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写这样一本书
傅威海
1360多年前,也就是公元645年,唐朝僧人陈玄奘在经历17年的游历、访问之后,带着675部佛教经典回到长安,成为轰动朝野的新闻。
为取回这些佛教经书,陈玄奘的足迹踏遍中亚、南亚和西亚100多个国家或城邦。回国后,陈玄奘在翻译佛经之外,还撰写了《大唐西域记》一书,详细记述了他亲历的100多个国家或城邦的地理风貌,以及历史、风土人情。再次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站在公元645年这个时间的节点上,陈玄奘不是走出国门最早的人,但绝对是走出去时间最长、走得最远、见识最广的人。一个17年的时间长度,一个100多个国家的空间跨度,在交通、通信条件都十分落后的时空环境里,是一个超出常人想象力的概念。在长达17年的时间里,他都经历了什么?他是怎样从那些难以想象的困难、挫折以及障碍中走出来的?是什么力量支持他完成了这一空前的壮举?
陈玄奘给他同时代的人和他以后的人留下了太多的悬念、太多的不可思议。这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执着地喜爱《西游记》故事的原因之一。
在中国,不管你走到多么偏僻的地方,不管你面对的是有文化的人还是文盲、半文盲,都不会有人不知道《西游记》,不会有人不知道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能够像《西游记》一样,这么长久、这么广泛地影响着中华民族。
《西游记》是中华民族独有的珍贵财富,我们是不是应该认真地把它开发一下,让它更好地造福于今人和我们的后人?这是我第N次阅读《西游记》之后忽然产生的一个想法。我觉得这样做至少有以下几个理由:
一、《西游记》描写的社会环境离我们太遥远了,比如政治冲突、军事冲突、外交礼节、人和人相处的方式,都是1000多年前的形态,今天的人如果没有一些历史知识就无法理解故事表现出来的政治智慧、军事智慧、外交智慧、处世智慧,等等,甚至其中的一些幽默也会很难理解。如果把《西游记》里的社会环境调整一下,增加进今天人们熟悉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科技等等现代社会元素,读起来的效果会是怎样?
二、唐僧西天取经的故事流传1000多年了,长篇小说《西游记》问世也有好几百年了。一个故事讲了1000多年,一本书祖祖代代看了几百年,单一的被动阅读模式会不会让人觉得疲倦?如果换一种模式,把读者也拉进来,参与故事情节的设计,参与问题的解决,是不是会很有意思?
三、《西游记》讲故事的视角是单一的,只有成年人的视角,没有未成年人——少年和儿童的视角。但是很多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接受《西游记》,因为《西游记》是我们民族的珍贵遗产,家长和社会都迫不及待地想把它传承下去。而且主观上普遍认为传得越快越好,越早越好。没有人考虑孩子的思维方式、看问题的角度、信息处理的能力是和成年人完全不一样的,没有人想到应该设计一个适合孩子阅读的《西游记》。事实上,很多人小时候听或读《西游记》故事,差不多都是囫囵吞枣,其中的许多奥妙是在长大成人,有了大人的社会经验后才理解的。这算不算一种浪费?
于是,我就写了《智力闯关西游记》。
《智力闯关西游记》首先解决的是阅读视角,在成人视角的基础上增加了少年和儿童的视角,用未成年人的思维方式设计情节、演绎故事。
《智力闯关西游记》对主人公的社会环境也进行了适当的改变,它把《西游记》的故事打碎,然后加进现代社会的元素,重新设计故事的情节。让读者感觉故事不是发生在1000多年前,而是发生在现在,发生在自己的身边。这样处理之后,故事本身蕴含的智慧、幽默以及处世的思想、主张等等,就变得非常容易理解和把握了。
为了增加阅读的乐趣,这部书借鉴了现在流行的闯关游戏的形式,在每一章的最后设计一些问题,让读者去解决。这些问题有的是一件事情的处理方法或者解决方案,隐蔽掉了,让读者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计,去解决;有的是该章节故事中出现的一些科学、社会、文化知识,可以查资料解决。第二类问题看上去比较简单,但是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养成查资料解决问题的习惯,也将是终生受益的。
这样一来,《智力闯关西游记》就不再是一本普普通通的纸质图书了,它更像一座沙盘——立体的游戏沙盘。读者可以闯进去,和书里的主人公一起玩儿,和他们较力。
本来阅读都是读者跟着作者的思路转,这本书却把读者也拉进来,给读者一些事情做,是不是也很有意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