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503年,上大兴宫室,好声色,蔑朝纲,**常。天下不堪为祸,乃揭竿而起。数诸侯各据地为王,举兵声讨夏室。夏虽国威不再,然其残喘之势,足以拒各国散乱之军。又一年,诸国盛者唯乾、吴、燕、蜀、浩罕六国,此外皆为灭。倚此势,夏504年,乾王聚各国君于吴地,约伐夏之盟,商灭夏之计也。史载此盟曰“吴水之盟”。自盟军建,所到之处,夏兵节节败退也。夏506年,仅二载,六国盟军破夏都会平,夏朝崩。余六国皆欲治天下,各不相让,遂天下六分。
逾百余年,此消彼长,亡矢遗镞之争,胜负往来,此经年间,是为“六雄之争”也。会乾烈王崩,宁王继,宁王者,士人之良木也。广纳贤士,汇百川之能材,集九州之异士,揽良禽而栖之。内修仁政,更利社稷之法行安邦之治;外使纵横之术,并五国而安九土。自此,天下一统。
──《暮枕记事·六雄之争》
乾秦宁九年,帝大病,危,久未朝,宫中廷内无序,由太子代掌国事,其性懦,处事优柔,后趁机揽权于己,时饥岁无裕利,涂常有饿莩,民心惶然而欲亡他国,太子无良策以应,当是时,三皇子持假令开库为赈,灾情稍得止。此波未平,另波又起,边塞番邦来犯,遣将曾鸿抗之,中奸人计,大败,情甚危急。
帝初愈,有臣谏言废太子而另立,数太子罪十状,又闻战事吃紧,怒而病发,为保太子继位,后以帝不能见风为名,使其爪牙禁帝于宫,又传旨遣三皇子至前方以援,封亲信袁林为副将,实掌兵权,意欲途中杀之。
及军过肃阳,突逢暴雨,行路艰难,袁林欲肆机杀之,未料其心腹叛,夜亡至三皇子处,具告此事,三皇子立暗杀袁林,夺兵权,并假令言三皇子病重,而后率兵至陇北,士卒闻皇子亲征,士气大振,加之其用兵之狠戾,仅数月,收复失地,擒敌首,即刻回朝。
秦宁十年秋,捷报传至京城,闻者无一不喜,朝中废储呼声愈高,太子一部恐储位不保,决议联后逼宫。太子妃命人速告于三公主,三公主着手助三皇子。当夜,京城火光千里,天烨似昼,兵甲相接,杀戮不绝,草木染朱,阖宫内外,腥风扬沙,翌日晨时,风渐止。三皇子傲立惨然白骨之上。
秦宁十一年,先帝薨,三皇子登基,改年号元和。昱和帝颁旨诏告天下,祭悼先帝逝世,守孝一年,尊养母贤妃为太后,追封生母为德孝太后,三公主宫外赐邸,宫内亦有其所,尊为长公主,珠帘玉座共议朝政。
乾元和元年。其间疏奸佞,礼忠士,贬奸臣,通内外,诚待民,招贤士,复开垦荒凉,减免赋税,恩赦天下,民定国昌盛。
──《乾史·元和记事》(节选)
乾秦宁七年,二皇子立为太子,年十九,皇后欲为其选妃,遂进言,同年七月,帝钦太傅之女袁氏为太子妃,择日大婚,婚庆当日,觥筹交错,朝中权贵皆至,独不见三皇子,其养母贤妃命近旁侍拂玉去寻。只见三皇子独酌于厢,其令拂玉陪饮,酒乱意迷,翌日,三皇子回了贤妃封林拂玉为妾,贤妃虽恶拂玉之卑终允。
秦宁八年,宫中宴请,左相之女陆氏奏曲,蕙心执质,玉貌绛唇,贤妃命三皇子和之,帝笑而不语,宴将休,帝钦陆氏为三皇子妃,同年三月,大婚。
秦宁九年,帝病危,国事告急,年末,太子妃孕。
秦宁十年秋,太傅因勾结乱党入狱,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太傅年事已高,死于酷刑之下,太子一党预谋逼宫,太子妃命人速告于三公主,次日,太子妃殁,死因不明,丧事从简,而后太子逼宫失败,三皇子提前赶回。
秦宁十一年,先帝薨,后陪葬。三皇子登基为皇,守孝一年,尊养母贤妃为太后,追封生母为德孝太后。王妃陆氏为贵妃,封号为穆,代掌凤印。妾林氏为容华,封号为玥,拂玉为婉仪。后将太子妃丧葬之事重理,以皇后之礼葬之,此事一发,朝中左相为首,一时轩然。
乾元和元年,守孝期满,元宵佳节宫中设宴,喜报玥容华有孕,同年十一月,诞下一子,帝赐名承崇,容华因难产殁,追封为德妃,皇子由穆贵妃抚养,视为嫡出。
元和二年,太后特设宴,席间吏部尚书之女关氏,才貌出众,太后有意招其入宫,帝本不愿,太后怒,同年四月,吏部尚书之女关氏入宫,封嫔位,赐封号祺。五月祺嫔有孕。八月,太后病逝,阖宫寒食三月。年冬,帝狩猎于城南,雪中巧遇一女子,其貌极似似前太子妃,为南郊亭长之女唐氏,帝携其回宫,后封为容华,赐封号娴,宠冠六宫。此间拂玉有孕晋婕妤。帝赐姓沈。
元和三年,二月祺嫔产公主,名容锦。三月,皇嗣凋零,仅大皇子承崇,公主容锦。穆贵妃主,长公主辅,开选秀大典。
──《乾史·元和记事》(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