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1023400000002

第2章 与人体有关的汉字(1)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人

【说文解字】

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此籀(zhòu)文(大篆)。像臂胫之形。凡人之属皆从人。

【汉字趣谈】

“人”字的甲骨文像侧面站立着的人形,头在上面,手臂向左下方伸展,身子在中间,身子以下是腿。“人”字的金文、小篆字形基本上与甲骨文差不多,只是小篆的腰部弯曲更大一些。

人是世间万物中最神奇的生命体,这样的观念深深扎根于古人心中。《尚书·周书·泰誓上》中说:“惟人万物之灵。”《孝经》中引孔子的话说:“天地之生,人为贵。”而“人”的古义被解释为:会弯腰劳作的动物;今义则被解释为:能够制造和使用劳动工具,又能用语言进行思维和交际的生命体。

由于人具有伦理观念和道德意志,所以“人”字又引申为人的品性,比如我们经常会说:“这个人挺不错的”“唐太宗知人善任”等。

“人”字在作为一个独立汉字存在的同时,它还是一个部首字,并且凡由“人”字所组成的字,基本上都与人有关,如“从”、“仆”、“伐”、“休”、“伏”等。

需要指出的是,“人”字和“大”字在造字之初的意思是相同的,只不过在字形上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人”字从字形上看像是侧面站立的并拢手脚的人形,“大”字则是正面站立伸展着四肢的人形。后来,“大”字被借用作“大小”的“大”,而“人”则专门用来表示“人类”、“人口”、“男人”、“女人”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口

【说文解字】

口,人所以言食也。象形。凡口之属皆从口。

【汉字趣谈】

“口”是个象形字,其本义就是指人的嘴巴。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的句子,其中的“口”指的就是嘴巴。

“口”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的形体都像一个人开口笑着的样子。人们肯定要问:嘴既然可张可闭,那为什么古人要画一个张开的嘴呢?闭着的嘴巴不是更简单吗?其实,这是由嘴的功能所决定的。我们都知道,嘴的功能是说话和吃饭,而说话和吃饭时,嘴是必须张开的,所以才会有这样的“口”字。

“口”字的意思有很多。首先,它是人们用来说话和进饮食的器官,并且一个人只有一张口,所以引申为人口,后来便以“口”来作为“人”字的代名词。《管子·海王》中说“十口之家,十人食盐。”又如“三口之家”和“养家糊口”都是这个意思。同时,“口”字也被用来做人的量词,几个人可以说成是“几口人”。

另外,由“口”字的本意中引申出了很多其他意思,如孔穴及容器内外相通的地方,这样的词组有“井口”、“瓶口”。也可泛指出入的通道、关卡,如“窗口”、“路口”、“门口”等。还可引申指开裂的地方,如“伤口”、“疮口”。

“口”作为部首时,大都与嘴或方形物有关。如“吃”、“叫”、“中”、“司”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舌

【说文解字】

舌,在口,所以言也、别味也。从干,从口,干亦声。凡舌之属皆从舌。

【汉字趣谈】

“舌”是个象形字。它的甲骨文的形体,整体像嘴里伸出舌头来的样子:下面是嘴巴,上面像伸出来的舌头的形状,伸得长长的,当中还有个桠杈,而每个人的舌头当中确实有条线。“舌”的本义就是指人的舌头。《庄子·盗跖》:“不耕而食,不织而衣,摇唇鼓舌,擅是生非。”其中的“鼓舌”,就是搬弄口舌,表示用花言巧语蛊惑别人,含有贬义。

舌,在口中,其作用有三种:一是帮助说话,二是辨别味道,三是接触东西。所以“舌”往往跟表示这三种功能的字有关。“口舌之争”、“舌灿莲花”都是表示言辞说话的成语;舌字旁加“甘”为“甜”字,是一种味道,如“香甜”;而“舔”,则指用舌头接触东西,如“舔盘子”。跟舌头相似的东西也用舌,如:鸭舌帽、火舌等。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典籍中,常常会见到“金铃木舌”这个词语,如:《书·胤征》“遒人以木铎徇于路。”孔传:“木铎,金铃木舌。”这里的“木舌”是指装在铃铎内的锤。

在《国语·周语》中有“舌人”一词,有人将这个词误认为是善于说话的人。其实,“舌人”是指古代的翻译官,正如韦昭注《国语》所说:“舌人,能达异方之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耳

【说文解字】

耳,主听也。象形。凡耳之属皆从耳。

【汉字趣谈】

“耳”是个象形字,其本义就是指耳朵。甲骨文和金文中的“耳”在字形上都很像是耳朵的形状,演变到了隶书,就不太像了。成语“耳闻目睹”、“耳聪目明”、“忠言逆耳”等词语中的“耳”字,都指的是耳朵。

我们都知道,耳朵是人体的听觉器官,名词“耳”当作动词用的时候就表示听、闻之义,如我们常说的“耳生”,意思是听着生疏。在古典作品中,我们也常会见到“耳顺”这个词,如庾信写的《伯母李氏墓志铭》中有这样的句子:“夫人年逾耳顺,视听不衰。”这个“耳顺”是什么意思呢?这里有一个典故。《论语·为政》篇有“六十而耳顺”的话。这是说:人到了六十岁,不管听到什么话,都能辨别真伪、分清是非。所以后世人就把“耳顺”作为“六十岁”的代称。所谓“年逾耳顺”,就是年过六十的意思。这跟“年过花甲”的意思完全一样。

“耳”也引申指形状像耳朵的东西。如我们平时所常见的“木耳”、“银耳”。同时,又因为耳朵是长在我们脑袋的左右两侧,所以“耳”字又特指事物两边的位置。如:“耳房”,指正房两边的小房间;“耳门”,指大门两侧的小门。

在很多古代文献当中,“耳”又借作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而已”的意思。唐人柳宗元所写的《黔之驴》中有过这样的描写:从没见过驴的老虎被驴的叫声吓了一大跳,不过靠近驴后发现它也只会用蹄子踢踹,老虎很高兴,“计之曰:技止此耳!”“耳”作为语气助词有时则表示肯定或语句的停顿与结束,相当于“了”、“啊”。

在汉字中,凡由“耳”字所组成的字大都与“耳朵”有关,如“取”、“聆”、“聋”、“闻”、“耷”等字。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心

【说文解字】

心,人心,土藏,在身之中。象形。博士说,以为火藏。凡心之属皆从心。

【汉字趣谈】

“心”是个象形字。在甲骨文的形体中,像人和动物的心脏形状,其上面的左右短斜可以看作是心脏上的血管或心脏内的瓣膜。从金文到小篆,“心”的字形逐渐有了变化,开始慢慢地接近现在的“心”字的写法。

“心”的本义就是指心脏。古人以为心是人的感情与思维器官,故引申为头脑、思想。《孟子·告子上》:“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沿袭到现在,还常听到“用心好好想一想”的说法,所以“心”的引申义是思想、意念,如“心地善良”、“工于心计、“用心良苦”、“海枯石烂不变心”,等等。现代社会中,人的不向外流露的思想感情被称为“内心世界”;而研究人的大脑对外界事物的感知、认识过程的科学,则被称作“心理学”。

由于心脏的位置位于身体的中部,所以又引申指事物的中心、中央位置。如“圆心、核心、球心、江心、街心花园”等,白居易《琵琶行》中就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诗句。

在《西游记》的第一回中写道:“美猴王为参访仙道,来到一座山前,问樵夫哪有神仙。樵夫说:‘不远,不远。此山叫做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其中的“灵台”、“方寸”都是“心”的别称,“斜月三星”说的是一弯斜月的上方点缀着三颗星星,这正是“心”字的象形。实际上樵夫的回答是说佛法仙道就在人心之中,即心是佛。

“心”是个部首字,凡由“心”组成的字大都与心有关。如“想”、“愁”、“念”等。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目

【说文解字】

目,人眼。象形。重童子也。凡目之属皆从目。

【汉字趣谈】

“目”是个象形字,是根据人的眼睛形状创造、演变而来的。其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是一只眼睛的样子,周围是眼眶,两旁是眼角,中间是眼珠。“目”的本义就是人的眼睛。如《荀子·劝学》:“目不能两视而明,耳不能两听而聪。”解释为:眼睛不能同时看两样东西而看得清楚,耳朵不能同时听两种声音而听得清楚。《诗经·卫风·硕人》中形容卫庄公的夫人庄姜的美丽时说她“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这个“目”字就是眼睛的意思。另外,成语“目中无人”、“历历在目”,使用的都是“目”字的本义。

人用眼睛可以看东西,因此古人就用“目”表示看的意思。如“一目了然”是说,看一下就已经很清楚了,“耳濡目染”的意思是因经常听到和看见而受到影响。

由于眼睛都有眼眶,人们就把有些带框的孔状物称为“目”。战国大哲学家韩非说过这样的名言:“善张网者引其纲,不一一摄万目而后得。”意思是:善于张网的人是去牵引渔网的总绳,而不是一个一个地去牵曳每个网孔。东汉学者郑玄也说过类似的话:“举一纲,而万目张。”意思是说:把渔网的纲一提,所有的网眼都撑开了。由此看来,能使我们事半功倍的办法是抓住问题的关键,主要问题解决了,次要的问题也会随之解决。

为了让眼睛看得更加清楚,我们常常把原来没有顺序的事物整理出来,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排列,所以“目”也表示条目的意思,如字典的“条目”,书本里的“目录”“书目”以及演出时的“剧目”等。

我们眺望远方,眼睛所能观察的范围虽然很广也很远,但是要想真正到达你所能看到的那个地方,还需要不断努力才行,所以人们把为之努力想要到达的地方称为“目的地”,把想要达到的标准称为“目标”。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手

【说文解字】

手,拳也。象形。凡手之属皆从手。

【汉字趣谈】

“手”是个象形字。从字形上看,它就像五指伸开的手掌形。“手”的本义就是手掌,《诗经·邶风》中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名句,意思是:我愿意牵着你的手,和你一起白头偕老。这是“手”的基本义项,直到今天都没有改变。现在我们常常说的手表、手套、手心、手语、手掌、手指、手推车、手到擒来、手到病除、手忙脚乱、情同手足等词语,用的都是“手”的本义。

我们常常用“一手遮天”来形容仗势弄权,欺上瞒下。这个成语源自唐代曹邺《读李斯传》:“难将一人手,掩得天下目。”李斯本是楚国上蔡人,后来辗转到了秦国,他通过劝说秦王,用金钱收买了六国的诸侯大臣,收买不了的,就派人将其刺杀,以此来离间六国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派兵攻打。二十多年后,秦王终于统一了天下。李斯又上书说:“天下会大乱,是因为有各种学说流派,人听进去了,心里就会想别的。现在天下统一了,请制订完备的法令,请将诸子百家的书全部毁掉,天下就太平了。”秦始皇照办了。晚唐诗人曹邺说:“用欺骗挑拨来获取国家利益是不对的,用法律来限制人民的思想是自取灭亡。一个人的手要掩住天下人的眼睛,这怎么可能呢!”

“手”的具体定义应该是腕以下能拿东西能做事的部分,是名词。可是后来又引申为手的各种动作,如拿、持、写等,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意思就是说:曹子拿着宝剑而跟着他。成语“人手一册”意思是每人手里都拿一册,“手无寸铁”意思是手里没有拿一件武器,“手令”是亲手签发的命令,“手谕”是皇帝亲手写的命令。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在我国古代的一些典籍当中,和“手”有关的词组有很多,有些词的含义稍不注意就会搞错。比如“手谈”一词,不能理解为盲人的“手语”、“指语”,而是指“下围棋”。还有“手刺”,不是手上扎了一根刺,而是指古代下级官员要去拜见高官,自己亲手写的介绍自己身份的名帖。

由于“手”是人的主要劳动器官,所以“手”也用来指擅长某种技能或做某种事的人。歌手是以唱歌为主要工作的人,神枪手是打枪特别准的人,劳动能手是劳动出色的人。

【字形演变】

甲骨文金文篆书楷书足

【说文解字】

足,人之足也。在下。从止、口。凡足之属皆从足。

【汉字趣谈】

“足”是个象形字,其本义为人的下肢(膝盖以下),又专指踝骨以下部分,俗称脚。《诗经·大序》:“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意思是:不自觉地手舞足蹈起来。这里用的就是“足”的基本义项,几千年没有变,足迹、手足、插足、足不出户、捷足先登、手舞足蹈等词语,用的都是这个义项。

由于“足”在人体中发挥着支撑重量的作用,而动物的爪子和所有带腿的器物也起支撑该物重量的作用,所以古人就把动物的爪子和带腿器物的腿也称为“足”,如“画蛇添足”、“三足鼎立”等。

“足”的另一常用义是充实、完备、足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意思是:那时我们的力气尚且足够进去,火把足够照明之用。《左传·昭公十三年》中载:“仲尼谓子产于是行也,足以为国基矣。”意思是孔子认为子产在这次会盟中的表现足以做国家的基石了。这个义项也已经沿用了几千年,现在,足够、足见、足可、足以、富足、足智多谋、金无足赤、不一而足等词语,用的都是这个意思。

同类推荐
  • 教育,诗意地哲思

    教育,诗意地哲思

    本书是由多篇散文式的教育随笔编辑而成,以一线教师的视野审视教育,在行云流水般的笔触中倾注笔者对教育的理解。书稿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教育散文,第二部分是教育效应,第三部分是心理反思。书稿为随笔原创,随意洒脱,有别于一般的教育论文,有一定的可读性。
  •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本书是新闻传播学专业的新媒体高校教材。全书分为概论、技术论、影响论、产业论、融合论、控制论等相关内容,对新媒体的概念、特征、产生背景、社会影响、产业发展、新媒体带来的媒介融合、新媒体管理规范等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阐述。本书不仅适用于高校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本专科生和研究生的新媒体教材,还可作为新闻传播学及相关专业的教学科研人员和媒体从业人士的学习参考专著。
  • 大山作证

    大山作证

    本书为长篇报告文学,全书由一个个有机的真实的故事组成,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幅也许并不是宏大壮丽却绝对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再现了扶贫干部为广大群众移民搬迁、建设安置点呕心沥血、大公无私的精神。也描绘醋移民户为了脱贫致富克服种种困难,离开故里的巨大开创精神。
  • 实用公文写作一本通

    实用公文写作一本通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以现行党和国家的公文法规的规定作为依据,积极体现当前公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具有较高的指导价值和现实效用。本书没有一开篇就介绍各类具体公文的写作与格式要求,而是用比较多的文字讲述了公文的含义、作用以及特点、类型、表达方式等方面的问题。阅读了这些文字,学习了这些内容以后,可以理清思路,更新观念,夯实公文写作的基础。具备了较高的专业素质之后,再进一步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技巧与起草格式,写出高质量的公文便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研究

    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的建设者。如果不树立对生态环境的一种道德观念,就很难指望他们将来担负起保护自然和社会环境的道义和责任,可持续发展就成为“空中楼阁”。
热门推荐
  • 半部神书

    半部神书

    大学毕业,就业无门。穷困潦倒,食不果腹。凭借半部神书,相面、读心、推倒、经商,无所不能!
  • 梨花傍雪开

    梨花傍雪开

    她是一朵孤单开放在净雪宫外千年的梨花,被净雪宫主多年以前贪玩摘下,用大法力化成人形。他是净雪宫大弟子,是清庭仙山上最有希望的学生,下山练情归来意外遇上初上仙山的她,那个时候,他还不曾知道,眼前的这个女孩,是一朵没有魂魄的梨花。他更不会知道,自己的缘时扣,从这个时候就与她的系在一起。她没有心,不懂什么是爱,可是,她明白所有人对她的好,也能体会到自己心里对于他的不一样。他知道,如果错过她,恐怕生生世世都不会再有一个人能让自己这么不顾一切。他不想错过,于是,真的不顾一切了。为了保护她,他堕身成魔,最终被废去毕生修为逐入凶险异常的人间地狱荒莽之介。生死未卜。为了救他,她孤身犯险,从最危险的究极深海盗取神器——琉璃骨。琉璃骨强大的即将不仅恢复了他的法力,更释放出了封印在神器里的千年梨妖魂魄。而这魂魄,恰恰就是她一直缺少的东西。魂魄归位,被封印前的记忆也随之重回脑海,强大的力量流遍全身,浑身的经络全部舒畅。新仇旧恨加在一起,搁置了八千年的债,也该讨回来了…
  • 警报,男神出没

    警报,男神出没

    大学的重逢,是天戏人?还是人戏人?唐时默不知道,但唯一知道的就是,对于席墨爵真的是,不,可,不,防!初中时的高冷,遥不可及的男神,到了大学变得温柔会撩,摸头杀,壁咚杀层出不穷,高冷男神形象崩塌,即便如此,唐时默还是“迎难而上”,任摸任撩,时不时来个反撩,用句话形容唐时默的反撩行为,就是“不作死就不会死”,被撩的某狼席笑眯眯地看着某羊唐,嘴角扬起意,味,深,长的笑容。
  • 道教史

    道教史

    《道教史(精装典藏本)》是一部道教通史,以时间为经,以教派分化为纬,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道教产生、发展和流传的历史。全书所记时限始于道教产生前的秦汉社会状况和思想渊源,止于当代道教在世界各地的传播。所记内容涉及道教及各支派的经籍、教义、人物、教制、教职等等,同时兼及道教的节日、礼俗、圣地、遗迹、建筑、文学、艺术等等。在对道教作全面考察的同时,《道教史(精装典藏本)》中还对道教与中国古代政治、社会、经济、文化、思想的关系,作了深刻的分析,对一些重要史事和学术问题也提出了不少新的见解。
  • 千樱绽,泪无痕

    千樱绽,泪无痕

    女:是谁为我抚平眉头,是谁让我尝尽人间情爱之味,是谁让我痛不欲生,是谁让抛弃一切。我们曾对月起誓,爱我一生一世。男:这本是一场算计,可我把我自己搭了进去,爱上你,是一场错。爱上你,是一场梦,爱上你,是一场疯狂,爱上你,是一场任性。我们曾对月起誓,爱你一生一世。若有来生,等我实现
  • 梦想起航之电竞梦

    梦想起航之电竞梦

    每个人都有一个梦想,每个人的梦想都不一样。但请不要嘲笑一个梦想,因为当他实现的时候,就是你哭的时候。
  • 弑神魔月

    弑神魔月

    神不过是人,我要将一切神都废了。我要创造出一个新的次序。一个完美的次序。我被人打败一次,那么那个人就准备被我打败N次。——凝月
  • 甜心霸道而又帅气的偶像对你道歉

    甜心霸道而又帅气的偶像对你道歉

    甜心偶遇霸道而又帅气偶像的奶奶,并救了他奶奶一命,但霸道的偶像却以为她是为了接近他才救的奶奶,谁知天意弄人她、他竟然在一个高学读书?男主会怎么对待这位可爱的甜心呢?
  • 纹石契约

    纹石契约

    终焉之日终将来临,上古神明从沉睡中醒来,怨气滔天的魔神从黑暗深渊再次向人类发起攻击,神明真的是救世主吗?人族注定陷入无边战乱之中吗?人族的希望到底在哪里,是寄托迷惑世人的神族,还是堕落屈服于魔族,还是从混乱之中杀出血路,一切皆在《纹石契约》
  • 风景:流动的丹青

    风景:流动的丹青

    本书内容丰富,作者在抒发自己真情实感的同时,详细地介绍了所到之处的自然、人文景观。读者既可从书中了解祖国悠久文化历史的底蕴,又可以更好地熟悉祖国的大好河山。从而在扩大自己知识面的同时,进一步加深对祖国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