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义和团最后的呐喊声和八国联军入侵的枪炮声,中国跨入了20世纪的第一年1900年。这似乎预示古老的中国将延续着自19世纪40年代开始的民族危亡、救亡图存、旧与新、革命与反动的搏杀的格局。于是,在20世纪的第二个年头的1901年,清朝政府不仅被迫与八国联军签定了辛丑条约,而且,清朝政府迫于西方列强的压力和维护自己统治的需要,开始了“预约变法”,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实行了所谓的“新政”。并在1905年提出了“预备立宪”。但这一切并未延缓清朝被推翻的进度。也是在1905年,伟大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对各个革命团体进行整合,成立了中国同盟会这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团体。一时间,在中国大地到处燃起更加猛烈的反清烈火。清朝政府摇摇欲坠。
终于,在20世纪的一十年代之初的1911年,即爆发了辛亥革命,推翻了腐败的清朝政府,结束了统治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并于1912年建立了共和政体的中华民国。此后,以袁世凯为首的北洋军阀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使革命党人又进行了多次反袁的革命,虽然均以失败而告终,但却动摇了北洋军阀的统治基础,即使是袁世凯的复辟也仅仅当了八十三天的皇帝就告破产,袁世凯也一命呜呼。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1919年5月4日,以巴黎和会中国出让山东主权为导火索,终于爆发了反帝反封建、传播科学民主的伟大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五四运动使包括马克思主义在内形形色色的新思潮在中国得以传播,并奠定了中国共产党创建的思想理论基础。在20世纪20年代的第二个年头的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发动了一系列工人运动、农民运动。并帮助孙中山先生改组了国民党,实行了第一次国共合作,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即北伐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掌握革命武装的重要性,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建立了工农红军。并利用国内军阀混战的机会,进行武装割据,创建了以井冈山为中心的大片大片的革命根据地,建立了湘赣鄂等苏维埃红色政权。
20世纪30年代是民族矛盾和阶级斗争交织在一起的年代。1931年9月18日,发生了日本军国主义侵略东北的事件。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整个东北全境迅速沦陷。与此同时,国民党却出动大批军队进攻中央苏区,先后进行了五次对苏区的“围剿”。工农红军积极进行反“围剿”斗争,这就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由于王明的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干扰,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中央红军被迫实行战略转移,撤出根据地,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经过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战,几路工农红军先后于1935年、1936年胜利会师于陕北革命根据地。面对全国人民高涨的抗日呼声,中国共产党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正确主张,得到全国各阶层人民的热烈响应,并在要求抗日的国民党军队中产生了积极影响。从而于1936年12月12日爆发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东北军和西北军的官兵发动“兵谏,”活捉蒋介石,通电全国,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在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西安事变以和平方式解决,促进了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1937年7月7日日寇发动“卢沟事变”,中国军民奋起抵抗,标志着全中国的全面抗日战争的爆发。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得到承认,国共进行了第二次合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第八路军,与国民党军队统一了番号,并肩作战,共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贡献。
20世纪40年代上半期,是抗日战争从艰苦卓绝到走向胜利的阶段。当然,国共两党之间摩擦与反摩擦的斗争时有发生,始终存在,使民族战争中交织着阶级斗争。经过八年的浴血奋战,伴随着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1945年8月,中国人民也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抗战胜利后,面对全国人民一致要求和平的呼声,国共两党开始了以和平建国为目标的谈判,并取得了某些共识,达成了多项协议。但依持军事优势的国民党不想放弃其一党的专政统治,一心想消灭共产党,并于1946年6月开始向共产党军队和各解放区发动全面军事进攻。从此,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即解放战争爆发了。然而,与国民党、蒋介石企图在短时间内消灭共产党、解放军的愿望相反,国民党的军队却是在战场上屡屡失利,节节败退。中国人民解放军仅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经过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就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要力量,推翻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解放了全中国。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的1949年建立了崭新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从而使中国进入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新中国建立后,面临着在战争废墟上恢复经济、重建经济和带领全国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繁重任务。在20世纪50年代,党和政府克服重重困难,为巩固新生政权,先后进行了抗美援朝战争、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等运动;并且没收了官僚资本,改造了资本主义工商业,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国营经济。
随后,从1953年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为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但是,前进的航船并不是一帆风顺的。1950年代的后期,“左”的思想开始抬头,并因为毛泽东同志的坚持,而逐渐占了上风。从而导致1957年反右派斗争的严重扩大化,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以“浮夸风”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1959年又错误地发动了对讲真话的彭德怀的批判和“反右倾”斗争。这些错误给国家工作和人民带来了重大损失。也为下一个十年的动荡、动乱埋下了隐患。由于1950年代后期的一系列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使新中国一进入1960年代就遇到了严重的经济困难,而且持续了三年。当时,工农业生产大幅下降,城乡供应紧张,维持人民基本生存的粮食等食品极端匮乏,全国人民处于半饥饿状态,国家和人民的事业遭受了重大的损失。面对严峻的形势,不得不开始纠正“左”的错误,后来,又决定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陆续制定了比较符合实际的有关农业、工业、商业、教育、科学文化等方面的政策、条例,有效地指导了经济文化建设。经过几年的努力,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有所提高。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又试验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科学、国防事业取得重大进步。但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左”的错误却没有得到纠正,并在继续发展。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的理论和实践上的错误发展得越来越严重。终于,在这一错误思想指导下,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发生。这场所谓的史无前例的“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任意践踏民主法制,给人民、党、国家带来严重的灾难,遭受了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损失。
1970年代初期,中国的政治仍延续着1960年代的“左”倾思想路线。虽然九·一三事件以后,对极左路线有所纠正,并对经济、教育、科技、文化等工作思路进行了调整,成功地发射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号”;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国民经济的新的措施;尤其是1973年,邓小平同志恢复工作后,积极纠正“左”的错误,很抓工农业生产,整顿社会秩序,使国民经济得到了部分恢复。但“四人帮”一伙极力干扰整顿,并称是右倾翻案。毛泽东也不能容忍对“文化大革命”的否定,于是,又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一场“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使全国各条战线更深地陷入极左的深渊。
直到毛泽东1976年9月9日逝世,1976年10月,中共中央粉碎了“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人民和国家才从危难中解脱出来,中国出现了转机。1977年,邓小平同志再次回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工作岗位上来。1978年12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以这次会议为起点,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
为了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政治上,党中央有步骤地进行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工作,解决了许多历史遗留问题;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在坚持解放思想的方针的同时,党中央又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以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政治保证。
进入1980年代,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在中国农村普遍展开,调动起千百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在沿海设置四个经济特区,以加快对外开放的步伐。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否定了“文化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恢复了毛泽东思想的本来面目,并在新的条件下继续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1982年,十二大制定了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纲领,使改革开放全面展开,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1984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标志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开始全面启动,尤其是要加快工业领域的经济体制改革步伐。1987年召开的中共十三大,系统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确定了经济建设三步走的发展战略,使我国经济出现了一个加速发展的飞跃时期。当然,在前进中也出现了物价波动、通货膨胀、“官倒”、盲目投资等问题,中央政府决定用三年时间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
1989年春夏之交的政治风波以后,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确定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新的中央集体。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全面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继续坚持改革开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做出了一系列有利于党的建设、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正确的重大决策。
20世纪的90年代是中国经济社会大发展的时期。
尤其是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如“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可不可以有市场”等。同年召开了党的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会以后,以此为目标,采取一系列措施,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促进经济既能快速增长,又能有效抑制通货膨胀,成功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的“软着陆”,把握住了中共中央提出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全面推进。
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10月,召开了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邓小平理论为党在新时期的指导思想,进一步阐述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做出了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战略部署。1998年,面对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国际金融市场的动荡和百年不遇的长江、松花江、嫩江流域的大洪水的袭击,中国人民经受住了考验,战胜了困难,保持了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局面。1999年12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从而彻底结束了外国在中国领土、区域的存在、管理、统治。从此,中华民族将以崭新的姿态迈向21世纪。
已经跨入21世纪的中国,在回顾20世纪那100年的历史时,既为她曾遭受到的种种灾难而痛心疾首,又为她的奋起、抗争,所取得的辉煌而骄傲。我们编写本书,就是要让我们的读者牢记这耻辱和辉煌、眼泪和欢笑、呻吟和呐喊同在的20世纪的历史,并以此为起点,把刚刚开始的21世纪,打造成我们民族走向民主、文明、富裕的伟大复兴的新世纪。