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机器一旦开始运转,要停下来就没那么容易了。
从晚唐到五代,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乱局之中,契丹人也乘机崛起于北方,成为中原政权的劲敌。经过宋太祖、宋太宗两位皇帝的铁腕扫荡,中国境内的割据势力已全部被剪除,大一统后的宋帝国,当然要挑战契丹人在北方牢不可破的霸权。燕云十六州是摆在宋、辽两国面前的最大问题,辽国不愿拱手让出,而宋帝国则志在必得。
宋太宗突袭幽州,拉开宋辽战争的序幕。在这场战争中,涌现出许多英雄人物,其实最脍炙人口的便是杨家将的故事。
杨家将故事之所以广为流传,得益于一部同名小说《杨家将》,小说中的杨老令公,便是历史上真实人物杨业。杨业本名杨重贵,年轻时善骑射,后成为北汉的一员将领。北汉皇帝刘崇十分器重他,赐予刘姓,改名为继业,几乎把他视为皇族成员。在北汉与宋的战争中,杨继业是相当卖力,甚至在北汉灭亡后,他还负隅顽抗。也正是这种忠勇的精神,使他赢得了宋太宗的尊敬,又让他改回原姓,同时改名为“业”,故而称为杨业。
杨业打仗勇猛,有拼命三郎的精神,早在北汉为将时,便得到了一个绰号,称为“杨无敌”。由于宋辽战火重燃,大宋帝国迫切需要一个熟悉边关事务的将领坐镇北疆,杨业在北汉时,对宋、辽两国军情都了如指掌,正是最佳人选。宋太宗拜他为代州刺史,驻守军事重镇雁门关,以防辽军入侵。
很快,杨业就证明了自己价值。
太平兴国五年(980)三月,辽军入寇雁门关。勇猛无敌的杨业并非一个莽夫,他足智多谋,为了出奇不意打击敌人,他采取了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计划。他率数千骑兵悄悄地离开驻地,敌人从北面来,他却往西面去,当时手下的将士都摸不着头脑,这位老将军玩什么花样呢?杨业成竹在胸,往西走一段后,他的部队穿小路北上,绕道到契丹人的背后,冷不防发起突袭。此役契丹人大败,辽国驸马萧咄李被当场击毙,辽将李重诲被生擒。
雁门关大捷的消息传到帝都后,宋太宗龙颜大悦,提拔杨业为云州观察使。此役的胜利也令杨业的威名传遍北疆,契丹人对他非常忌惮,只要看到杨业的旗号,他们便躲得远远的。可是杨业的英勇表现,却引起边关守将们的嫉妒,他们认为杨业不过就是个北汉投降过来的将领,能保住性命已是朝廷莫大的恩典了,居然还如此大出风头,着实可恶。于是一封封中伤攻击的信件不断地发往宋太宗那儿,深谙权谋术的皇帝故意把这些信件交给杨业本人过目,以示自己对他的绝对信任。杨业果然感激涕零,誓死效忠皇帝与大宋朝廷。
杨业固然令辽军闻风丧胆,但辽国的耶律休哥更令大宋帝国胆战心惊。
耶律休哥的军事才华毋庸置疑,他是契丹历史最出色的将领。作为游牧民族,契丹人悍勇而嗜杀,耶律休哥继承了勇敢的品格,却不嗜杀。他智勇双全,这在高梁河一役中尽显无遗,在兵力不及宋军的情况下,实施一系列军事欺骗,以少胜众,在战斗中身披数创,犹战斗不懈,实有古名将之风采。
凭借在战场上一系列非凡战果,耶律休哥成为辽国军政重要人物,被辽景宗封北院大王。自从幽州之围后,辽国一心要报复大宋的入侵,两度出兵南下,不料却损兵折将。第一战韩匡嗣损失一万余人,第二战驸马爷被杨业一刀给砍死了。辽景宗乃是辽国历史上颇有作为的君主,他决定亲征大宋,以雪前耻。
辽乾亨二年(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辽景宗先祭天祀地,拜了兵神后,大举挥师南下,入侵宋国,兵围瓦桥关。
瓦桥关守将张师率部出战,欲与辽军一决雌雄。辽景宗亲临战场督战,当两军激战犹酣时,只见得身旁一人纵马而出,此人手舞长刀,胯下的马甲是十分耀眼的金黄色,在阳光下闪闪发亮。此人正是北院大王耶律休哥。作为战场上的指挥,他并不是只发号施令,而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耶律休哥冲入宋军中,阵斩敌方主将张师,宋军大骇,不敢恋战,退入城门,婴城固守。
数天后,一支援军已抵达瓦桥关,与辽军隔河对峙,辽军在北岸,宋军在南岸。耶律休哥披上战袍、跨上战马,就要渡河迎战。此时辽景宗一眼望见他那匹披着黄金甲的战马,这匹马实在太显眼了,这岂不是给宋军弓弩手有狙杀耶律休哥的机会吗?辽国皇帝唯恐自己的爱将受伤,特地叫他换来一匹披着玄甲的白马,看上去不太醒目。耶律休哥骑着这匹白马,率领精锐骑兵渡江,奋勇发出突击。宋军大败,耶律休哥一直追到莫州,生擒数名宋将,一路上尸横遍野。
此时的耶律休哥,几乎成为“战神”的代名词。辽景宗赏赐他御马金盏,并称赞道:“你的勇敢超过了大家的想象,若是人人像你这样,何必担心打不了胜仗呢?”
这一战的成果,令辽景宗心满意足,遂引兵退回国内。
但宋太宗却心有不甘。宋太宗是有进取心的皇帝,也自视甚高,岂肯让人站在头上拉屎呢?辽师一退,他又想乘机进取幽、蓟之地。这样杀来伐去,势均力敌,战争何时才是尽头?很多人反对这种无谓的军事冒险计划,提出“峻垒深沟、蓄力养锐”、让百姓得以休养生息、安内而养外、以仁怀天下等措施。皇帝听从了这些建议,在北方诸州开运河、通漕运、筑水堤等,积极做好战备。
在之后几年里,宋、辽两国边界冲突虽多,但规模都不大。比较重要的一次战争爆发于太平兴国七年(982)。
该年四月,辽景宗亲自挥师,再攻大宋。这位契丹皇帝与宋太宗一样,热衷于御驾亲征,但本领也着实一般。首战满城,辽军便遭重创,守太尉希达里中箭身亡。辽国大将耶律善布被宋军伏击,差点丢了小命,只是耶律斜轸拼死打开包围圈,把他给救出去了。辽景宗身体状况本就不太好,遭此败绩后,怒火攻心,竟然病倒了,只得提前回国去了。
战争仍在继续。辽景宗留下三万人马,兵分三路,分袭雁门、应州、高阳关。雁门正是号称“杨无敌”的杨业把守,他与潘美联手,大破敌军,反客为主,攻入辽境,俘老幼万余口,获牛马五万。在应州战场,宋将折御卿挫败辽师,斩首七百级,获兵器牛羊万计。在高阳关战场,宋将崔彦进也取得阻击战的胜利,获兵器牛羊数万。
这样,辽师的三路进攻,均被打退。
这几年的边界战争中,宋、辽两国可以说是势均力敌,互有胜负,难分高下。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大消息传来了:辽国皇帝辽景宗病逝了。辽景宗是在伐宋归来几个月后去世的,他的死给辽国带来了一个大问题:继位者耶律隆绪年仅十二岁,这个小孩子有能力领导一个大帝国吗?
十二岁的小娃娃,当然没法统治一个国家,于是一个女人从幕后走向前台,她便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辽国萧太后。
萧太后,原名萧绰,小名燕燕,出身辽国名门望族。她父亲萧思温,曾担任辽国北院枢密使、北府宰相,位高权重。萧燕燕从小聪慧过人,其父赞道:“此女必能成大事。”十六岁那年,她被选为贵妃入宫,后被册立为皇后。萧燕燕政治上的才华,在辽景宗在世时就脱颖而出了。由于辽景宗身体一直不太好,国家大事的决断,许多是出自皇后萧燕燕之手。史书中有这么一段话:“刑赏政事,用兵追讨,皆皇后决之,帝卧床榻间,拱手而已。”
辽景宗去世后,萧太后临朝称制,成为国家真正的统治者,这位女强人注定要让整个世界为之震惊。她与唐朝女皇武则天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没当皇帝罢了,两人都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内心之强大常人难以想象。萧太后刚上台时,地位是很不稳固的,她曾这样说:“母寡子幼,族属雄壮,边防未靖,奈何?”在这个时候,两位大臣的效忠与辅佐,是政权得以顺利交接的关键。这两人,一位是契丹人耶律斜轸,另一位是汉人韩德让。
韩德让与萧太后关系十分微妙,有些野史甚至称萧太后下嫁给了韩德让,这虽然说得离谱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俩人维持着情人的关系。由于契丹占据燕云十六州,汉人也成为辽国人口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萧太后执政期间,重用汉人,推行汉化,致力于契丹与汉两个族的和睦。萧太后“汉化”思想的背后,未必没有韩德让的影响。
且说宋太宗获悉辽国居然女人当国,心里自然未免蔑视一番。在他看来,女人嘛,见识自然长不了,我且用计骗骗她。于是皇帝下旨,北方沿边诸州,务必守境力耕,不得擅出边关,不得侵扰契丹人、夺其畜产,违者以重罪论。这诏令下达,营造一派和平的景象,似乎两国就要罢战休兵了。
但是宋太宗的伎俩,并没有瞒得过萧太后。
萧太后虽是女流之辈,对军事却是十分精通,史书上称她“习于兵事”,想必当年辽景宗亲征,她都随行的。她知人善任,对耶律休哥的军事才华大加赞赏,提拔他为南京(幽州)留守兼南面行营总管,全权负责边关事务。耶律休哥赴任后,细心留意宋军动向,发现宋太宗的诏令不过是个愰子。宋军正不断地把粮食送抵北部边关,并在黄河北岸修筑城堡,显然是在积蓄力量,以待下次进攻。
耶律休哥将计就计,一方面劝农桑、修武备、积极备战;另一方面则派出大量间谍,潜入宋帝国境内,传播假情报。间谍们散布的消息主要有两个:其一,辽国国内空虚;其二,辽国边关将帅都是有勇无谋的傻大个,有蛮力没智慧。这些消息,令大宋边关将领十分振奋,上报给了朝廷。
与辽国相比,大宋帝国在军事情报上逊色许多。以前宋太祖在位时,每当对外发动战争时,势必要摸清对方的虚实,包括收集兵力部署、地形、敌将等情况,以便做一个完整的评估。可是宋太宗在这一点上,显然远不如他的哥哥。他对耶律休哥散布的假情况深信不疑。特别是在这个时候,几位地方大吏纷纷上书,提议对契丹发动战争,夺取幽州。
雄州知州贺令图、岳州刺史怀浦等上书称:“契丹主年幼,国事决于其母,韩德让宠幸用事,国人疾之,请乘其衅以取幽蓟。”在他们看来,夺幽州仿佛易如反掌。宋太宗不由得怦然心动,抑制不住北伐的冲动,因为在他内心深处,要成为像秦皇、汉武那样伟大的君王。
公元986年,即雍熙三年,轰轰烈烈的北伐开始了。
这一战,在大宋帝国历史上,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