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吃爸爸收来的羊骨头很美味
在我还没上小学的时候,在我们这个地方,家家都很穷,那个时候在我们这里几乎还没有进城打工这个词汇,如果想让自己的收入有所增加的话,就必须想着法变着花样的做点小买卖,来增加家里除了种地之外的其他收入。爸爸是一个很搭辛苦的人,爸爸买来的二手二八自行车,为我家真的立下了汗马功劳。爸爸和我大爷家几个堂哥,他们就骑着自行车,到处去收破烂,主要就是收铁,每次都跑到50里以外的地方去收,然后用自行车驮到家,每次的载重都超过200斤以上,然后攒在家里,等够多的时候,再赶着毛驴车把铁送到40里距离的县城去卖了,从中挣够赚取一些差价,从而形成利润。由于收铁的人多了,所以围前左右的地方都被收的差不多了,所以爸爸他们就不得不想别的办法。爸爸再收铁期间无意间发现了一个新的门路,就是距离我家55里的一个地方,有一个村子几乎差不多所有人都杀羊,每家的院子都是推积成山羊骨头,爸爸就到县城去问这个东西是否可以卖钱,打听消息虽然很困难,但是结果很满意,县城的人可以收购,而且价格还不错,就这样,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爸爸都和堂哥他们在收羊骨头,赚了在当时来说不少的钱。那个时候我大爷家的我姐,大我4岁,他们女孩几乎是没有什么玩具的,在东北的这个地方女孩子,几乎都差不多,能够玩的无非就是沙袋,跳格子,就连跳皮筋那个时候我们那里都没有,都是后来才传进来的,可是大家都知道一个游戏叫:歘嘎拉哈(chuagalaha),我百度了一下,还真有管有这个游戏介绍的帖子,在这里和大家分享了一下,我们东北孩子童年的经典游戏:歘嘎拉哈(chuagalaha)。80后小时候,每到课间时分,三三两两的女孩子们就奔向操场上玩起了嘎拉哈,大家都倍加珍惜这短短的下课十分钟,有时操场地面不平,会抓的手都破皮流血,但也阻挡不了孩子们玩嘎拉哈的热情。如今,歘嘎拉哈这一活动已经列入LN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了,大家快快温习一下这项经典又有乐趣的童年活动吧。“嘎拉哈”是满语,即羊膝盖骨。先是满族女孩玩,后又传到了汉族。古时,人们把各种兽类,如羊、狍子、黄羊子、猪等的腿骨和胫连接的那块骨头煮净刮净,涂上各种颜色,叫“子儿”。难怪造物主巧夺天工,这块骨头的四个面都独具特色。人们按各面的不同形状分别起名叫“针”“轮”“坑”“背”。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女孩子不准做针线活,于是左邻右舍,呼姐唤妹,集聚到一家开始玩“嘎拉哈”。用一个小布口袋做码,先将嘎拉哈散在炕上,看准预抓的同类嘎拉哈二至三个,以一只手能抓住为准,然后把码高高地抛向空中,抛得越高,拾嘎拉哈的时间就越长,成功率也就越高。
这是一个几乎东北小孩都知道的游戏,我也会那么一点点,但是没有他们女孩子玩的那么好。爸爸收羊骨头,自然家里的嘎拉哈就特别的多,所以堂姐他们就呆着小伙伴来我家里要,然后他们就自己挑选出来,然后拿回去把骨头上面的肉及筋剔除掉,然后再在上面图上颜色,可以区分更为明显。
我们小时候的孩子都比较馋嘴,因为肚子里没啥油水,每天的运动量又是那么的大,说实话能够吃到肉的几率不是很大,爸爸在收羊骨头的时候时候,有的时候看到人家新鲜的骨头,里面再有一些没有剔干净的肉的,爸爸就单独装起来,拿回家让妈妈洗干净后给煮了,然后全家围在一起啃羊骨头,虽然说起来这个事有点难为情,但是当时在我这样几乎很少见到肉的孩子眼里,真心的是美味,总比村子那些把埋在地里的死猪刨出来煮着吃了的感觉要好得多啊。有了第一次就期待第二次,可是这样的机会并不多,而且这个生意持续的时间也并不长,后来产量不能满足采购量了,买卖的价格也逐渐透明了,消息也逐渐对称了,这个短暂的生意也就结束了,我美味的羊骨头就也吃不到了。写于2015/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