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现在知道错了?知道害怕了?那你为什么还要踩小朋友?)为什么?——他说我的鞋子难看,那是爷爷给我买的鞋子。我都没说他的鞋难看,他还一直说,他讨厌。我就踩他的鞋子,他的鞋子才难看。
发生了什么事?——我让小朋友看爷爷给我买的鞋,我说爷爷买的鞋很漂亮,可童宇说我的鞋难看,他的才好看,他老是说。
……
古语云:差之毫厘,谬以千里。乍一看,询问的内容都一样,不过问题的先后略有小小不同而已,但这小小的不同却可能导致大大的失误。
我将第一种顺序的询问称之为良性咨询,第二种顺序的询问称之为负性询问。
有句老话: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孤立地评价孩子的行为是没有意义的。所以,良性询问关注的是事件的整体,在掌握了事件的客观事实后,将孩子的行为纳入特定的情境中去理解与分析,这期间,关注孩子的内心感受与心理体验比关注行为本身更重要。因为,人的行为是在其内部驱力的推动下产生的,行为只是其“然”,内部原因才是其“所以然”。
而负性询问则一味地针对孩子的行为展开成人的攻势,更糟糕的是,当家长在众人面前对孩子做了判断,进行了教育,对事件的另一方表了态之后,才从孩子口中得知事件中关键的情节,意识到孩子的行为事出有因,自己先前对此事的表态并不恰当,而此时,覆水难收。由于目前大多数家长在类似情境中都是“人前教子”,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和社会形象,家长大都不愿选择当众改口,更正自己的表态,那就只能将错就错,另找原因坚持己见:“就算他说你的鞋子难看你也不该踩他呀?你可以报告老师呀,你可以等放学时告诉他父母呀”……这种缺少底气、隔靴搔痒的道德教育,往往并非家长的本意,只是家长为能得体地收场拿来搪塞孩子的话罢了。
在实际案例中,我曾对家长有过这样的形容:
常言道,说话是门艺术,那么,请把询问视为另一门艺术。艺术与什么密不可分?是修养。而倾听就是一种修养。
家长与孩子沟通时,请保持这样一种姿态:询问——倾听——表达。在你的两门艺术中,体现你的修养。
教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在《询问的姿态——问与答》里,何锦奇解释说,杯子是在他放置在桌面上时破碎的,而我并没向他提出异议。对此,一些教育者有所疑虑,担心如果教育者不对孩子话中不可信的地方进行追问的话,会不会促使孩子出错时编造一些理由来为自己开脱?
其实,这种担心是把成人世界的城府带入了孩子的世界,而我,以自己20多年与幼儿共处的经历告诉大家,我从未因自己对孩子的信赖与呵护而遭遇过孩子的谎言,正相反,当孩子处于一个感觉自己被爱、被信赖、被欣赏的环境中时,孩子表现出的那种坦诚和自律是令人欣慰的,甚至可以说,是令人惊异的。
我想,那是因为孩子的心灵如纯净透明的湖面,你投进去什么就会呈现出什么,而且,当它与你相对时,它会把你所给予他的同样地回报给你,甚至更多。
何况,信赖孩子的陈述并不意味着孩子可以对此事不再负责。所以,此事还有后半部分。
当区域游戏的时间即将结束时,我将何锦奇轻轻叫过来,拉着他的手走到“快餐店”,坐到“快餐店”座位上和他商讨:“现在快餐店少了一只杯子,可能别的小朋友来就喝不上奶昔了,我们再添一只杯子进来好不好?”
何锦奇点头。
“你看这样好吗?你回家找一找,家里有多余不怎么用的玻璃杯就带过来,把它放这里。可以吗?”
“可以。”何锦奇答应。
“不过,这样就有另一个问题了。”我向孩子抛出另一个难题,“因为爸爸、妈妈会问你,为什么要带杯子去幼儿园呢?你就要向他们叙述这里的事情,你觉得,你能向爸爸妈妈说清楚吗?”
何锦奇迟疑起来。
“如果你觉得你不想说,老师愿意替你向爸爸妈妈说明,只是,老师担心,如果由老师跟父母说的话,他们可能会误会老师在告状,老师不想让他们有这种误会。”我停了下,告诉他,“由你决定,是你自己告诉爸爸妈妈,还是老师替你说。”
“我自己说。”何锦奇终于下了决心。
“真的?”我再次确认,“你觉得你能做到?”
“我能!”何锦奇的语气愈加肯定。
“好!”我伸出小拇指,何锦奇也伸出他的小拇指,我俩拉了拉钩(这是我和孩子做约定时的动作)。
第二天早上,何锦奇是和妈妈一起进来的,何锦奇步履轻快,而何锦奇的妈妈笑吟吟的,手里拿着两只玻璃杯。
“何锦奇,带杯子来啦!”我向何锦奇会心地微笑,“把杯子放在‘快餐店’吧。”
何锦奇和妈妈一起把杯子放在了游戏区,何锦奇的妈妈并没离开,而是站在了我的身侧,我想,她是有话想要对我说。
“何锦奇说,他把杯子弄碎了,不过,不是他摔的,是杯子自己碎的。”何锦奇妈妈说。
“是的,而且,他说他愿意带杯子来添进快餐店,还表示他能自己和父母说清楚事情的经过,你看,他都做到了,孩子多有担当呀。”我由衷地说。
何锦奇妈妈也欣慰地笑了,不过,仍有疑问,“你相信他的话吗?”
“当然。”我肯定地回答,“即使我不相信杯子是自己碎的,我也仍然相信孩子的话。有可能他没注意到某个细节,但他一定没说假话。”
我并非盲目地相信孩子,而是我从20多年的幼教生涯里总结出:良好的教育不是约束孩子不撒谎,而是让孩子根本没必要去撒谎。
孩子为什么会撒谎?至少要有一个前提,即孩子能从撒谎中间接获益。比如,逃避了责罚,或免除了责任。
然而,在良好的教育里,即使孩子出错也不会得到过分的惩罚,即便孩子没出错也不会由此免除责任。故而,说谎不仅没必要,反而成了孩子多余的心理负担。
比如,即便杯子是何锦奇打碎的,除非孩子出于故意,我也只会向他示范如何合理地使用物品,并不会呵斥他;同样,哪怕孩子没出错,但是,只要事情发生在他的身上,他仍然需要负责善后。
我所以让何锦奇从家里拿杯子添进游戏区,并且,鼓励他自己向父母解释事情的经过,就是要培养孩子为自己负责的品质。
中国式教育对负责的诠释是有偏差的,它往往向孩子传递这样一种信息,你犯错了,所以你需要负责,那没犯错呢?当然就不必负责了。只有接受了这种信息的孩子才可能会撒谎——为了不必负责。
但真正的负责其实是,你要对所有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负责。要知道,生活中充满了意外,如果没过错就可以不负责的话,那么,谁为我们生活中的意外买单?
所以,我从不怀疑班里的孩子会撒谎,至少,不必对我撒谎,因为,当一件事发生在他身上,若他有过错,他需要为自己的错误负责,付出相应的代价去弥补它;若他没过错,他需要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善后,付出相应的努力去解决它。
这才是为自己负责。能为自己负责的孩子才会有担当。
这样的负责里,撒谎成了鞋内多出来的沙子,除了硌得你脚疼,并不能令你获益。
既如此,谎言何来?
何锦奇妈妈走出教室时,向我说了声:“老师,谢谢你!”
我笑了,转向何锦奇说:“何锦奇,老师谢谢你哦,因为,碎了一个杯子,可是,你却带了两个来。”
何锦奇有点羞涩地笑了。而我也明白,其实,何锦奇在用那多出来的一只杯子向我表达心意:“老师,谢谢你对我的信任。”
能为自己负责的孩子,真好!
让孩子得到爱,更要享受爱
某天早上,郭沁铭的妈妈和郭沁铭一起走进教室,郭沁铭的双手紧紧抱着她的星星瓶。郭沁铭的妈妈将女儿领到我面前,对她说:“好了,到教室了,你把星星瓶交给老师吧。”
郭沁铭为难地望着我,我看出孩子并不情愿。
这时,郭沁铭的妈妈赶紧向我解释:“昨天她终于得到这个星星瓶了,真是高兴坏了,老是要抱着它看,睡觉都把它放在床头旁。今天她还要带着星星瓶来上学,我就劝她,班级小朋友多,又有各种活动,星星瓶是玻璃的,很容易摔碎的,这么辛苦得来的东西摔碎了太可惜了,让她把星星瓶放到家里,可怎么说她都不愿意,我只好让她带来,不过告诉她,到幼儿园后要把星星瓶交给老师保管,放学时再还给她。”
郭沁铭在妈妈叙述的过程中,更紧地抱着星星瓶。
“星星瓶是郭沁铭自己得到的,是属于她自己的东西,是吗?”我弯下身对着郭沁铭说,郭沁铭使劲地点头。我笑了,“你的东西你说了算,你想交给老师保管还是你自己拿着?”
“自己。”郭沁铭虽则很小声地说,但态度明确。
“那就自己拿着。”我也很明确地表示。
“那哪行呀,她自己拿着的话过不多久就会把星星瓶摔碎的。”妈妈挺担心。
我微笑着对郭沁铭说:“我和妈妈说话,你可以去和小朋友玩了。”孩子的小脸蛋瞬间明媚如花,开心地抱着星星瓶去活动室了。
我问郭沁铭的妈妈:“如果你喜欢上了一款很雅致很合你心意的项链,不过有点贵,你存了几个月的零用钱才买回来。戴上后真的非常漂亮,让你感觉自己非同寻常。不过,你丈夫很担心,告诉你目前治安环境不理想,把项链戴出去的话可能被抢,这么辛苦买来的东西被抢走的话,不仅损失钱财,人还可能受伤,太划不来了,所以,要求你只能下班回到家才能戴,出门时不能戴。你喜欢这个决定吗?”
郭沁铭妈妈纠结地想了想,犹豫地说:“其实他的担心也是有道理?e008的……”?e009“是的,是有道理。而且,你也很可能会听从,问题是,就算你听从了,你的感觉如何?高兴吗?快乐吗?还是……”我没接着问,而是做了个无奈的表情。
郭沁铭的妈妈也是一副心不甘情不愿的表情,然后,笑了。“老师,我明白你的意思。”
孩子手中的星星瓶是用她积攒的20颗星星得来的。在我实行的代币法中约定,孩子什么样的行为表现可以得到一颗星星,等他有了20颗星星的时候,他可以捧着他的星星们从我这领走一只星星瓶去存放它们。也即是说,要得到这只星星瓶,孩子至少得付出一个多月的努力。
或许有人会觉得孩子大概很难坚持这么长时间,事实上,每一个孩子都满怀热情地投入其中,因为,在得不到星星瓶的时间里,他们得到并享受每一颗星星。每天,得到星星是孩子的期待,而数自己的星星成了孩子的享受。有时,教室里会突然跳起一个男孩,开心地宣称:“再有5颗星星我就能得到星星瓶啦!”接下来就是此起彼伏的响应:“我还有7颗……”“我还有4颗……”然而,最让我感动的却不是这些,最让我感动的是另一个第一次得到星星的孩子,他居然捧着那颗星星,对我说:“老师,我再有19颗星星就能得到星星瓶了。”孩子们善意地哄笑起来。是的,他没感觉“还有19颗星星才能得到星星瓶”,而是“再有……就能……”这种真纯与乐观令我感觉孩子的世界是那么美好。
我一直很欣赏一位哲人的话,他说,得到只是一半的拥有,另一半是,享受它。所以,如果只是得到,却不能享受,可能反而挫伤了孩子的热情,下次再鼓励她去追求一种事物时她就没足够的动力——因为,谁还会再去想要一份无法享受的东西呢?
郭沁铭妈妈欲走出教室时,又折返回来,问我:“要是郭沁铭把星星瓶摔碎了怎么办?”这次她不是担心,而是询问。
如果碎了,就当它是应该碎的。切忌不要责怪孩子,更不要对孩子说:“你看,我说过了吧,你拿在手里很快会碎的,让你给老师保管,你不听,现在果然碎了吧。”
对孩子没有帮助的话都不必说。陪在孩子身边并有身体接触是首要的,对孩子来说,这本身就是一种安慰。别说空泛的大道理,孩子不懂也不消化,最好用自己的体会去说明,你看,妈妈去年买了几件衣服,有一件妈妈特别喜欢,就老是穿它,结果,它很快就旧了,不好看了。那些妈妈不喜欢的衣服反而好好地在衣柜里呢。事情就是这样子的,往往你最喜欢的东西就会最容易损坏。可是,要是你不喜欢的东西,就算它好好地又有什么用呢?它又不能带给你快乐。所以,只要你喜欢的东西让你快乐过就是值得的。
如果孩子说,现在她不快乐了,那么对孩子说:“是的,你现在不快乐了,因为你在难过。但星星瓶把快乐留在你心里了,所以,你难过后快乐还会回来,因为,世上还有别的星星瓶,或者,有其他像星星一样可以带给你快乐的东西。”
其实,这后面的部分,是情绪的管理。
目前的家庭教育环境是,我们只关注我们为孩子做了什么、孩子得到了什么,有媒体公布,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调查显示,全国12岁以下的孩子每月的消费总额超过35亿元。调查还表明,儿童消费平均占到了家庭收入的30%以上。儿童的消费正成为越来越多家庭无法承受之重。
然而,极少有人问过,孩子自己的感觉如何?他们享受这一切吗?如果他们只是得到了、甚至是被得到这些,而并不真的享受它们的话,这些于他们又有多大意义呢。
请记住,只有当孩子不仅得到,并且享受家长的爱与付出时,他们才是真正拥有了这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