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开学路上
天刚刚蒙蒙亮,在一条崎岖蜿蜒的山路上走着一个衣服很脏的,年纪大概有15。6岁的样子。他手里提个破书包,嘴里哼着小曲正在越过一道山梁。走着走着,天空突然变的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
莒子晏这下慌了,前面的路根本看不清,吓得他一阵狂奔。唰....
过来大概有一个小时莒子晏终于清醒过来。摸了摸头,感觉头还在嗡嗡响!手上黏黏糊糊的,我靠这是咋回事?正在郁闷的他,稍微处理下受伤的手,从书包中拿出了手电筒
(因为每天上学要赶夜路所以手电筒不离身),手电筒的光来回扫了下,他大概明白这是什么地方了,这好像是个山洞。他爬起来一步一步往前走着,这个山洞好像不是天然形成的,洞里的墙壁上有人工开凿的痕迹。走了大约有几十米前面出现了一个水池,水池前有一段石头砌的台阶,他绕过水池爬山台阶,这台阶上长满了青苔非常湿滑,小心翼翼的终于爬到了一个平台上。他抹掉头上的汗珠,拿起手电筒四下扫看咦!前面好像有道石门。他快速的跑到了石门前,借着光打量起这道石门,上面刻着两条龙,中间是一颗龙珠,正好对称。门的两边各有一对侍从石灯,看起来栩栩如生。这到底是哪里啊这里的石刻这么精美!突然一个想法出现在脑海:古墓。莒子晏从小就听大人说,他们这个地方从前是莒国的封地。
莒国————起初,莒的疆域似已较初封国时有所扩张,也有可能是逐渐恢复了周公东征前之的旧疆域。它南入向(在今Z县南70里处),北伐杞国,灭亡邾国。杞为旧国,商朝卜辞中有“杞侯”字样出现。周武王重封夏之后楼公于杞,初都于今HNZ县,春秋前,不知何故东迁。先迁于今新泰县境,继又迁淳于(今安丘东北)。杞之国土,东起今诸城境,西至安丘境,正好横亘于莒之北部。莒欲扩地,向南已灭向,向北不能灭杞国,所以使用蚕食手段,先占领一邑。杞本夏族,但因处东夷故地,用夷礼,所以齐国、鲁国等国很鄙视杞国,不与杞国建交。
莒国的西疆与鲁国接壤,西北与州国、纪国二国接壤。州国是小国,姜姓,不久被齐所灭。纪国曾因调停鲁国与莒国的关系,与莒在“密”地会盟。前715年,鲁国和莒国因此在“浮来”结盟。可以看出莒对西方及西北方的邻国,维持了友好关系。但齐桓公即位后,齐国称霸,局面发生改变。
齐桓公为公子时,曾到莒国避难。返回齐国当了君主之后,却不念旧德不久,齐国却向东方扩张。纪国和杞国首遭侵略,亦见“伐莒”之文。莒国似乎明白这个情势,以后不再向北发展,转向西、南两方,开始与鲁国鄫国发生纠葛。
当时,莒是齐国和鲁国之外的东方大国,附近的贵族与国君,在本国住不下去时,都喜欢投奔莒国。这时,在莒国的外国贵族,除了齐公子小白之外,还有谭君、鲁庆父。因为鲁国人赂莒交出鲁庆父,又食言不送贿款,鲁国和莒国之间曾数次发生战争,莒国被打败。结果,鲁国也有了戒心。在鲁庄公二十九年(前665年),在城诸及防(东防,在今F县东北40余里处)布防,就是为了防备莒国。齐桓公由于标榜尊王攘夷,所领导的几次会盟,莒都不得参加。后宋襄公欲霸诸侯,也领导了几次会盟,莒亦未获准参加。
中期折叠
自鲁僖公二十四年(前626年)至鲁成公十四年(前577年)是莒国历史的中期。这时,是晋文公继齐桓公后当霸主,以及邲之战后楚庄王继为霸主时代。莒国在这一阶段,历经兹平公、纪公庶其、厉公季陀、渠邱公朱四代君主。他们先后参加了中原各国的几次会盟,外交上初步活跃。
晋文公虽然也提出了尊王攘夷,却未在会盟中强烈的表现出来,所以莒国得以参加了有名的践土之盟。此时,齐国继续向东方讨伐。记载明确的是前600年伐莱国,占领根牟。莱国为东夷,根牟又在莒国的边境,所以齐国于前598年及前596年有两次侵略莒的战争。《左传》对于后一次伐莒记载到:“莒恃晋而不事齐故也。‘部分说出了齐国、莒国双方的打算:与莒国同时,被晋文公邀请参加会盟的小国邾国,本是鲁国的禁脔。此后,齐国想要吞并莒国,鲁国想要吞并邾国,二大国的首领经常派使者或亲自会晤。
前599年,鲁国出兵伐邾国,第二年,两国连兵攻打莒国。第三年,楚国在“邲”打败晋国,齐国见莒国失去了盟友和援助,于是,便无所顾忌的,在第四年再次侵略莒国。此后十年间,齐国自持强大,开始欺负鲁国,又侮辱晋国派来的使臣,形势发生变化。晋国、鲁国、衞国、曹国在前589年合兵伐齐国,败齐于“鞍”。于是,莒国得到恢复,前584年以后,莒国又参加了以晋国为盟主的马陵之会及蒲之会。
后来,可能由于齐国和鲁国相继侵略,也可能由于莒君渠邱公无能,莒国的三座城池经常为楚国所攻破,但楚国不能据而有之,不久退出。前574年渠邱公死,子密州即位,史称黎比公。
中后期折叠
自鲁成公十五年(前576年)至鲁襄公三十一年(前542年)为莒国历史的中后期。在这一时间段前期,晋悼公领导的晋国重新称霸。后期,宋国向戌建议晋国、楚国弭兵,争霸局面稍得缓和。
晋国势力重新强大之后,三十年之内,举行了大会盟二十四次,莒全部参加。由于多次参加盟会,莒似乎逐渐以大国自居,莒的君主自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开始对外用兵。一开始,就合邾国联合,共同侵略鄫国。
鄫国在莒国的西南,离鲁国比较近,便向鲁国求援。但是,鲁国被打败,鄫国终于为莒所灭。鲁国的君主认为国家到受到了威胁,加强位于东疆的费城的防护。前565年、前563年、前561年年,莒三次进攻鲁国。
看上去,仅仅是争夺边境上的田地,然而鲁国却以为:“莒人间诸侯之有事也,故伐我东鄙。”。当时,晋国、楚国继续争霸,齐国、鲁国也都在中原争霸,莒就钻了空子。
由此看来,莒渐渐强大之后,也回想别的国家一样拚命侵略邻国。史书里评价,春秋无义战,莒也不可能例外。莒国的兵力,这时看上去很强。前555年,以晋为首的12个国家联合讨伐齐国,莒曾要求以“车千乘”从东南方向袭击齐国。这一次,齐兵吓得不敢出战,晋军焚烧了临淄。12个诸侯国的属下之兵后来到达了齐国的南方边境。齐军坚守城池,未导致很严重的惨败。然而,齐国对莒极为不满,开始有了报复之心。
莒黎比公治理国家時,被《左传》称之为「虐」,又说「国人患之」,指的就是他不顾国力,不想百姓安危,经常与齐国、鲁国争战,民不堪命的情况。黎比公处于齐国、鲁国两国大规模开辟疆土的时候,利用强大的晋国为援,以攻为守,也确实能算是较好的策略。因而,这一阶段是春秋时期,莒最活跃的时期。黎比公死后,莒逐渐走向衰亡。
基本灭亡折叠编辑本段
莒
莒
自鲁昭公元年(前541年)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为莒国历史的末期。这一时期,晋国公室逐渐强大,国力内耗不复外顾,莒失去了援助。莒君在历史上有记载者,有公子展舆、著邱公、共公、郊公等四人。嗣后入战国,莒事无记载。到了公元前431年,楚国灭莒。
在这段时间内,莒国的国土经常被齐国、鲁国占领,国势渐渐变得虚弱,只好采取守势。而且,莒国有内乱,展舆当国君后,夺走了「群公子」秩的权利,群公子怀恨在心,把公子去疾从齐国召回,立为莒国君主。展舆在吴国避难,他的党羽务娄等三人奔赴齐国,带走了「大庞」、「常仪靡」二邑。后来,「牟夷」又去鲁国,把「牟娄」及「防」二邑送给鲁国。
前532年,鲁国伐莒,攻占了「郠」。「郠」位于今YS县边界,也是莒国的门户,因此,莒国西疆撤走了所有防守部队。在这时,莒仍然内乱不止。国君去疾死后,蒲余侯杀公子意恢,从齐国迎回了公子去疾之弟公子庚舆成为国君,此后莒国成为齐国的附庸。
前523年,莒想摆脱齐国的控制,两次导致齐国的攻击,但此时,莒的国力大大缩退,比不上周围的国家。在战国时代,楚国的势力扩张到淮河上游,灭亡了蔡国,进而灭莒。但是,莒离楚国还是比较远,楚不能长期占有莒地,莒国的全境最终成为了齐国的疆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