望消解人们的苦难,解救万千生灵于苦海,同时也解救自己。

这样的念头,最终促发了悉达多太子的行动。在一个月明风清的晚上,他看了看熟睡中的妻儿后转身离去,借着暮色牵马上路,向着郁郁丛林奔驰而去。

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所以他在这俗世的波涛里回了头,追寻精神解脱之岸。

他决意要寻找到自己与一切众生解脱于生老病死,乃至一切摆脱烦恼痛苦轮回的方法,到达极乐世界。

(三)菩提悟道

穿过如梦如幻的晨曦,悉达多太子剪去三千烦恼丝,换上了袈裟,迤逦北去。在跋伽仙的住处,他看到一些仙人崇尚并实践着简陋的、饥饿的、自惩性的痛苦修行方法,悉达多体会过后,却未能顿悟,于是放弃了苦行。

他再一次踏上了旅途,跋山涉水,日夜兼程,风餐露宿。旅途的辛劳与王宫的生活迥然相异,但他的意志却始终坚定,他风尘仆仆地向着自己的目标奔去,他要拜访阿罗逻和迦兰两位仙人。

悉达多向阿罗逻和迦兰询问将生老病死的现象根除的办法,得到的答案是出家修持戒行,待人谦卑隐忍,住在闲空的所在,修习禅定。悉达多觉得他们主张的修习方法不能令他满意,他应该修习一种最苦最难实行的道法,便又一次辞别前行。

光阴荏苒,转眼五六年过去了,悉达多艰苦跋涉,在全印度都留下了他求道的足迹。路途漫漫,曾经的希望在蹉跎的时光中变得愈来愈渺茫。

求道无果,让他备感失望。然而他却并未徒劳时光,那些曾经的艰辛,在点点滴滴的时光中洗涤着他的心智。终于在有一天,他突然心中明晰,他不必再四处追寻,他本应该从自身的修持中得到解脱的途径。于是,在伽阇山的树林下,他静静地、坚定地进入求取解脱的禅定世界中。

悉达多庄严地端坐,不停地思考着,严格遵守戒律。六年漫长的岁月就在这锲而不舍的苦行中匆匆地流走了。

他知道自己不久就要成佛得道。于是,他先去河里洗涤自己身上的污垢,随后接受了牧羊女的乳糜,渐渐恢复了气力。因为认为他自己应该存有力气,以保留智慧年寿,普度众生。

悉达多离开了原来的苦行林,来到了一棵枝繁叶茂、形状独特的菩提树下,开始静坐。并发誓说:“不成佛道,不起此座。”

悉达多的誓言引起了大地六种震动(六种震动:震、吼、击、动、涌、起)起来。顿时天摇地动,惊动了波旬魔王宫殿,于是魔王派遣他的三个女儿前来以美色、权力、荣华来魅惑佛陀,试图让他放弃参悟,然而悉达多不为所动。魔王大为恼怒,派遣魔军前来妄图杀害佛陀,却有神现身护持佛陀,水淹魔军。此后魔军再也不敢进犯,时光也重归寂静。

佛曰:隐于暗,即是大智慧。他要得道,要获得这样的大智慧,要负起拯救世界的重担,就必须隐于这无边黑暗之中修行。

菩提树下,悉达多面向东方,结跏趺坐,静思冥索。夜色漆黑,犹如丝绒般一直蔓延展开,摩挲着每个人易感的神经。仿佛在这样的时间里,曾经也有过诸位佛在夜凉如水中进入沉思。

悉达多就这样在浓重无边的黑夜里伸展出思想的触角,触及解决人生烦恼的办法,触及解决过去、现在、未来三世痛苦的根源的途径。

经历了重重的诱惑和苦难,他初心不改,看着天空中星星闪着熠熠亮光,或时有一两颗擦亮一抹幽蓝然后悄然陨落,终于他战胜苦恼,到达智慧的彼岸了,获得了彻底的觉悟。“一切众生本具如来智慧德相!”

他在黑暗中惊叹,声如洪钟,留下空旷辽远的回响。从此,他成了真正佛陀释迦牟尼,成就了最完美的慈悲与智慧。

(四)无生无灭

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度化了第一批弟子,开始了教化众生的事业。

悯念世上陷入种种轮回苦痛中的人们,他带着弟子履行着简单质朴的行为态度,四处游行,用慈悲的智慧来劝导教化他们,使他们觉悟世间一切无常,脱离生死的苦海,抵达极乐世界。

在释迦牟尼的心中,众生平等,不论性别,都应该受到佛的恩泽。释迦牟尼传教的对象,也上至贵族王侯,下至商人农民,甚至妓女和盗贼,他都不嫌贵贱等级,平等地对待,宣讲佛法,教化他们。他所传播的教义,被弟子记录整理,合成了经、律、论三大部,就是后世所称的“三藏”。

释迦牟尼在听闻自己的父亲病重卧床后,便带领弟子回宫省亲。他见到了病重的父亲,并为他开示了三皈依法,他的父亲因此得以超度。逝世后,释迦牟亲自抬起父亲的棺椁,以尽孝道,为世人做出了楷模。

释迦牟尼以余生的寿命,用来教化世人。最终,为了提醒弟子们时刻不要忘记人生无常以表现出疾病的样子,并接受了最后一次供养。在对弟子们做了最后的开示后,安详地进入涅槃。释迦牟尼的化身虽然离开了众生,佛法却是一直存在。

他的心中盛满了智慧与慈悲,他将这光芒洒下世界,直抵人们心灵的末端,在这八十年来的一期寿命,佛自始至终,把有缘的应该得度的众生,统统度化了。也许你不是信徒,但佛的智慧也能给你以救赎。他像莲花绽放在清水之上,为这纷繁的世界,把持着沉静的力量。

1.2西域高僧鸠摩罗什

“母亲,我不再怨恨您了。

心,开始如水平静。

从前那些欢乐的回忆,已经不再时时诱惑着我。

一个新的世界,像海一样辽阔。

等待我去遨游。”

在央视的纪录片《一个人的龟兹》中,一个稚嫩的童声,诉说着佛的顿悟。

那声音像一种空灵的召唤,吸引着许多人对这位传奇僧人的追逐。

那一年,鸠摩罗什,年仅七岁,一别童年的欢愉,走向了雀离大寺,开始了一代高僧的传奇之路,开始了名与苦的纠缠。

(一)雀离大寺一别红尘

自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悟道之日起,佛教就从古印度兴盛起来,并很快在周边国家传递开来。在一盏盏晃动的佛灯中,在一声声虔诚的祷告中,从来不乏有贵族子弟摒弃尘世间喧嚣的繁华,转而遁入空门,而鸠摩罗什的父亲鸠摩炎就是这支队伍中的一员。

鸠摩炎出生相门,有着显赫的家世,他因为躲避相位而选择出家,后来又几度转折,东渡葱岭最终到达西域的龟兹国。龟兹国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吸引着遥远国度的僧侣。

在那里,龟兹国王的妹妹耆婆对他一见钟情,于是,两人结下良缘。而后在公元334年,二人爱情结晶的象征——鸠摩罗什出生了。

他的母亲像先知一般,规划着孩子的未来。她将带着骄傲与忧愁,见证着这个孩子的改变。七岁以前,鸠摩罗什过着天真无忧的孩提时光。他从未想过,自己的命运,会与寺庙,与整个国家相关。

彼时,佛教在龟兹国正是兴旺阶段,仿照印度雀离大寺也已经竣工,它由众多禅房寺庙组成,气势恢弘,昭示着龟兹国佛教的兴起。

有一天,这座恢弘的大寺,来了一位年幼的出家人。

那正是七岁的鸠摩罗什,他同母亲一起出家学佛,开启了一生的佛学生涯。

从前的宫城里的欢乐,离他越来越远,最初,他还是忍不住会想念那些知心的玩伴。而这寺庙里的一切,渐渐让他的心沉静下来。

每天诵读谒语三万两千字,直到将《毗昙经》全部熟记背诵下来。不仅如此,天资聪颖的鸠摩罗什总是在师傅为他讲解佛经前便领悟其中蕴含的禅意。这让寺院的僧人们,格外惊讶。

但他的母亲依旧担心鸠摩罗什贵族的身份会阻碍儿子求佛的路途,消磨儿子求佛的信念。再三思量,耆婆决定带着年幼的儿子离开龟兹国,游历远方,修行佛法。

(二)龟兹国的万丈荣光

告别了熟识的家乡,鸠摩罗什便同母亲开始了跋山涉水的流浪生活。他们一路西行,渡过辛头河,终于在鸠摩罗什十二岁这年到达罽宾国。鸠摩罗什也开始跟随罽宾王的弟弟盘头达多学习小乘佛法。

在常人的眼中,修行的日子是极其枯燥的,那些参悟的岁月,格外难熬。但在鸠摩罗什心中,却并非如此。他口诵千言,小小年纪竟将《中》、《长》两经尽纳于胸中。

与人论佛时,他总是不卑不亢,舌灿如莲。他的学识和见解让他轻易地就将许多高僧辩得心服口服,大有诸葛亮舌战群儒之风。因而,罽宾王对他也越发厚待,就连衣食住行都照顾得细腻体贴,无微不至。

时光如白驹过隙,鸠摩罗什在罽宾国稍作停滞就是三年的岁月。他的母亲见孩儿学有所成,便决定带他返回龟兹,造福更多的人。

同类推荐
  • 好说歹说

    好说歹说

    文坛怪才阿城、陈村担任主持人,与文艺圈各路高手共同打造十二场谐趣对话。神侃对手包括姜文、洪晃、朱德庸、史铁生等人。话题不拘一格,既有关于生命的哲理性体认、对爱和快乐等人类情感的溯源;也有对语言文字和音乐影像的生动考察;抑或闲聊惬意的旧时光、身边的新动向。看似庞杂随意,但在话语的交锋处时有火花闪现。
  • 忆往抒怀

    忆往抒怀

    著名作家程树榛是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的重要作家,曾任黑龙江省作协主席和《人民文学》杂志主编。2008年推出汇总其近60年创作精华的十卷《程树榛文集》,文集包括小说、报告文学、电影文学、散文、诗歌及评论。2008年后散文创作成为作家创作的主要题材,近日八十高龄的老作家程树榛将其2008年至2014年间创作的散文结集成册。散文分以追忆旧友、域外感受、生活感悟等分六辑,其中多篇在《人民日报》、《南方周末》等报纸刊发。
  • 眼光

    眼光

    本书是本散文集,文中虽然很多写的是生活中的事,但作者有一双锐利的审美眼光,擅于将许多人眼里看似很普通、很平常的东西,从中发现美、提炼美,体现出智慧、善良、美、真、自由、希望和爱。每一篇散文如同一幅幅熟悉的画面跃然纸上,让人如临其境,供人品尝和回味。
  • 邹韬奋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邹韬奋作品集(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

    “中国现代文学名家作品集”丛书实质是中国现代文学肇基和发展阶段的创作总集,收录了几乎当时所有知名作家,知名作品的全部。
  • 月光下的灯影

    月光下的灯影

    梁思成的才华不在徐志摩之下。他是中国古代建筑研究的先驱,直到今天,他40年前的作品,仍被世界建筑界认为是经典之作。走遍中国山川,又曾到西方游学的梁思成,毕竟有不同的心胸。徐志摩飞机失事后,梁思成特地赶去现场,捡回一块飞机残片,交给自己的妻子。据说林徽音把它挂在卧室的墙上,终其一生。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心灵世界,在那心灵的深处,不见得是婚姻的另一半。
热门推荐
  • 邪帝狂妃:邪帝宠宠宠

    邪帝狂妃:邪帝宠宠宠

    慕容音初:“谁说邪帝高冷,在我面前这个是鬼吗?咳咳,每天爬我的窗子也就算了,为什么还和你那群兔崽子说我是他们主母!邪帝,想吃竹笋炒肉吗?”某邪帝:“小宝贝,本尊辣么帅,你怎么可以不爱呢?”(请放心入坑,本文甜宠文。)
  • 魔剑封印

    魔剑封印

    一剑,斩破尘埃,一念,风云变色……少年孙晓然,背负神秘使命,踏上一条巅峰传奇之路。
  • 作风高于一切

    作风高于一切

    本书从作风的重要性、作风的培养、组织的作风建设等多方面对“作风”这一课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是一本值得机关和企业领导干部集体学习的好教材。
  • 无双天皇

    无双天皇

    九辰大陆,强者开天辟地,随心所欲;弱者苟且偷生,朝不保夕。少年陆丰,偶得一远古逆天宝玉,从此踏上一条不屈强者路。
  • 金神土圣

    金神土圣

    一对兄妹,似乎他只有她,她也只有他。对于他们来说,生活好似并不那么公平,在战争学院里,他们似乎是一个极不起眼的人,别人拥有的丹药,他们没有,更没有显赫的身世。或许对于他们来说,平淡而快乐的生活在这个安静的地方就是极好的。但现实却理他们想象中的,越走越远……
  • 全能文豪之路

    全能文豪之路

    重生平行世界,赵亦明一点都不淡定了——家还是那个家,世界却变了。这个世界有《将进酒》却少了《侠客行》;有“十年生死两茫茫”却没了“明月几时有”;有口碑不错的《甲方乙方》,但压根看不到周星星。好吧,既来之,则安之——顺便让这个世界享受一下那些缺失的经典吧。什么?你说为什么这些经典都属我的名字:呵呵,今天天气不错,就不要在意这些细节了!
  • 匹克威克外传(上)

    匹克威克外传(上)

    《匹克威克外传》是十九世纪英国最重要的作家狄更斯的成名作,是一部流浪汉小说体裁的作品,全书通过匹克威克及其三位朋友外出旅行途中的一系列遭遇,描写了当时英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该书是狄更斯最为重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自出版以来,一直受到各国读者的欢迎,无可争辩地成为世界文学的经典名作。
  • 空村那些事

    空村那些事

    狗背村是滇西北一个小山村。近十多年来,年轻人纷纷出去打工去了,留下的只有老人了。于是发生了一系列的怪事。村庄空了,空得没有主心骨,空得没有核心价值观,空得让人心痛。在城镇化进程中,村庄变得让人难以理解了。
  • 真仙归来

    真仙归来

    楚沐死后发现自己魂穿到了一个可以修真的世界,并融合了一段陌生、且残缺的记忆。通过记忆,楚沐惊奇的发现,自己所穿越这具身体的主人竟是一千年后鼎鼎大名,震惊修真各界,让无数修士谈之变色的灭情真仙!原来,这灭情真仙修行太上忘情之道,迷失本心,造下无数的孽果,留下无数的遗憾。在渡劫飞升时,遭心魔反噬,魂飞魄散,只留下了心中那丝善念心结,穿越了无尽时空,与楚沐的灵魂融为一体,并回到一千年前。前一世,这灭情真仙太上忘情,一心修道,迷失自我,机关算尽却落得个魂飞魄散。这一世,楚沐誓要慧剑问情,追寻本心,在这铁血无情的修真世界做那侠胆慧情之人。谁说修真之路只能灭情绝欲,灭情真仙已成了过去,我慧情真仙定将归来!
  • 身在红楼想西游

    身在红楼想西游

    本书讲述的是三个男人所体验的不同的爱情历程,希望这本书里对于爱情的解读能给正在恋爱或者准备恋爱中的你们指点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